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34)
2023(5657)
2022(4737)
2021(4398)
2020(3962)
2019(9421)
2018(9034)
2017(18863)
2016(9414)
2015(10644)
2014(10386)
2013(10457)
2012(9955)
2011(8840)
2010(9020)
2009(8550)
2008(8532)
2007(7628)
2006(6882)
2005(6452)
作者
(26065)
(21738)
(21544)
(20894)
(14401)
(10443)
(10052)
(8664)
(8237)
(8056)
(7593)
(7564)
(7066)
(7017)
(6965)
(6915)
(6535)
(6410)
(6350)
(5922)
(5482)
(5474)
(5126)
(5080)
(5010)
(4942)
(4925)
(4669)
(4478)
(4279)
学科
(47063)
经济(47011)
(26254)
管理(26107)
方法(25678)
数学(23619)
数学方法(23467)
(22139)
企业(22139)
(17946)
银行(17801)
(16520)
(15391)
(11828)
金融(11828)
(11685)
中国(10959)
(9727)
制度(9725)
业务(9637)
(8556)
(8379)
贸易(8367)
银行制(8223)
(7953)
(7530)
业经(7511)
(7371)
财务(7359)
财务管理(7339)
机构
大学(135900)
学院(131233)
(62038)
经济(60956)
管理(52696)
理学(44999)
理学院(44608)
管理学(43994)
管理学院(43746)
中国(43166)
研究(42958)
(31572)
(28103)
财经(25175)
(24598)
银行(23601)
(23130)
中心(22233)
(21992)
科学(21666)
(21300)
经济学(21241)
(20955)
(20126)
经济学院(19363)
财经大学(19221)
(18208)
金融(17941)
研究所(17922)
北京(17677)
基金
项目(85398)
科学(68969)
基金(66447)
研究(61961)
(56673)
国家(56265)
科学基金(49684)
社会(42745)
社会科(40839)
社会科学(40829)
基金项目(34476)
自然(31437)
自然科(30828)
自然科学(30820)
(30713)
自然科学基金(30324)
教育(29597)
资助(28825)
(26193)
编号(23200)
(20813)
成果(19268)
重点(18979)
教育部(18914)
国家社会(18764)
人文(18138)
(17778)
大学(17426)
(17170)
创新(16614)
期刊
(62273)
经济(62273)
研究(47290)
(35618)
金融(35618)
中国(25616)
(24617)
管理(20461)
学报(18936)
(17556)
科学(17296)
大学(15558)
学学(14546)
财经(14280)
(12064)
教育(11802)
经济研究(11543)
技术(10164)
农业(8779)
问题(8406)
业经(8363)
理论(8182)
(8144)
国际(7297)
实践(7288)
(7288)
统计(7268)
农村(6948)
(6948)
技术经济(6710)
共检索到213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贺立龙  李敬  何立果  周慧珍  
本文基于对商业银行授信样本的实证分析,研究银行信贷配置的流向偏好特征与动机。结果表明,商业信贷配置偏好"大而平稳""信贷活跃"的国有企业,以及具有资产规模优势的非公有制企业,但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产业歧视特征。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信贷配置更重视短期的风险管控和规模经济效应,而非信贷质量及长期收益回报。为此应扭转考核导向,抑制商业银行信贷的短期化动机,引导其形成长期收益回报与风险控制平衡的发展观;推动信贷市场形成所有制中性原则下的"优胜劣汰"机制;畅通信贷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引导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创新。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吕怀立  林艳艳  
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发展迅速,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主要包括流动性需求、风险管理和监管资本套利等方面;其次,重点阐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分别从资产池的分类衡量与定价、商业银行在债券市场的金融中介功能、资本监管以及金融创新等角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若干重要方向。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吕怀立  林艳艳  
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发展迅速,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主要包括流动性需求、风险管理和监管资本套利等方面;其次,重点阐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带来的经济后果。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分别从资产池的分类衡量与定价、商业银行在债券市场的金融中介功能、资本监管以及金融创新等角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若干重要方向。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凌白  
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为研究对象,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样本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上市商业银行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施和运作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证券化业务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进行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蔚  
影子银行作为市场选择的结果,丰富了金融体系,但由于其缺乏监管,行业运行混乱,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干扰了作为货币政策传导工具的信贷配给发挥其原有的作用。从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界定范围出发,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并结合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的监管探索,提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思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敬德  
