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3)
- 2023(11177)
- 2022(9808)
- 2021(9503)
- 2020(7847)
- 2019(18545)
- 2018(18322)
- 2017(35135)
- 2016(18965)
- 2015(21609)
- 2014(21389)
- 2013(21373)
- 2012(19572)
- 2011(17793)
- 2010(17358)
- 2009(15766)
- 2008(15170)
- 2007(12729)
- 2006(10985)
- 2005(9588)
- 学科
- 济(77289)
- 经济(77205)
- 管理(51426)
- 业(48155)
- 企(39330)
- 企业(39330)
- 方法(37261)
- 数学(32839)
- 数学方法(32538)
- 中国(22407)
- 农(19573)
- 财(17096)
- 学(17038)
- 贸(16489)
- 贸易(16481)
- 易(16106)
- 业经(15971)
- 地方(13737)
- 农业(12944)
- 制(12757)
- 和(12633)
- 环境(12406)
- 理论(11520)
- 技术(11415)
- 银(11072)
- 银行(11035)
- 行(10581)
- 融(10546)
- 金融(10544)
- 务(10450)
- 机构
- 大学(271318)
- 学院(266715)
- 济(111082)
- 经济(108959)
- 管理(107649)
- 理学(94040)
- 研究(93593)
- 理学院(93004)
- 管理学(91563)
- 管理学院(91097)
- 中国(69332)
- 京(58654)
- 科学(57937)
- 财(46955)
- 所(46606)
- 研究所(43093)
- 农(41585)
- 中心(40879)
- 业大(39995)
- 财经(38888)
- 北京(37763)
- 经(35743)
- 江(35180)
- 范(35040)
- 师范(34747)
- 院(34013)
- 经济学(33820)
- 农业(32637)
- 经济学院(30573)
- 财经大学(29272)
- 基金
- 项目(189237)
- 科学(148774)
- 基金(139026)
- 研究(138005)
- 家(121617)
- 国家(120673)
- 科学基金(103166)
- 社会(87173)
- 社会科(82624)
- 社会科学(82603)
- 基金项目(74041)
- 省(70328)
- 自然(67254)
- 自然科(65685)
- 自然科学(65668)
- 自然科学基金(64502)
- 教育(62414)
- 划(60549)
- 资助(57815)
- 编号(54982)
- 成果(44623)
- 部(42799)
- 重点(42104)
- 发(40004)
- 创(38931)
- 课题(37513)
- 教育部(36733)
- 创新(36368)
- 科研(36296)
- 国家社会(36262)
- 期刊
- 济(115008)
- 经济(115008)
- 研究(79740)
- 中国(46567)
- 学报(43414)
- 科学(40594)
- 管理(38290)
- 农(37380)
- 大学(32885)
- 财(32737)
- 学学(30852)
- 教育(27731)
- 农业(26922)
- 技术(21750)
- 融(19823)
- 金融(19823)
- 经济研究(19336)
- 财经(18533)
- 业经(17136)
- 经(15800)
- 问题(15178)
- 图书(14812)
- 业(14473)
- 科技(13332)
- 理论(13315)
- 贸(13161)
- 技术经济(12779)
- 世界(12549)
- 实践(12053)
- 践(12053)
共检索到378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庆云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1966年间,中国近代史学科获得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动力,其学科地位得以大幅跃升。研究者衷心服膺唯物史观的基本理念,重视劳动民众的理念被大多数历史研究者内化为不言自明的共识,史学研究因而眼光下移,撰写“劳动人民的历史”蔚然成风。中国近代史研究对底层民众给予高度关注,大大拓展了研究领域,改变了以往相关研究偏重中外关系史的基本格局。相应地,研究者看待史料的眼光也发生转换,并在如何获取史料上形成新的理念与取径,转而强调走出书斋,到实地进行历史调查。唯物史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立场,也引导了研究视角与研究论题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形塑了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面貌。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义成
把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与“资源经济”绝对对立起来 ,把前者描绘成完全超越资源配置问题的生产形式 ,似乎它只以摆弄知识为职能 ,是不对的。我国目前出版的一些知识经济读物 ,无分析地宣传这种片面之见 ,受到一些社会科学家的批评 ,值得注意。对于西方一些学者在知识经济研究中片面地鼓吹超市场经济论 ,“主权弱化论” ,应保持应有警惕。我国有的自然科学技术专家在自己不很熟悉的社会经济问题上屡讲偏论 ,已成“公害” ,望其自重。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唯物史观 资源经济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丰子义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是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看待,而且要从历史观上来把握。首先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待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遵循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走出来的。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中国建设、改革道路的开创,都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因而有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再次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看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本身的基本矛盾。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最后要从实践观点看待中国道路。道路不同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过程;道路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出来的,其发展同样必须探索开创。
[期刊] 求索
[作者]
郭广银
从唯物史观来看,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解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地把握百年巨变的历史脉络和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地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结合具体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努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通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建党百年历史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志向
唯物史观是科学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及其发展的方法论钥匙。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数字经济时代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出场语境,“新”主要体现于“质变”与“质态”双重维度,前者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后者体现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经济形态。依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部及二者之间矛盾运动的历史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在于加快提升颠覆性科技创新整体系统能力,驱动力是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时期,应以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着力加快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大力推动前沿性技术突破,同时也要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方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校利
