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3)
- 2023(13292)
- 2022(11111)
- 2021(10164)
- 2020(8690)
- 2019(19362)
- 2018(19207)
- 2017(37999)
- 2016(20063)
- 2015(22615)
- 2014(22184)
- 2013(22159)
- 2012(20162)
- 2011(17937)
- 2010(18464)
- 2009(17796)
- 2008(18297)
- 2007(17094)
- 2006(15257)
- 2005(14242)
- 学科
- 业(97568)
- 济(92985)
- 经济(92853)
- 企(89752)
- 企业(89752)
- 管理(84769)
- 方法(43970)
- 财(35681)
- 数学(35045)
- 数学方法(34878)
- 业经(30281)
- 农(27446)
- 制(27222)
- 务(26984)
- 财务(26960)
- 财务管理(26921)
- 企业财务(25721)
- 技术(23118)
- 中国(21710)
- 银(19458)
- 银行(19441)
- 农业(19276)
- 行(18278)
- 体(18065)
- 融(16305)
- 金融(16303)
- 理论(16271)
- 划(16253)
- 贸(16126)
- 贸易(16107)
- 机构
- 学院(296715)
- 大学(292969)
- 济(134587)
- 经济(132209)
- 管理(125754)
- 理学(107089)
- 理学院(106223)
- 管理学(105240)
- 管理学院(104650)
- 研究(88053)
- 中国(78275)
- 财(69171)
- 京(60073)
- 财经(53833)
- 经(48859)
- 江(46838)
- 科学(45114)
- 农(42413)
- 中心(42315)
- 所(41978)
- 经济学(41602)
- 财经大学(39876)
- 北京(37902)
- 经济学院(37597)
- 商学(37223)
- 商学院(36909)
- 业大(36668)
- 州(36620)
- 研究所(36365)
- 经济管理(33442)
- 基金
- 项目(182116)
- 科学(147658)
- 研究(138942)
- 基金(136444)
- 家(114427)
- 国家(113436)
- 科学基金(101864)
- 社会(93287)
- 社会科(88799)
- 社会科学(88781)
- 基金项目(71917)
- 省(70750)
- 教育(63470)
- 自然(63291)
- 自然科(61919)
- 自然科学(61907)
- 自然科学基金(60956)
- 划(57166)
- 资助(55703)
- 编号(54552)
- 创(44441)
- 成果(43599)
- 部(42484)
- 制(41280)
- 创新(40574)
- 业(39804)
- 重点(39558)
- 国家社会(39019)
- 教育部(38127)
- 发(37884)
- 期刊
- 济(154109)
- 经济(154109)
- 研究(93308)
- 财(60503)
- 中国(59999)
- 管理(55278)
- 融(41776)
- 金融(41776)
- 农(39457)
- 科学(35842)
- 学报(33565)
- 财经(29310)
- 技术(28943)
- 大学(28342)
- 学学(27017)
- 业经(26094)
- 农业(25878)
- 经(25062)
- 教育(24596)
- 经济研究(24031)
- 问题(19683)
- 技术经济(18944)
- 财会(17076)
- 业(16669)
- 贸(16612)
- 商业(15907)
- 会计(15463)
- 现代(15349)
- 理论(14944)
- 世界(14545)
共检索到464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慧芬
商业信用传统上被认为是应对融资约束的非常规手段,对于企业研发创新没有帮助。但是,在我国这样资金供给非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中,创新型企业可能受到资金供给的极大约束,从而不得不求助于商业信用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此时,商业信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可能发挥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通过引入前五大供应商占比这一工具变量,发现了与上述推论相吻合的、稳健的经验证据。尤其是那些在行业竞争中处于较高市场地位的企业,商业信用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显著。
关键词:
商业信用 研发创新 市场地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慧芬
商业信用传统上被认为是应对融资约束的非常规手段,对于企业研发创新没有帮助。但是,在我国这样资金供给非完全市场化的金融市场中,创新型企业可能受到资金供给的极大约束,从而不得不求助于商业信用支持企业的研发创新。此时,商业信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可能发挥极其关键的推动作用。通过引入前五大供应商占比这一工具变量,发现了与上述推论相吻合的、稳健的经验证据。尤其是那些在行业竞争中处于较高市场地位的企业,商业信用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显著。
关键词:
商业信用 研发创新 市场地位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谢卫红 刘瑾 张茜 郭海珍
数字化创新重塑了价值创造逻辑,为企业效率提升注入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在借助Python爬虫技术和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企业数字化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化创新对制造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化创新有效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效率的提升,价值共创是数字化创新提升企业效率的重要路径;基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价值共创在数字化创新与制造业企业效率之间的中介作用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研究结论有助于评估企业数字化创新的经济效应,为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蔡卫星 倪骁然 赵盼 杨亭亭
基于2003—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和手工收集的企业集团信息,本文系统检验了企业集团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集团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对发明专利更为显著。基于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各地区推出"企业集团促进政策"改革构建工具变量进行检验,上述发现仍然显著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供给侧看,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了创新的"融资约束"难题,通过内部知识市场缓解了创新的"信息匮乏"难题;从需求侧看,由于专利产出可以在各成员间灵活地配置和使用,因此,企业集团创新产出的市场回报率更高。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组织形式与创新产出的相关文献,也对推进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任海云 冯根福
大多数中国企业集团没有整体上市,因此,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附属集团的上市公司与独立的上市公司并存。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通常被看作是对外部不完善的制度和市场的替代,那么,附属企业集团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与企业集团的性质、外部金融及法律等市场环境发展水平有关?采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中的正面效应发挥不好,附属企业集团尤其是附属民营企业集团,不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而且,外部金融和法律环境越差,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越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旭
本文使用2004~2013年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随机前沿模型分析公司治理、融资情况对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治理因素中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持股比例、高管薪酬与企业技术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不能确定国有控股企业技术效率比非国有控股企业技术效率低;融资因素中杠杆比率与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负相关,同时流动比率越高,企业技术效率也越高;外部融资与企业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内部融资则与企业技术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融资 企业技术效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段艳平 李祥云)
