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3.2.225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32)
2023(5759)
2022(4579)
2021(4423)
2020(3710)
2019(8423)
2018(7568)
2017(14990)
2016(7839)
2015(8853)
2014(8788)
2013(9000)
2012(8291)
2011(6940)
2010(7306)
2009(7298)
2008(6811)
2007(6077)
2006(5547)
2005(5267)
作者
(20725)
(16844)
(16543)
(16140)
(10540)
(7952)
(7810)
(6775)
(6358)
(6164)
(5811)
(5725)
(5543)
(5480)
(5273)
(5224)
(4793)
(4782)
(4774)
(4590)
(4268)
(4152)
(3994)
(3861)
(3834)
(3749)
(3725)
(3717)
(3499)
(3380)
学科
(32978)
银行(32833)
(31194)
(29169)
金融(29168)
(26675)
管理(25271)
(24818)
(23914)
经济(23891)
(22386)
企业(22386)
(21064)
中国(17371)
(14629)
制度(14626)
(13838)
财务(13825)
财务管理(13778)
企业财务(13275)
财政(12279)
中国金融(11747)
业务(11460)
方法(10259)
银行制(10011)
(9898)
(9260)
数学(9239)
数学方法(9202)
体制(8691)
机构
大学(98796)
学院(97142)
(43252)
经济(42011)
中国(40033)
管理(34875)
(34562)
研究(32701)
(28504)
理学(28326)
理学院(28080)
管理学(27770)
管理学院(27602)
银行(27429)
(25515)
财经(22661)
(21053)
金融(20690)
(20449)
(20173)
中心(18488)
人民(17170)
财经大学(16856)
(16599)
(15437)
国人(15344)
中国人(15274)
经济学(15258)
中国人民(15129)
科学(15024)
基金
项目(56315)
研究(44377)
科学(43670)
基金(40966)
(33567)
国家(33248)
科学基金(29224)
社会(28638)
社会科(27466)
社会科学(27456)
(21989)
基金项目(21076)
教育(20455)
编号(18120)
资助(17640)
(17493)
自然(16804)
自然科(16441)
自然科学(16435)
自然科学基金(16162)
成果(15794)
(13399)
课题(12816)
(12800)
重点(12768)
(12566)
(12425)
国家社会(12116)
(11986)
项目编号(11899)
期刊
(48066)
经济(48066)
(43697)
金融(43697)
研究(43057)
(33249)
中国(26037)
财经(12489)
管理(12272)
(11881)
学报(11436)
(10402)
教育(10189)
科学(9674)
大学(9630)
学学(9146)
财会(8516)
经济研究(8390)
会计(7955)
(7280)
财政(7280)
(7129)
理论(6808)
中国金融(6724)
实践(6189)
(6189)
业经(5803)
农村(5711)
(5711)
技术(5637)
共检索到180585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下旬刊)  [作者] 马颖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分析,利用基础财务理论支持,对其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进行财务透视,发现动因集中在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和管理者利益最大化方面:通过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增加业务收入、避免投资不足、进行风险管理等提高商业银行价值;也有的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达到管理者利益最大化。同时,本文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经济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孝先  周连超  郑萍  
基于面板数据效应模型,本文研究了相关因素对商业银行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驱动效应。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的投资套利工具效应与节税工具效应是显著的;而国内商业银行套期保值效应与衍生金融市场参与能力效应是显著的。这说明体制环境不同、经营模式不同的中美商业银行,其配置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也不同。最后在中美比较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衍生金融市场的几点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宋献中  高秋玲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鸣  徐璐  
文章特别针对国内上市银行,探讨其操作衍生性商品的影响因素和价值创造,研究发现:国内上市银行在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主要动因是为客户提供避险的工具,获取费用收入,而非自身的避险需求,表现出显著的规模效应;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在满足客户套期保值的内在需求的同时,提升了银行价值。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邱琼  顾晓安  李文卿  
本文以2010-2014年期间123家连续5年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和812家没有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反映资本结构的负债比例和Z值计分法衡量财务风险,采用实证分析法研究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能否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财务风险。研究发现:使用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总负债水平和短期负债水平比未使用的上市公司高,而Z值却比未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大。这表明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虽然会增加企业资本结构中的总负债比例和短期负债比例,从而在表面上加大了财务风险,但实际上却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这将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已经使用了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的财务风险做出更为准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申香华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普遍持有远期和掉期两种衍生金融工具。商业银行运用衍生工具的目的除了套期保值外,更多用于投机套利,且规模在研究期内呈上升趋势,公允价值变动对综合收益的影响在各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谢海垚  常清  
为分析使用金融衍生品的商业银行的财务特点,本文选取了2011年第四季度美国总资产超过30亿美元的179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建立了Tobit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除了资产规模外,使用不同金融衍生品的商业银行对其财务指标要求不同,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财务特点,有选择性地利用金融衍生品以期达到预期目标。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施欢欢   鲁直   张文贤  
安然公司是金融创新的巨擘,其发明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复杂到令专业人士都未必尽然了解,加之有意识地隐藏了大量的重要信息及高度复杂的关联交易,多年以来其财务报表在华尔街无人真正理解,但很少有人敢于挑战这个资本市场的宠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百胜  霍学喜  刘新生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避险和投机两大功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行强有力的外部监管是控制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有效措施。独立审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外部监管之一 ,有助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运作。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艳平  田鑫  
选用证监会行业分类下货币金融服务中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2016年的季度数据,共计384个样本,实证分析了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对商业银行当期及未来业绩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衍生工具公允价值计量仅对企业当期业绩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但提升幅度显著低于其在成熟市场中的表现。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存在微弱的负面影响,原因与公允价值计量特性和商业银行利用衍生工具的行为与动机有关。据此结论,从完善衍生品市场、丰富衍生品种类、加强对银行业的内外部监管等方面为更好地发挥衍生品公允价值计量的积极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施  
文章以我国2012年-2014年度非金融类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财务压力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财务压力越大的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概率越高。同时研究表明成长性越好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从而提升公司价值。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施  
文章以我国2012年-2014年度非金融类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财务压力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财务压力越大的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概率越高。同时研究表明成长性越好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从而提升公司价值。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施  
文章以我国2012年-2014年度非金融类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上市公司财务压力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财务压力越大的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概率越高。同时研究表明成长性越好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从而提升公司价值。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马孝先  郑萍  公伟  
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中美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的绩效差异。结果发现,美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对其股票价格波动率和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和证券市场波动率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并且对权益收益率的影响强度明显大于对市场波动率的影响强度,对财务困境程度的影响也不显著。中国银行业应更积极参与金融衍生市场,逐步加大金融衍生工具配置比重,改善非传统业务利润的构成。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葛家澍  
一、引言 财务会计近年来一系列新发展引发人们对要素的定义、确认与计量等概念的重新思考。如何确认商誉、衍生金融工具及与此有关的计量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 1、如何定义资产与负债?传统的定义应否更改、如何更改? 2、确认资产与负债的基本标准是什么?FASB提出的四项标准是缺一不可,还是有所侧重?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