近年来,学术界对唯物史观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抛出一些分歧观点,现介绍如下。一、关于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有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时的思想和想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和它的各范畴在其逻辑学中的地位,它的逻辑起点应是实践。第二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个结论不仪符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而且也符合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哲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要求。第三种意见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科学历史观的出发点。物质生产实践产生最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建勤
马克思不仅创立了唯物史观 ,而且将自己的经济史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经济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与经济史观既是方法论基础 ,又是基本内容。这不仅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而且实现了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这种方法对经济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经济史观 经济学方法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丁堡骏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意义,必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态和它的应用范式。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董平均 李银
唯物史观是李大钊教育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基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认识,李大钊不仅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历史性和可变性,而且揭示了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对于民族、国家来说,教育又具有"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他主张在改造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普及国民教育,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栋梁之才,用民主精神、科学知识改变愚昧落后的社会现状。李大钊的教育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对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为现代中国教育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李大钊 教育经济思想 唯物史观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纪宁
国民公德意识的缺失,是在中国迈入近代社会之后,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社会问题;也是中西方文化强烈碰撞后,引起人们广泛讨论的学术命题。讨论国民公德意识,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亦且将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理解西方文化对于我国既有文化模式的冲击,提供全新的观察视角。
关键词:
国民 公德问题 近代史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纪宁
范式指开展特定的学科研究时所应遵循的逻辑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范式决定着学术研究的质量。讨论中国近代史领域的范式问题,应当切实关注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争鸣现象的历史缘起,并通过对文献材料所揭示内容的查找与梳理,寻求充分的史料佐证。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交互与争鸣,将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
近代史 研究 范式 争鸣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志元 周雪雪
习近平以马克思的系统自然观为重要维度,提出了"生命共同体论";从人类历史文明的广阔视野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的演化规律进行探索,提出了"文明兴衰论";以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为逻辑起点,提出了生态的生产力意蕴及其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将生态文明思想上升到民生福祉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实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意蕴。加快生态治理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指向。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唯物史观 实践指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绍鸿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社会激烈动荡,特别是苏联、东欧巨变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一层阴影。人类社会的未来究竟怎样?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还灵不灵?如果说社会主义一定要战胜资本主义,那么当前社会主义遇到的严重困难和挫折又如何解释?这些问题象“魔影”一样因扰着一些善良人们的心,同时也使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连春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创新理论。“先进生产力”的新提法 ,是对邓小平“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完善 ,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先进文化”是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 ,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文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利益”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符合新世纪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三个代表”是历史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精妙结合
关键词:
江泽民 “三个代表” 唯物史观 创新理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谭虎娃
共产主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在世界历史上总体表现为连续性和继承性,而在个别民族国家则表现为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总体呈现出社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一般规律性和各民族国家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共产主义革命呈现出多国无产阶级联合行动的"多国胜利"和单个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一国胜利"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这些都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生动体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