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26)
2023(8497)
2022(7445)
2021(6765)
2020(5964)
2019(14026)
2018(13916)
2017(27395)
2016(14948)
2015(17122)
2014(17563)
2013(17557)
2012(16331)
2011(14931)
2010(15226)
2009(14605)
2008(14975)
2007(13816)
2006(12053)
2005(11157)
作者
(44964)
(37725)
(37639)
(36142)
(23884)
(18005)
(17344)
(14655)
(14190)
(13403)
(12806)
(12628)
(12092)
(12017)
(11909)
(11817)
(11654)
(11066)
(10998)
(10891)
(9406)
(9334)
(9167)
(8526)
(8522)
(8519)
(8471)
(8438)
(7613)
(7426)
学科
(63487)
经济(63395)
管理(48483)
(46035)
(39309)
企业(39309)
方法(30326)
数学(26327)
数学方法(26093)
(20330)
(20051)
(16635)
中国(15274)
业经(14453)
(14369)
银行(14344)
(13375)
(12843)
贸易(12838)
(12355)
(12345)
财务(12324)
财务管理(12288)
(12224)
(12196)
企业财务(11600)
地方(10959)
(10815)
金融(10811)
农业(10464)
机构
大学(226593)
学院(224879)
(95520)
经济(93468)
管理(86725)
理学(73974)
研究(73828)
理学院(73191)
管理学(72069)
管理学院(71634)
中国(59123)
(47766)
(47297)
科学(43729)
(38448)
(37835)
财经(37181)
(35563)
中心(34587)
研究所(33919)
(33475)
业大(32738)
农业(30259)
经济学(30072)
北京(29747)
(27705)
财经大学(27426)
经济学院(27259)
(27246)
师范(26970)
基金
项目(143250)
科学(112331)
研究(104847)
基金(104252)
(89864)
国家(89145)
科学基金(76257)
社会(66749)
社会科(63288)
社会科学(63268)
(56003)
基金项目(55283)
教育(48708)
自然(48670)
自然科(47504)
自然科学(47488)
(46892)
自然科学基金(46655)
资助(42986)
编号(42874)
成果(35692)
(32793)
重点(32381)
(30925)
(30121)
(29852)
课题(29459)
教育部(28261)
创新(28053)
科研(27771)
期刊
(106194)
经济(106194)
研究(67359)
中国(43824)
(39750)
(34714)
学报(34370)
管理(31831)
科学(31405)
大学(26281)
(26228)
金融(26228)
学学(24873)
农业(22007)
教育(20721)
财经(19326)
技术(19180)
业经(17049)
经济研究(16630)
(16461)
问题(14490)
理论(12060)
(11893)
(11791)
技术经济(11660)
(11100)
商业(10915)
实践(10854)
(10854)
财会(10505)
共检索到338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黄彦钦  
商业混淆行为的违法性在于破坏商业标识的指引功能,扰乱消费者在商业标识、商品和商品来源之间建立的联系。认定商业混淆行为需要界定有一定影响的商业标识、该商业标识所附的商品和商品的来源,可以采用“剥离法”将商业标识和商品的各个要素分解与组合,找到具有值得法律保护最低限度指引功能的拟制商业标识和商品。考察涉案商业标识是否会构成混淆,可以从客观上判断商业标识外观的近似度,也可以直接考察消费者主观上是否对相关商业标识产生误认或误认的可能。对商业标识权益的归属问题可以选择采用权利保护模式和利益保护模式:权利保护模式将商业标识作为权利客体,适用在先使用标准确权;利益保护模式则通过过去的利益结构和未来可能的利益结构对商业标识利益进行再分配。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林婧  陈琳  
【目的/意义】数字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中,数据抓取行为层出不穷。部分企业借此获取数据拥有方的数据资源,可能侵害数据拥有方的权益、危害互联网行业发展,而规制数据抓取行为对恢复互联网空间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归纳适用商业秘密条款和一般条款规制数据抓取行为的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部分数据难以达到商业秘密的保护要求,而一般条款又存在缺乏操作性的问题,从法律适用与行政监管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结论/发现】(1)对数据抓取行为,先尝试利用商业秘密条款对数据抓取行为进行规制;(2)若涉案数据不符合商业秘密构成要件,但存在数据抓取的后续利用行为,则考虑诉诸《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二条即"互联网专条";(3)上述手段皆不达时则向一般条款寻求救济;(4)同时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关作用,明确监管职责,创新监管方式,提升执法能力。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郑友德  伍春艳  
赠品促销行为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促销方式,由于商家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赠品促销行为也愈来愈超出必要的限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本文讨论了对赠品促销行为进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方式。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润涛  
仅将他人商标用作关键词进行搜索引擎推广,是商标侵权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抑或不侵权,争议较大,司法实践很多判决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文章从关键词推广是否构成商标使用的理论与实践梳理入手,分析仅将他人的商标用作搜索关键词不属于商标使用,不会导致相关公众混淆。关键词推广虽不构成商标侵权,但若明显有悖诚信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采用不正当手段实施,应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调整。若未明显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则慎用法律干预,应交由市场选择,避免过于扩大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而妨碍自由竞争,充分体现促进创新和鼓励自由竞争的法律政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春华  付中强  
德国是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发源地。 1 896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后经若干次修订 ,至今仍对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993年中国颁布第一部专门的竞争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 ,至今已运行近 1 0年。比较两国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和类型、适用除外制度、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特点 ,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我国在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同时 ,应协调好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建农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朱建农(杭州商学院)不正当竞争的观念是十九世纪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是承认私有财产权,承认市场交易者的人格平等、营业自由和契约自由等。但对权利和自由的过份强调,常常使人忽视权利者以外的利益,行之弥久,必然弊端百...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爱忠  