本文基于2013—2018年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分析资本市场的IPO融资和增发融资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以此验证资本市场对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制造业上市企业的IPO融资对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增发融资对上市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没有明显的影响。西部地区应培养更多优势制造企业做大做强进入资本市场,以促进西部地区实体经济质量的提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光荣 李建标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技术连锁董事具有技术创新偏好,掌握技术社会资本,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但技术连锁董事的技术创新效应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技术创新动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分析技术连锁董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而以2012、201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经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1)技术连锁董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2)技术连锁董事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发挥更大的技术创新作用;(3)独立技术连锁董事的技术创新效应大于执行技术连锁董事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率先考察了技术连锁董事及其技术创新效应,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和连锁董事选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坚 冯峥
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外部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影响重大。本文将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视作准自然实验,选择2009—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显著地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对非国有企业、高竞争度行业企业及高金融发展地区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通过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扩大技术市场规模及增加企业创新投入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数字要素禀赋、政府数字领域关注度及企业内部治理动力,均能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拓展了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数字技术创新领域的相关文献,为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设计及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罗佳 张蛟蛟 李科
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文章基于2008-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企业专利数据识别数字技术创新情况,研究了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拥有数字技术专利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高于没有数字技术专利的企业,而且数字技术创新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表明数字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行业数字化程度越高,数字技术创新越能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国有制造业企业与西部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数字技术创新对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发现,短期内数字技术创新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上升,阻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还能通过提高企业创新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缓解劳动要素投入扭曲则是数字技术创新通过缓解企业资源错配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祖鹏 刘冰洁
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强化技术积累和提升研发效率促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行业清洁度、行业层次等维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诱发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市场规模,加快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永乐 王婷
在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本文重点围绕自主研发投资和技术升级投资,以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规模在持续上升,其中技术升级投资仍是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内容,但趋势上自主研发投资的探索式创新越来越受企业重视,并且技术创新投资在行业特征、产权特征、股权特征以及企业成长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永乐 王婷
在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本文重点围绕自主研发投资和技术升级投资,以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规模在持续上升,其中技术升级投资仍是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内容,但趋势上自主研发投资的探索式创新越来越受企业重视,并且技术创新投资在行业特征、产权特征、股权特征以及企业成长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祖鹏 刘冰洁
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强化技术积累和提升研发效率促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行业清洁度、行业层次等维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诱发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市场规模,加快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郑军 林钟高 彭琳
基于2003-200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考察地区市场化进程不同的情况下,企业相对于主要供应商/客户的谈判能力对企业商业信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集中度越高,相对谈判能力越低,更可能提供商业信用,进一步发现在市场化进程较低地区,公司相对主要客户的谈判能力更弱,更有动机提供商业信用,而公司相对主要供应商的谈判能力增强,更可能获取商业信用。这不仅从企业的相对谈判能力视角拓展和深化了商业信用的竞争假说,而且从制度环境上,为更好理解转型经济环境下企业利用信用方式作为市场竞争手段以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关键词:
市场化进程 谈判能力 商业信用 市场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R&D投资行为影响——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两业”融合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企业机器人渗透度与社保缴费水平——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生产率悖论”——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上市公司会计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高校密度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碳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股权融资是否抑制了上市公司的创新投入——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效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技术多元化、创新开放度与企业绩效——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