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3)
2023(9690)
2022(8107)
2021(7394)
2020(6044)
2019(13670)
2018(12963)
2017(25273)
2016(13748)
2015(14923)
2014(14768)
2013(14236)
2012(13150)
2011(11885)
2010(11938)
2009(10949)
2008(10859)
2007(9660)
2006(8743)
2005(7727)
作者
(40715)
(33789)
(33524)
(31888)
(21558)
(16166)
(15284)
(13057)
(12975)
(12121)
(11522)
(11148)
(10842)
(10670)
(10623)
(10362)
(10352)
(10123)
(9834)
(9715)
(8384)
(8284)
(8156)
(7771)
(7658)
(7517)
(7500)
(7468)
(6687)
(6649)
学科
(49637)
经济(49582)
管理(39566)
(38546)
(30651)
企业(30651)
方法(22120)
数学(19845)
数学方法(19635)
(18862)
银行(18716)
(17486)
(17331)
(15148)
(14703)
中国(14304)
(12755)
贸易(12744)
(12308)
业经(11960)
(11908)
金融(11908)
(10917)
制度(10912)
农业(10143)
业务(9952)
(9923)
(9785)
(8805)
财务(8793)
机构
学院(189957)
大学(188978)
(80784)
经济(79162)
管理(73443)
研究(65420)
理学(63292)
理学院(62616)
管理学(61657)
管理学院(61310)
中国(56162)
科学(39940)
(39828)
(38933)
(38556)
(33429)
农业(31888)
业大(31288)
中心(30985)
研究所(30471)
财经(30168)
(29484)
(27560)
经济学(24811)
(24226)
北京(24093)
(23366)
(23285)
银行(23243)
经济学院(22613)
基金
项目(128918)
科学(101448)
基金(95069)
研究(89704)
(84765)
国家(84045)
科学基金(71530)
社会(58439)
社会科(55645)
社会科学(55633)
基金项目(49873)
(49847)
自然(47679)
自然科(46636)
自然科学(46621)
自然科学基金(45841)
(42764)
教育(41015)
资助(38711)
编号(34744)
重点(29208)
(28493)
(27666)
(27345)
成果(27341)
创新(25557)
科研(25114)
国家社会(24528)
计划(24492)
教育部(24263)
期刊
(84257)
经济(84257)
研究(57807)
中国(36943)
(35077)
(33811)
金融(33811)
学报(33695)
科学(29561)
(28540)
管理(26272)
大学(25034)
学学(24049)
农业(22026)
教育(16688)
财经(14930)
经济研究(14817)
业经(14631)
技术(13690)
(12745)
(11692)
问题(10884)
(10687)
国际(10320)
商业(9561)
理论(9325)
(9313)
科技(8987)
业大(8859)
技术经济(8810)
共检索到2890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田维韦   林靖澄   王剑  
合理的净息差对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测算了存贷利率变化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并分析了海外银行的低息差应对之策。研究发现:第一,不考虑存贷款结构变化,中国银行业的存贷利差收窄将导致2024—2025年净息差同比分别下降14.0基点(bps)和2.5 bps,考虑到新发放贷款利率降幅或存在低估,预计2024年净息差实际收窄约20.0 bps,2025年净息差收窄或能控制在10.0 bps内。第二,海外经验表明,存款利率高度市场化和低利率环境下实现高贷款收益率是美国银行业净息差维持高位的原因。第三,日本银行业通过综合化经营、开拓海外市场并调整业务结构提升非息收入,让房地产泡沫后的日本银行业扭亏为盈,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维持在5%。借鉴海外经验,我国银行业需提升综合化经营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席波  吴永锋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从根本上讲是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根据其他国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当存款利率放开后,各商业银行的价格竞争会不断加剧,中小金融机构担心存款流失,会率先提高存款利率,大型商业银行被迫跟进,引发价格的恶性竞争,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不断收缩。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都出现了类似情况。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宁果  
净息差对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在经历大幅下降后开始趋稳,目前仍然存在下行压力。不同类别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差异较大,农商行优势明显,但近年来优势在逐渐下降。竞争优势与经营策略的差异导致不同银行之间的净息差呈现出较大的分化。本文分别从资产端和负债端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银行个体之间净息差的差异原因,并结合影响机制与经营策略,提出关于商业银行提升净息差的措施与建议:一是聚焦存贷款主业,优化贷款结构;二是强化风险管理与定价,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三是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实现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双受益;四是加强市场利率走势研判,灵活开展同业和债投业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尚航飞  黎金定  
净息差是评价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脱媒加速显现,我国银行业净息差水平呈逐步收窄态势,净息差管理压力上升。鉴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净息差管理的多重约束因素,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净息差管理所面临的挑战,随后总结了上市银行净息差管理的优秀经验,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为我国银行业净息差的平稳运行提供借鉴。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高光  张宏  
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也日益由"单一"走向"丰富",由"简单"走向"复杂",利润来源也从最早单一的信贷利息收入(息差),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收入并举。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曾惊呼过中国商业银行息差收入比例如此之高。但随着利率管制的取消,竞争的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高光  张宏  
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也日益由"单一"走向"丰富",由"简单"走向"复杂",利润来源也从最早单一的信贷利息收入(息差),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收入并举。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曾惊呼过中国商业银行息差收入比例如此之高。但随着利率管制的取消,竞争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吴隽豪  
美国快速加息形成利率曲线倒挂诱发银行业危机,利率风险管理引起高度关注。本文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的微观视角出发,分别从期限错配程度和利率期限结构分析净息差的变化机理,通过手工采集数据构建微观层面期限错配程度对我国上市银行2015—2022年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净息差与期限错配程度呈现相反关系,出现“期限错配之谜”,信用风险承担渠道和主动资产负债管理倾向则是可能的解释;利率期限结构对净息差影响的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方向相反,本质上与资产负债利率重定价周期错位有关;期限错配程度较高的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更小,并非是其利率风险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结果,反而暴露出我国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差的现状;全国性银行相较地方性银行利率风险敏感性也更高,短期“船大难调头”特征明显。为牢牢守住我国金融体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应当提高跨周期风险管理能力、重视资产质量和资产负债主动管理以及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郑志丹  项慧玲  