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难点及建议陈爱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咱199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厂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社会执法环境的影响和法律本身与现实经济生活存在着差距,使执法工作遇...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美玲  熊彬  
网络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用法律对该虚拟市场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适用更为复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尚不完善在规范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实务中造成严重阻碍。为了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为维护网络经营者的利益,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改与完善,加强对网络不正当行为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范卫红  王廷兴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与大数据成为经营与消费的基础条件。传统市场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衍生出与传统市场经济相异的不正当竞争。该环境下的不当竞争具有竞争性强、竞争形成速度快以及竞争范围广等特点。法律客观存在的滞后性使得市场不正当行为无法由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规制,呈现出不足。故而有针对性地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即将迎来修订的《反垄断法》提出系列建议,使法律间的合理衔接能最大程度上维护市场秩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缪慧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市场竞争秩序、经营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合法权益三元法益之间的关系有必要深入厘清。在理论层面,应探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属性及其内在机理;在规范层面,应厘清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相关部门法的界限;在实践层面,应消弭不正当竞争行为司法认定的分歧。对此,需要在明确“消费者权益”与“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意涵、明晰三元法益的利益属性以及引入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前提下,系统构建三元法益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三元法益的内在关系是以“市场竞争秩序”为中心、以“经营者权益”和“消费者权益”为支点的双层异构模式,在以横向竞争关系为中心的法益结构模型和以纵向交易关系为中心的法益结构模型之间进行转换和自我调整,最终共同服务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所能实现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动态效率目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国瀚文  
互联网背景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科技时代的特征,其呈现出的多样性、传播快、隐蔽性强和危害大等特征冲击着传统的法律规制。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针对互联网市场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新修订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并做出了原则性条款与列举式条款并存的规定。对于一般条款是否具有原则性性质,适用时是否存在主观性、不确定性,"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否应当进行专门规制,当前的法律规定是否足够完善或者仍需要查漏补缺,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互联网时代应呈现何种模样等问题仍有深入探讨的余地。通过对互联网条款的条文内容、结构的逻辑理论和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化分析,结合互联网市场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论证互联网条款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正当性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耿华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仅以经营者利益为中心的法益结构面临变革。域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从"经营者一元中心"到"经营者与消费者二元平衡"法益结构的演变值得借鉴。本文鉴于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主体地位革新、反不正当竞争法社会法品格不断增强以及立法目的条款的表达,证立反不正当竞争法应构筑"经营者保护"与"消费者保护"二元中心法益结构体系。由此也引发如何衡平经营者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路径选择问题,鉴于这两者长期利益一致、呈共生共存关系,故长期衡平逻辑上不矛盾;两者短期利益冲突问题的化解,需要回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权益配置观,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基准,综合适用利益衡量方法、法律论证方法与经济分析方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段仁元  
驰名商标是在市场上享有较高信誉、为相关领域和范围的公众所熟知的商标。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不仅要依靠民法、商标法 ,而且要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内容包括 :驰名商标的整体保护、防止市场混淆保护、防止反向假冒保护、反淡化保护、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樨平  
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间接保护,并不特别关注经营者直接针对消费者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消费者也没有直接对经营者提起不正当竞争诉讼的权利。从国际上的立法趋势来看,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制止经营者针对消费者的不正当经营行为,直接保护消费者利益,已成为立法潮流。我国的现实情况也要求实现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消费者利益的直接保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