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00)
- 2023(5745)
- 2022(4742)
- 2021(4300)
- 2020(3542)
- 2019(7736)
- 2018(7296)
- 2017(13045)
- 2016(7337)
- 2015(8301)
- 2014(8404)
- 2013(8049)
- 2012(7459)
- 2011(6841)
- 2010(6905)
- 2009(6233)
- 2008(6091)
- 2007(5349)
- 2006(4771)
- 2005(4532)
- 学科
- 济(30832)
- 经济(30767)
- 管理(17868)
- 业(14122)
- 地方(11987)
- 企(10758)
- 企业(10758)
- 方法(9278)
- 中国(8613)
- 数学(8187)
- 数学方法(7996)
- 学(7877)
- 农(7786)
- 地方经济(7755)
- 制(6804)
- 业经(6111)
- 环境(5365)
- 农业(5329)
- 财(5310)
- 理论(5166)
- 融(4983)
- 金融(4982)
- 体(4865)
- 教育(4795)
- 和(4721)
- 教学(4389)
- 贸(4387)
- 银(4385)
- 贸易(4381)
- 银行(4373)
- 机构
- 学院(103354)
- 大学(103084)
- 济(38445)
- 研究(38100)
- 经济(37560)
- 管理(34368)
- 理学(29402)
- 理学院(28945)
- 管理学(28250)
- 管理学院(28040)
- 中国(27315)
- 科学(25021)
- 京(21918)
- 所(19814)
- 财(18170)
- 研究所(18057)
- 农(17678)
- 范(17038)
- 中心(16885)
- 师范(16881)
- 江(16283)
- 业大(15585)
- 院(14152)
- 财经(13874)
- 师范大学(13872)
- 北京(13851)
- 农业(13670)
- 州(13117)
- 技术(12973)
- 经(12552)
- 基金
- 项目(72065)
- 科学(55914)
- 研究(53013)
- 基金(49952)
- 家(44339)
- 国家(44017)
- 科学基金(36887)
- 社会(32895)
- 社会科(30977)
- 社会科学(30973)
- 省(29657)
- 基金项目(26131)
- 教育(25458)
- 划(24933)
- 自然(23084)
- 自然科(22485)
- 自然科学(22476)
- 自然科学基金(22038)
- 编号(21720)
- 资助(19589)
- 成果(18314)
- 重点(17507)
- 发(16769)
- 课题(16617)
- 部(15156)
- 创(14791)
- 创新(13997)
- 制(13758)
- 年(13663)
- 国家社会(13600)
共检索到160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增芬
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在从自发的、地方性探索转变成自觉的、全国性全面推进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解决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唯物史观为研究视域,从时代维度出发,应实现由思政课程"独奏"转向课程思政"合奏";从主体维度出发,应努力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要";从价值维度出发,应重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回归课程育人的内在诉求;从实践维度出发,应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这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师全面认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战略性、前瞻性意义,也有助于系统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
关键词:
唯物史观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飞燕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系统思维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成效,促进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和课程建设提质增效。然而,受育人主体协同不足、育人场域“重术轻道”、育人渠道衔接不畅、育人方式融合不深、育人路径实施不力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此,建议基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通过师师互动、术道同行、德技并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方式,构建强师育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五育融合”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打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促进各育人环节和育人要素有机协同,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勤
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 ,而且将自己的经济史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与经济史观既是方法论基础 ,又是基本内容。这不仅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而且实现了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经济史观 经济学方法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文佳 刘伟
唯物史观的根本要义在于尊重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换方式,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分析社会现实、揭示历史发展趋势。传统革命视域下,社会历史演进通常被概括为以政治制度变革为核心的革命逻辑。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世界历史发展的逻辑主线——生产方式变迁的维度日益凸显,依此,人类社会历史被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与此同时,马克思还以生产方式变迁为尺度对人的发展状况进行定位,由此衍生出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变迁与人的发展逻辑的双向规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义成
把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绝对对立起来 ,把前者描绘成完全超越资源配置问题的生产形式 ,似乎它只以摆弄知识为职能 ,是不对的。我国目前出版的一些知识经济读物 ,无分析地宣传这种片面之见 ,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家的批评 ,值得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学者在知识经济研究中片面地鼓吹超市场经济论 ,“主权弱化论” ,应保持应有警惕。我国有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在自己不很熟悉的社会经济问题上屡讲偏论 ,已成“公害” ,望其自重。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唯物史观 资源经济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平静 徐飞跃 王钢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改革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授课主体、授课对象以及授课地点均发生了变化,这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持续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文章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多元化"的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以及教学环境,深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以及企业实践课"三课堂"课程思政教学的不同特性,探索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包括空间构建、双育人主体构建、覆盖式涟漪圈构建,进而构建"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海蒂
