- 年份
- 2024(12527)
- 2023(17514)
- 2022(14417)
- 2021(13273)
- 2020(10578)
- 2019(24237)
- 2018(23786)
- 2017(45704)
- 2016(24783)
- 2015(27564)
- 2014(27765)
- 2013(27179)
- 2012(24728)
- 2011(22392)
- 2010(22282)
- 2009(20591)
- 2008(20456)
- 2007(18201)
- 2006(15935)
- 2005(14508)
- 学科
- 济(97032)
- 经济(96896)
- 管理(75385)
- 业(69814)
- 企(60234)
- 企业(60234)
- 方法(42175)
- 数学(35317)
- 数学方法(34885)
- 制(28078)
- 财(27586)
- 业经(26660)
- 中国(26379)
- 农(25265)
- 银(24856)
- 银行(24709)
- 行(23275)
- 学(21808)
- 融(19140)
- 金融(19136)
- 理论(18367)
- 地方(17661)
- 务(17479)
- 财务(17408)
- 财务管理(17374)
- 农业(16805)
- 贸(16561)
- 体(16556)
- 企业财务(16549)
- 贸易(16549)
- 机构
- 大学(356111)
- 学院(352900)
- 管理(138291)
- 济(138090)
- 经济(134952)
- 理学(119238)
- 理学院(117894)
- 研究(116860)
- 管理学(115963)
- 管理学院(115297)
- 中国(91438)
- 京(75540)
- 科学(71378)
- 财(68777)
- 所(57673)
- 农(55204)
- 财经(54491)
- 中心(53298)
- 研究所(52424)
- 江(52104)
- 业大(50993)
- 经(49441)
- 北京(47574)
- 范(46638)
- 师范(46202)
- 农业(43202)
- 州(42871)
- 经济学(42650)
- 院(42644)
- 财经大学(40779)
- 基金
- 项目(240943)
- 科学(189759)
- 研究(178613)
- 基金(174863)
- 家(151705)
- 国家(150425)
- 科学基金(129421)
- 社会(113008)
- 社会科(107059)
- 社会科学(107036)
- 省(93699)
- 基金项目(92028)
- 自然(82531)
- 教育(81764)
- 自然科(80536)
- 自然科学(80518)
- 自然科学基金(79062)
- 划(78750)
- 编号(73065)
- 资助(70750)
- 成果(60513)
- 重点(53739)
- 部(52949)
- 发(50680)
- 创(50562)
- 课题(50408)
- 制(47381)
- 创新(47071)
- 国家社会(46729)
- 项目编号(45885)
- 期刊
- 济(152250)
- 经济(152250)
- 研究(108426)
- 中国(68629)
- 学报(56671)
- 财(53386)
- 管理(51329)
- 科学(51235)
- 农(50887)
- 大学(43322)
- 教育(41924)
- 融(41901)
- 金融(41901)
- 学学(40675)
- 农业(33671)
- 技术(29019)
- 财经(27471)
- 业经(24758)
- 经济研究(24091)
- 经(23368)
- 问题(19434)
- 图书(18622)
- 理论(18266)
- 版(16882)
- 科技(16797)
- 实践(16739)
- 践(16739)
- 业(16558)
- 现代(15887)
- 技术经济(15762)
共检索到523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品 李欣明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179家商业银行的数据,系统剖释了银行数字韧性的理论逻辑、形成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第一,银行数字韧性是银行运用数字技术防范冲击、适应冲击并在冲击后实现更稳定状态的能力,其逻辑溯源于数字能力、危机管理和金融安全理论。第二,银行数字韧性的形成有赖于数字技术在冲击期间发挥的赋能作用。从赋能效应看,数字技术发展有助于缓解重大冲击导致的银行风险加重,增强银行韧性。从赋能机制看,数字技术通过减弱重大冲击对银行业务规模、业务成本以及业务关联的不利影响,提高了银行韧性。从异质特征看,数字技术的韧性赋能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突发卫生事件时更有效,在小规模、非国有、高风险的银行中更显著。第三,银行数字韧性的提升离不开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和监管环境的保障。相对而言,技术人才供给充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数字监管环境优良地区的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形成数字韧性。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数字韧性 重大冲击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尹振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形态,缓解面临的各方面矛盾而提出的发展新思路。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也出现了增长缓慢、利润率下降以及风险上升等状况。因此,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升级,是关系到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大事。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南枢 何荣山
韧性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求对不同空间与时间维度加以把握,以提高乡村面对风险时回应、恢复与适应能力。传统的公权治理与私权自治模式在韧性乡村建设中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而社会组织嵌入能更好地提升韧性乡村建设效率与满足农民需求,确保乡村善治的可持续性。但目前韧性乡村建设中社会组织存在公共性、专业性、内生性不足等困境。世界各国通过明确角色定位、构建多元途径、完善制度保障等方式推动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在分析实践与总结各国韧性乡村建设经验基础上,未来应提升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制度化、专业化、内生化水平,实现社会组织嵌入的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从而调动最广泛社会资源参与韧性乡村建设。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昆 王伟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广受关注。互联网金融崛起、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等因素对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改革和转型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共识。其中,对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商业银行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银行业都面临新的重大挑战。全球经济的高增长难以为继,银行业绩高增长的产业依托开始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刻改变了客户行为和金融服务模式;金融科技企业进入到金融市场中,加速了间接金融的脱媒。在此背景下,银行数字化转型被赋予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论文试图从其内涵、目标、比较、核心要素、难点等角度,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进行全面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 场景 监管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晓蓓 邓宇 施元雪
5G将从用户体验、业务创新、生态创新等方面对银行数字化转型产生深远影响5G技术赋能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银行业共识。5G诞生将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迈向新起点,基于5G技术的"大数据+""智能+"应用将为金融领域带来重要契机。5G将从用户体验、业务创新、生态创新等方面对银行数字化转型产生深远影响。5G技术将全面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升级,创造全新用户体验5G作用于商业银行最显著的特征就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曾刚 李重阳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数字产业化,更促进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指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软件服务业等信息产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基于数字技术的新业态的萌生;而产业数字化则是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部门的改造,是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产业数字化取得了蓬勃发展,而银行业作为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其数字化进程则相对缓慢,并受到了来自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等新入场者的冲击和挑战。