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32)
- 2023(12623)
- 2022(10566)
- 2021(9470)
- 2020(8151)
- 2019(18607)
- 2018(17854)
- 2017(34626)
- 2016(18919)
- 2015(21176)
- 2014(21258)
- 2013(21090)
- 2012(19950)
- 2011(18220)
- 2010(18514)
- 2009(17521)
- 2008(17310)
- 2007(15937)
- 2006(14153)
- 2005(13019)
- 学科
- 济(96986)
- 经济(96907)
- 管理(51132)
- 业(48066)
- 方法(38995)
- 企(38285)
- 企业(38285)
- 数学(34784)
- 数学方法(34545)
- 银(22537)
- 银行(22391)
- 制(21851)
- 中国(21493)
- 行(21040)
- 地方(20852)
- 农(20786)
- 学(20043)
- 财(20004)
- 业经(18133)
- 融(16934)
- 金融(16932)
- 贸(16787)
- 贸易(16777)
- 易(16123)
- 农业(14284)
- 地方经济(13540)
- 环境(13120)
- 度(12480)
- 制度(12470)
- 体(12250)
- 机构
- 大学(284607)
- 学院(282508)
- 济(126764)
- 经济(124324)
- 管理(104173)
- 研究(101091)
- 理学(89339)
- 理学院(88285)
- 管理学(86837)
- 管理学院(86322)
- 中国(83052)
- 科学(62846)
- 京(59433)
- 农(59352)
- 财(55709)
- 所(53338)
- 研究所(48801)
- 农业(47455)
- 中心(47193)
- 业大(46743)
- 财经(44896)
- 江(43723)
- 经济学(40985)
- 经(40672)
- 北京(37074)
- 经济学院(36955)
- 院(34931)
- 州(34599)
- 范(34447)
- 师范(33963)
- 基金
- 项目(185962)
- 科学(144741)
- 基金(136112)
- 研究(127397)
- 家(121476)
- 国家(120486)
- 科学基金(101318)
- 社会(83320)
- 社会科(79085)
- 社会科学(79056)
- 省(72616)
- 基金项目(72344)
- 自然(66689)
- 自然科(65172)
- 自然科学(65146)
- 自然科学基金(64042)
- 划(61354)
- 教育(57715)
- 资助(55737)
- 编号(48723)
- 重点(42524)
- 部(40888)
- 发(40760)
- 成果(38874)
- 创(38506)
- 科研(36427)
- 创新(36200)
- 计划(35949)
- 国家社会(35186)
- 教育部(34543)
- 期刊
- 济(140178)
- 经济(140178)
- 研究(86409)
- 农(52425)
- 学报(52405)
- 中国(52347)
- 科学(45012)
- 财(43454)
- 融(42977)
- 金融(42977)
- 大学(38156)
- 学学(36731)
- 管理(36402)
- 农业(32689)
- 经济研究(24061)
- 财经(23776)
- 技术(21762)
- 业经(20621)
- 教育(20519)
- 经(20416)
- 问题(18539)
- 业(17550)
- 技术经济(15745)
- 贸(15114)
- 版(14396)
- 理论(14189)
- 商业(14107)
- 统计(13985)
- 国际(13522)
- 业大(13065)
共检索到430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冰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一直在高位徘徊,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收集2004年1季度~2009年1季度的最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共线性诊断、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探讨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和贡献率。由实证结论发现:宏观经济因素与不良贷款余额负相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对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贡献度最大,每增加1%会导致不良贷款平均降低0.0249%和0.0248%;宏观经济因素对降低不良贷款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在操作层面上可通过扩大内需、改善商业银行的外部信用环境等措施间接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静
目前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不仅制约国有银行的改革与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经济金融的协调健康发展。不良贷款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如下负面效应:不良贷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不良贷款对投资的影响;不良贷款对经济原有均衡的影响。结论说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持续增加,必然会导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关键词:
不良贷款 货币供给 投资 经济均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芳 丁文锋
与金融领域的其他改革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显得有些滞后,此间严峻的不良贷款问题明显成为其改革进程的巨大障碍。十几年来,各方为扫清这一障碍采取了诸多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须做通盘考虑,既要有全方位的宏观视角,又要有行之有效的微观思路,综合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外因素,才能有效克服此障碍。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内外因素分析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雪兰 陈百助
本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对2006年2季度至2011年4季度间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及银行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基于公司贷款与零售贷款的分别考察。结果显示,宏观经济要素及银行特征与不良贷款的关联因产品门类不同而存在不对称性:相对而言,公司贷款对来自宏观经济层面的负面冲击更为敏感;而银行成本效率对两类贷款不良率的作用方向也截然不同。据此,本文提出了若干加强差异化银行监管及管理的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凯 刘筱慧 王雪 史升平 李刚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受"三期叠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升,区域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地区银行资产质量分化加剧,如何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极为重要和紧迫。基于此,本文重点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梳理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8~2019年的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分析了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的区域差异;利用各省级行政区的不良贷款率计算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泰尔指数,进一步分析了区域内和区域间不良贷款的差异;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不良贷款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不良贷款率差异明显,2008~2019年期间呈现出"先降后升再分化"的变化趋势;(2)对比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不良贷款率,西部地区差异最大,中部地区差异最小,东部地区差异在两者之间并呈持续扩大趋势;(3)地区经济环境、金融发展程度、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等区域因素对各省级行政区的不良贷款率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增速、贷款余额占GDP比例、财政自给率对地区不良贷款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存贷比、产业结构比产生了抑制的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耀中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既有诸如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改善,不良资产剥离等内在原因,也有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金融体制改革等外在原因。