<正>梳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不仅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具有导向作用,而且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提供现实指导。由徐文越撰著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唯物史观境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一书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文本,系统解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证化与哲学化解读模式及其问题,通过论证实证化经济学解读路径中辩证法的缺失、哲学化解读路径中批判性质的混淆,客观评述作为理论后果的“过时论”与“断裂论”,得出了只有在唯物史观境域内才可以保障政治经济学批判解读的正确性的结论,并在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关系解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深入两者内在关系探究的实践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彦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育人效果。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探讨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方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勤 杨丽丽
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李斯特阐述了落后民族国家如何增强自身生产力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并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相比,李斯特的理论存在很多局限,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历史上,李斯特的理论对于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有启发作用,并为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当下,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李斯特经济理论也将为其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李斯特 生产力 马克思 唯物史观 局限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康瑜
<正>“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和关键。作为我国人才培育的重要机构,高等院校必应须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努力促进学生政治、文化、科技、人文、心理等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为国家培养出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丰子义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是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看待,而且要从历史观上来把握。首先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待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遵循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走出来的。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中国建设、改革道路的开创,都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因而有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再次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看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本身的基本矛盾。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最后要从实践观点看待中国道路。道路不同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过程;道路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出来的,其发展同样必须探索开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元 周雪雪
习近平以马克思的系统自然观为重要维度,提出了"生命共同体论";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广阔视野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的演化规律进行探索,提出了"文明兴衰论";以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为逻辑起点,提出了生态的生产力意蕴及其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将生态文明思想上升到民生福祉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实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加快生态治理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向。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唯物史观 实践指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绍鸿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社会激烈动荡,特别是苏联、东欧巨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一层阴影。人类社会的未来究竟怎样?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还灵不灵?如果说社会主义一定要战胜资本主义,那么当前社会主义遇到的严重困难和挫折又如何解释?这些问题象“魔影”一样因扰着一些善良人们的心,同时也使一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庆云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66年间,中国近代史学科获得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动力,其学科地位得以大幅跃升。研究者衷心服膺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重视劳动民众的理念被大多数历史研究者内化为不言自明的共识,史学研究因而眼光下移,撰写“劳动人民的历史”蔚然成风。中国近代史研究对底层民众给予高度关注,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改变了以往相关研究偏重中外关系史的基本格局。相应地,研究者看待史料的眼光也发生转换,并在如何获取史料上形成新的理念与取径,转而强调走出书斋,到实地进行历史调查。唯物史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立场,也引导了研究视角与研究论题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形塑了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面貌。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广银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解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握百年巨变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结合具体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努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通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建党百年历史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虚幻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唯物史观视域中共同体形态的嬗变逻辑
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经济研究和实践应当确立的科学指导思想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探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问题探赜——价值指向、基本原则和理论成果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逻辑理路
类型层次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重构
四重质量维度下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眼中的第二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唯物史观创造及其特点的思考
唯物史观、动态优化与经济增长——兼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数学化
唯物史观何以超越经济决定论——基于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发生的区别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