随着银行机构主体的不断丰富,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本文以中国109家商业银行2006-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市场竞争如何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和非利息收入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竞争在降低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同时,显著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平,并且净息差和非利息收入存在负向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竞争加剧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显著提升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水平。为此,要推动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改变经营模式,调整客户和信贷结构,拓展业务领域,实现收入多...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征  赵永清  
当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时,要么惜贷增加安全资产配比,要么以更高的净息差来弥补或覆盖可能造成的违约损失。在构建信用风险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采用2011年至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增加显著提升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这表明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商业银行在实际业务运作过程中更可能采取风险溢价来弥补信用风险。基于上述研究证据,商业银行切实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虽然可能降低净息差水平,但一方面能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推进商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管征  赵永清  
当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增加时,要么惜贷增加安全资产配比,要么以更高的净息差来弥补或覆盖可能造成的违约损失。在构建信用风险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采用2011年至2015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增加显著提升商业银行净息差水平,这表明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商业银行在实际业务运作过程中更可能采取风险溢价来弥补信用风险。基于上述研究证据,商业银行切实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虽然可能降低净息差水平,但一方面能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推进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转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实体经济"融资贵"问题,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黎梦瑶  廉永辉  
本文在我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化的背景下系统考察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在构造连续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的基础上,对2007—2017年38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息差具有倒U形影响;(2)利率市场化对净息差的倒U形影响显著存在于股份制、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组,但在国有银行组中不显著;(3)价格效应是利率市场化对净息差产生影响的主要机制。本文研究有助于明确利率市场化的经济后果,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实现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莉亚  李明辉  孙莎  杨金强  
本文立足于我国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背景,构建了利率管制下的商业银行最优净息差与非利息收入的理论模型,得到了净息差与非利息收入是共同决定、相互影响且影响程度与银行属性相关的理论结果。以此为基础,本文采用1998—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微观数据,对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与非利息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净息差与非利息收入在我国银行业总体中互为负向的替代关系,在不同类型的银行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大型国有银行,非利息收入对净息差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净息差对非利息收入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于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净息差与非利息收入之间的影响关系互为不显著的正向关系;而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这一相互影...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汪舜  
<正>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NIM)是反映商业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内银行业的净息差已降至过去二十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欧美及澳新银行业的净息差在疫情后出现了分化走势。净息差的变化通常受货币政策、经济周期、市场竞争、监管要求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新西兰银行业近年来净息差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金石  
<正>近年来,由于贷款利率持续下行、存款成本相对刚性,境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净息差(NIM)不断收窄。尽管银行资产规模保持扩张,但利息净收入增长乏力,对利润增长造成较大拖累。2023年前三季度,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67%、1.62%、1.64%和1.75%,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4.72%、-3.21%、3.21%和-3.05%。放眼国际同业,欧洲、日本部分大型银行受到负利率政策、
关键词: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傅顺  裴平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重塑了银行业竞争格局,也给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3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净息差;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但降低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研究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净息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指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