随着我国信贷规模限制的弱化,我国的信贷配给途径在整体上从以政府控制为特性的非均衡信贷配给,向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特征的均衡信贷配给转化。在现实中,只要贷款的偿还是不确定,并且银行不能有效地区别顾客,给不同顾客以不同的贷款利率,那么在长期均衡状态下,贷款利率能够处于最优水平,信贷配给是会发生的,并且将一直延续下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鲍静海  李浩然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分析 ,信贷业务作为一项传统的业务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利润的主要来源 ,也是在与外资银行和其他银行竞争上具有优势的业务。所以 ,本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进行分析 ,指出了效率低下的原因 ,进一步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薛华溢  马德伦  范大路  
构建受限因变量模型和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对中小微企业信贷资产定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借款企业财务状况是决定信贷资产定价最重要因素,产权性质对信贷资产定价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其他信贷资产定价因素,出现了动态变化不一致,担保状况、信用等级、企业分类是企业申请贷款时重要影响因素,但在本息支付时,贷款期限、企业流动比以及行业信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摩根法则。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施丽芳  廖飞  丁德明  茅宁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信息困境":信贷决策所依赖的信息有着"硬信息软化"的特征、信贷决策流程中普遍存在着信息的"私有化"、为信贷决策所收集信息的使用效率不足。怎么克服上述"信息困境"以提高信贷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是银行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指出,一个高质量的内部信用评级机制能够成为向信贷业务人员转移信贷决策权的中介,进而激励信贷业务人员做好信息工作。本文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以指导信贷决策者审慎地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的质量来给予信贷业务人员适当的决策权重,在规避过度授权引致的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授权的激励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困境"被有效克服,信贷决策权配置得到优化。本文对银行...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怀立  林艳艳  
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发展迅速。通过对商业银行开展动因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结合中国特殊制度环境,分别从资产池、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以及金融创新等角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若干重要方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吕怀立  林艳艳  
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世界金融市场上发展迅速。通过对商业银行开展动因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结合中国特殊制度环境,分别从资产池、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以及金融创新等角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若干重要方向。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普文  许均华  陈佩华  
一、引言在现代农村经济增长中,劳动投入的杠杆作用逐渐为资本的杠杆作用所取代。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优良作物品种的采用、农村智力的开发,离开了资本,无异于天方夜谭。农村资本形成机制大致可概括为三条渠道:一是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拨款支援;二是农村内部的自身资金积累;第三条渠道是金融中介的信贷资金注入。我们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百业待兴。在国家极为有限的财力中;拿出较多的资金来支持农村是不现实的,即使能增加一点,也不会太多。而且,统计数字显示,财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喜  
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近年来虽有很大提高,但信贷配给问题依然存在。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企业投资收益水平和收益波动幅度等特征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说,并利用经验研究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显示,银行的信贷支持会随着企业收益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着利润波动幅度的增加而下降,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的提升有利于增加银行信贷支持,上市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受到信贷歧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铭利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影子银行已经部分取代商业银行,在向企业提供流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由传统的狭义传导转变为广义传导。国内尚缺乏对广义信贷传导渠道的研究,这将导致对货币政策效力估计不足,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层面证明广义信贷传导渠道已成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路径,并对狭义和广义两种信贷传导渠道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货币政策紧缩时,广义信贷传导渠道相对于狭义信贷传导渠道显著提高了企业外部融资水平。因此,影子银行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力,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需要监测更广义的信贷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效果。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宪  李杜若  
采用2011-2014年国内77家商业银行数据,从盈利性假说和流动性假说两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为改善盈利性。在观测期间,经营效益较差的银行和流动性较好的银行都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此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更高的银行也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规模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也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