文章通过对GDP增长,通货膨胀,国有企业利润,国内上市公司数量,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占比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其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呈一定的负相关,并给出下一步商业银行改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率 宏观经济 金融改革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儒昞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到2006年6月末,我国商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光林 王雪标 艾永芳
消除要素价格扭曲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研究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对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第一,要素价格扭曲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劳动价格扭曲的影响最大,能源价格扭曲的影响次之;第二,要素价格扭曲的传递机制主要依赖于供给端和需求端效应,供给端产能过剩中介效应比例为32.23%,需求端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中介效应比例为24.36%;第三,中西部地区要素价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岳蓓蓓 郑循刚
本文在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进行Hodrick-Prescott滤波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增长与不良贷款率波动的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波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良贷款率波动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而经济增长只是对不良贷款率向下的变动趋势有明显影响,对不良贷款率本身波动作用并不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光林 王海军 王雪标
本文选取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在理论阐述经济波动、产能过剩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互影响的机理上,构建PVAR模型,利用系统GMM估计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和产能过剩变动会给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来短暂的正向冲击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能持久;产能过剩会给经济波动带来正向冲击效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自身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由此表明,产能过剩和经济波动引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不具有持续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光林 王海军 王雪标
本文选取2005年到2014年各省市面板数据,在理论阐述经济波动、产能过剩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相互影响的机理上,构建PVAR模型,利用系统GMM估计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波动和产能过剩变动会给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带来短暂的正向冲击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能持久;产能过剩会给经济波动带来正向冲击效应;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对自身具有正向冲击效应。由此表明,产能过剩和经济波动引致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攀升不具有持续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晓雨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是世界性难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呈平稳趋势,但规模持续增加,风险不断积累。不良贷款是由经济波动、行政干预、不合理信贷规模和结构三方面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带来的后果是,提升了银行信贷风险、影响银行流动性、降低了银行经营效率和社会整体效率。基于此,应提升金融服务企业水平,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银行业市场化程度;控制信贷规模、改善信贷结构,提升银行经营效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浩 方盈赢
本文基于2004—2016年95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政商关系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商关系越"亲清",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越低。其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两者存在互补关系,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政府透明度、市场分配经济资源比重、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减轻企业税外负担、律师等市场中介服务条件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对降低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较为显著。此外,政商关系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还存在异质性影响,相比低不良贷款率省份和外资入股的城市商业银行,"亲清"的政商关系更能降低高不良贷款率省份和无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本文的研究对建设现代金融体系和防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钱燕翔
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计量方法都是基于巴塞尔监管资本要求,却忽略或无法准确衡量不良贷款的经济资本问题。事实上,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经济资本配置和正常贷款是不同的。文章利用解析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对三类具有不同粒度构成的不良贷款组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贷款组合分散化程度越高,损失分布与正态分布越接近,此时适合采用解析法计算经济资本。当贷款组合分散化程度较低但不含支配型贷款时,采用解析法和模拟法所得结果相差并不大。但是当组合含支配型贷款时,损失分布与正态分布出现较大偏离,模拟法更加适用。另外,贷款组合所需的经济资本量与贷款组合的分散程度大小一般呈负相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唐小果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提出运用利息率和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和诱导作用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强调只有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不良贷款的新增。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利息率 不良贷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