感受到压力的银行纷纷把数字化写入发展战略,意图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形成面向未来的竞争能力。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蒋海 唐绅峰 吴文洋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推导出银行数字化转型与其风险承担之间的相关假说;使用文本挖掘方法建立2011—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的季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管理成本并提高其运营效率,进而抑制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结构异质性特征,数字化转型对小规模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抑制效果更加明显;区块链技术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较大,其次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行业集中度的升高会削弱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为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可视化以及更好地驱动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晓东 刘洋 周柯
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环节。产业链韧性表现为产业链的抵御风险能力与恢复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应有序推进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等。数字经济时代,新要素、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新动力。目前,我国产业链韧性提升还存在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导致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产业链不稳、基础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链不强等问题。鉴于此,应依托数字经济大力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加快打造新型数字示范平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注重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向更完整、更稳定、更强健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早日实现产业链安全可控。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温雅婷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实现可持续的转型发展成为关键。本研究基于价值创造理论,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转型实践,通过扎根理论法和案例研究法,提出“价值创造三维治理模型”,以及具有适应性的治理路径和治理对策。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治理目标是通过价值网络中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和互动提升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价值创造体系的持续优化;“价值创造三维治理模型”的本质是价值主张、价值交换和价值使用的周期循环,在持续的正反馈循环中实现价值增值;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商行的转型治理路径存在差异。
关键词:
价值创造 数字化转型 商业银行 治理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程燕梅 何舒颖
提升城市流通韧性是内外双循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定量评估我国大中城市流通韧性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流通韧性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间流通韧性差距较大。对于具有外循环经济特征的沿海城市而言,制度因素和政务服务能力更利于流通韧性的形成,对于具有内循环经济特征的内陆城市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省会城市和交通节点城市的优势条件更利于培育城市流通韧性。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能够为提升城市流通韧性带来乘数效应。
关键词:
双循环 流通韧性 大中城市 形成机制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国发展的新战略目标,而在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数字经济是最令人瞩目的,也是我国银行业目前关注的重点。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突破口。商业银行必须顺应数字化这一发展趋势,主动将数字化转型上升为银行发展战略,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确立新的考核维度和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进数字化建设。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商业银行 现代化经济体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许滨鸿 姜奇平 刘宇洋 端利涛
文章基于资源编排理论和构型理论,以161家数字化转型上市公司为主要样本,以96家非数字化转型上市公司作为对照组,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识别了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股权集中度和公司规模7个要素推动组织韧性形成的路径机制,并对此进行了验证性案例研究分析。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企业高组织韧性的形成机制可归纳为被动防御型和主动成长型两类。其中,创新能力和股权集中作为高组织韧性形成组态中的核心条件发挥普适性作用。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当企业处于技术瓶颈期时,人力资本可替代高技术水平和偿债能力,在高组织韧性的形成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过 江春
数字化转型作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既是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其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首选战略。本文基于“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旨在厘清我国商业银行实现高数字化转型水平的组态路径。研究表明:(1)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需要经营、管理和要素三个维度的条件因素组合,并非由单一条件因素所决定;(2)高的科技资本投入和良好的董事会结构在实现数字化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优秀的经营条件和积极的ESG实践也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3)存在“资本驱动型”“管理驱动型”和“综合驱动型”三种数字化转型模式,不同类型银行对应不同的最优组态路径。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条件因素和组态路径选择,期望能为各类商业银行制定差异化和系统性的实施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导.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梁 王修来 王婧怡 袁润
顺应韧性化发展潮流,基于数据科学视角完善专利信息服务的理论体系,明晰专利信息服务韧性的价值意蕴。从为何赋能、赋何之能和所赋何能三个维度解析数据科学赋能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韧性的内在逻辑,揭示其理论方法融合性、服务范式创新性、技术工具智能性和结果呈现交互性的韧性特征。结合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对数据科学赋能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韧性的实现路径展开探讨,并据此分别开展面向高校决策支持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实践。研究发现,数据科学赋能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具备“以变应变,主动求变”的韧性特质,对提升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