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6)
2023(9420)
2022(8067)
2021(7350)
2020(6316)
2019(14543)
2018(14106)
2017(27448)
2016(15038)
2015(17177)
2014(17571)
2013(17548)
2012(16925)
2011(15743)
2010(16224)
2009(15412)
2008(15554)
2007(14364)
2006(12870)
2005(11805)
作者
(47220)
(39832)
(39647)
(38082)
(25498)
(18823)
(18172)
(15357)
(15104)
(14245)
(13912)
(13324)
(12908)
(12762)
(12677)
(12369)
(11879)
(11707)
(11547)
(11506)
(10215)
(9895)
(9729)
(9203)
(9070)
(9024)
(8894)
(8571)
(8136)
(7963)
学科
(85927)
经济(85857)
管理(40679)
(37321)
方法(33156)
(29944)
企业(29944)
数学(29125)
数学方法(28884)
(19881)
地方(19662)
(18174)
中国(17875)
(16400)
(16122)
业经(15573)
(13834)
银行(13797)
地方经济(13261)
(12924)
(12310)
贸易(12302)
农业(11926)
(11680)
(11531)
(11423)
金融(11420)
环境(11209)
(10645)
理论(10502)
机构
大学(239609)
学院(236313)
(105768)
经济(103672)
管理(85929)
研究(85842)
理学(73013)
理学院(72092)
管理学(70834)
管理学院(70372)
中国(65754)
科学(52322)
(50660)
(47534)
(45127)
(42180)
研究所(41051)
中心(38148)
财经(37979)
(36983)
经济学(34384)
业大(34225)
(34199)
农业(33342)
(32156)
北京(32084)
师范(31851)
经济学院(30823)
(29598)
(28992)
基金
项目(148044)
科学(115392)
基金(107211)
研究(106904)
(93554)
国家(92813)
科学基金(77778)
社会(68880)
社会科(65149)
社会科学(65127)
(57065)
基金项目(56250)
教育(48890)
自然(48710)
(48360)
自然科(47495)
自然科学(47474)
自然科学基金(46620)
资助(44345)
编号(42560)
成果(36278)
重点(34138)
(33426)
(32940)
课题(29898)
(29788)
国家社会(28759)
教育部(28466)
科研(28250)
创新(28086)
期刊
(123933)
经济(123933)
研究(74039)
中国(42766)
学报(39498)
(38323)
(37334)
科学(35582)
管理(30542)
大学(29097)
学学(27508)
(25883)
金融(25883)
农业(25021)
教育(21238)
经济研究(20481)
财经(20211)
技术(19397)
业经(17652)
(17459)
问题(16368)
技术经济(13557)
(13006)
统计(12680)
(12679)
(12131)
世界(11765)
理论(11684)
商业(11529)
国际(10830)
共检索到361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苏盾  
目前,经济领域中各种商业欺诈行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而受到普遍关注。商业欺诈行为的泛滥一方面反映了经营主体的道德沦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有市场经济存在的诸多制度缺陷。当有道德缺失的经济主体发现利用信息蒙蔽进行商业欺诈有利可图,并得不到现有制度的有效惩罚,就会铤而走险,并因示范效应而引发更多的类似行为。通过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等诸多角度,对商业欺诈的成因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从伦理德性及制度理性两方面结合找到治理商业欺诈的综合有效的良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晓唯  惠李  
商业欺诈是当前经济领域频发的一种违法犯罪现象,笔者基于经济学理论框架,运用成本收益模型对商业欺诈的成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商业欺诈实质是理性人在约束条件下得失算计后的最优选择,只要商业欺诈的净收益大于不欺诈的净收益,商业欺诈就不会消失;从经济角度治理商业欺诈的路径是增加欺诈实施人的行为代价和概率,减少交易双方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谢平  马比双  
利用商业欺诈手段损害消费者权益已成为市场监管的难点,剖析经销商商业欺诈的手段,增强监管的针对性是减少商业欺诈的重要途径。分析零售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经销商商业欺诈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诚信经营的缺失,经销商之间为了求得市场占有率的平衡,而选择对消费者进行欺诈。由于消费者投诉成本过高,大多放弃投诉,加之监管成本过高,政府部门监管收益有限,监管职责难以到位,从而导致商业欺诈愈演愈烈。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职能部门职责的落实,加大对监管部门失职、渎职的惩罚,从而达到减少或杜绝商业欺诈的目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皓  
价格欺诈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王皓[研究生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成都610074]价格欺诈行为是我国现阶段市场活动中普遍存在、数量繁多、形式多样、危害极大的不正当交易行为,它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而且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经济生活的混乱。那么,什么是...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谢识予  
没有偿还能力的“欺诈性非法集资”对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有极大的危害。本文用博弈模型及相关的讨论分析了欺诈性非法集资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它们的危害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等问题,对研究市场经济中的此类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曾长虹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十余年来,频频出现的证券欺诈现象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的障碍。本文利用寻租理论和监管博奕模型,探讨了证券欺诈行为背后的经济学因素,并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规制我国证券市场欺诈行为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毛志忠  
本文以一批世界著名大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陷入假账丑闻的陷阱为背景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公司造假手段的分析 ,认为其根本原因 :首先是在“他律”上产生问题 ,即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存在“缺陷” ;其次是“法律的真空” ,使公司无限放大利己动机 ,以致“道德缺失”。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国良  
信息欺诈问题是制约网络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网络经营者向消费者传递虚假信息导致消费者受到损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从经济学的角度通过静态博弈模型对网络经济中信息传递的真伪选择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减少虚假信息的发布提出解决对策。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赵鹏  
本文从上市公司投资方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对现行会计审计制度进行分析后发现,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仍然存在道德风险。认为通过适当增加信息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信息弱势,即只有增加信息成本而不是压缩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且上市公司和旧车市场等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俊华  
商品性精神产品如影视作品、音乐、文学、书籍等在产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受信息不对称、生产的垄断性和非标准化、精神产品效用、成本和价值衡量标准、外部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商往往采取欺诈的手段生产和推销其产品。这一问题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寻其隐藏于背后的经济原因,以供决策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金方  
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它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国家计委颁布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价格欺诈行为分为标价欺诈行为和价格欺诈手段,判断一种行为是不是价格欺诈,关键是看商家是否采用了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康华一  
公示催告是票据丧失后失票人保全其合法权利的重要补救措施,既是一种法律程序,也是一种法律制度。但是,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公示催告的机制漏洞,伪报公示催告实施欺诈的案件不断增多,给善意持票人造成了损失,扰乱了票据流通秩序。一、恶意公示催告的典型动机及手段(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公示催告骗取票款。主要有以下两种手段:一是骗取票据信息并实施欺诈。不法分子假意与持票人进行交易合作,约定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袁敏  
信用衍生品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一个重要金融工具,并在信用风险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高盛事件为背景,讨论了合成式CDO交易的来龙去脉,分析了"算盘"交易的参与各方和业务流程,并从高盛公司、监管部门和投资者角度分析了该事件的影响和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晓唯  赵娜  
笔者基于经济学视角对商业贿赂盛行的原因进行剖析,构建了相应的博弈决策模型,并针对模型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经济学中成本收益理论构建了行贿主体行为决策博弈模型和受贿主体行为决策博弈模型;另一方面,将经济学中寻租理论引入到商业贿赂成因和治理的探析中,从而提出治理商业贿赂的有效路径以及相对应的可以采取的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