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28)
2023(9397)
2022(7573)
2021(7553)
2020(5964)
2019(14156)
2018(14136)
2017(26159)
2016(13732)
2015(16014)
2014(15803)
2013(15607)
2012(14502)
2011(13757)
2010(13912)
2009(12826)
2008(12299)
2007(10781)
2006(9779)
2005(8686)
作者
(38230)
(31891)
(31790)
(30595)
(20231)
(15116)
(14578)
(12460)
(12329)
(11490)
(10985)
(10916)
(10150)
(10092)
(9881)
(9644)
(9308)
(9247)
(9203)
(9171)
(8219)
(7657)
(7635)
(7396)
(7286)
(7102)
(7062)
(6881)
(6459)
(6399)
学科
(61034)
经济(60977)
(32365)
管理(31268)
方法(28344)
(28172)
数学(26342)
数学方法(25825)
(21190)
企业(21190)
中国(20891)
农业(18339)
业经(14617)
(12554)
贸易(12539)
(12343)
(11486)
(11441)
(11006)
图书(10412)
(10392)
地方(10257)
工作(10116)
书馆(9868)
图书馆(9868)
(9193)
银行(9192)
(8998)
理论(8982)
(8742)
机构
大学(199362)
学院(196224)
(85811)
经济(84080)
管理(75479)
研究(67375)
理学(64372)
理学院(63669)
管理学(62369)
管理学院(61975)
中国(53866)
(42212)
科学(38183)
(35981)
(32458)
(32137)
中心(31394)
研究所(29272)
财经(28857)
(28582)
(28238)
师范(28030)
经济学(27746)
北京(27300)
业大(26648)
(26489)
经济学院(24943)
(24058)
农业(24045)
(23624)
基金
项目(130035)
科学(102730)
研究(99645)
基金(95502)
(82291)
国家(81636)
科学基金(69991)
社会(65157)
社会科(61610)
社会科学(61598)
基金项目(49086)
(47943)
教育(46016)
编号(42044)
自然(41703)
自然科(40828)
自然科学(40822)
(40482)
自然科学基金(40094)
资助(39758)
成果(35967)
(29933)
重点(28770)
国家社会(28316)
(28161)
课题(27853)
(26522)
教育部(26249)
中国(25771)
大学(25183)
期刊
(95004)
经济(95004)
研究(57905)
中国(42912)
(35743)
图书(29768)
学报(29430)
科学(26969)
管理(26079)
(24926)
农业(24193)
书馆(23855)
图书馆(23855)
大学(23679)
教育(23429)
学学(20115)
(18597)
金融(18597)
技术(18401)
业经(17118)
经济研究(15774)
财经(14331)
问题(12513)
(12503)
(11481)
论坛(11481)
(11369)
统计(11366)
世界(11344)
(10716)
共检索到306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任家乐  
唤醒民众是党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是与经济制度改革相结合的社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作为社会教育重要机构及方法运用的图书馆及读书报活动,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学界研究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中国共产党摸索建设乡村图书馆制度,以及后来与之相结合的读书报活动模式的形成过程,考察了从中央苏区开始到陕甘宁边区时期这种基层社会教育模式的形成,以及如何促进农民思想解放,使之构成积极拥护中国革命的群众基础的过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宝成  成为杰  
党组作为中国共产党对非党组织实施领导的机构,历经百年探索,经过孕育成长、调整弱化、曲折发展、全面规范时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和制度形态。根据党内法规,可以按领导方式把党组制度归纳为思想引领、精英吸纳、决策部署、多方协同、政治监督。不同模式党组应该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全局—集中"型应该强调高度的政治性;"全局—民主"型应更加尊重民主程序;"局部—集中"型应该突出规范化,明确与单位治理结构之间的决策边界与程序;"局部—民主"型应该把中央要求与群团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期刊] 改革  [作者] 唐任伍  唐堂  李楚翘  
乡村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摒弃"乡村改良"的建设思路,经历"乡村改造""乡村建设""乡村改革""乡村振兴"四个阶段,聚焦"乡村现代化"这一"大历史""大叙事",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理论谱系,即"革命—建设—发展—转型",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怡  李兵  
近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促使当时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进而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产生了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唤醒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组织应运而生,并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担当起了唤醒中华民族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时间流变中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赋予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新的实践内容。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意识新的觉醒,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的动力。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妮娜  史卫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税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根据地时期的税收实践。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均通过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税收主张;根据地建设时期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升华,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适合中国实际的税收思想和制度体系,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国共产党在税收思想的构建和税收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报刊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经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桑杰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为指导,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太明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绝对贫困、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减贫史,党的减贫实践经历了制度式减贫、救济式减贫、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式扶贫、精准式扶贫六大阶段。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以党的领导统领减贫事业、以先进理念引领减贫工作、以科学方法推进减贫实践、以完善制度保障减贫活动。党的百年减贫实践已然取得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减贫重心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减贫场域由"农村为主"转向"城乡融合"、减贫方式由"治理贫困"转向"防止返贫"、减贫靶向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培安  
中国共产党的人口思想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实行计划生育是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的重要华章。随着中国人口发展形势的重大变化和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完善,特别是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实施,应该高度重视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中国人口国情,加强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生育模式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加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加强人口迁移流动和社会融合研究,加强科技进步对人口发展深刻影响的研究,加强新时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内涵及实现方式的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如何以及为何成功,是党史与革命史研究永恒的主题。随着党史研究的推进,中外学者对乡村(根据地)之于中共的重要性逐渐达成共识,如史华慈认为中共虽受列宁主义与苏俄革命经验的影响,却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莫斯科的农村革命道路[1]199-201。相关研究中,赛尔登的"延安道路"最具代表性,即中共通过统一战线、社会经济改革、民主建设,在乡村发动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又扩大了民众基础[2]262。受限于种种因素,当下研究更多呈现出的是中共与乡村社会的单项互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关注不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如何以及为何成功,是党史与革命史研究永恒的主题。随着党史研究的推进,中外学者对乡村(根据地)之于中共的重要性逐渐达成共识,如史华慈认为中共虽受列宁主义与苏俄革命经验的影响,却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莫斯科的农村革命道路[1]199-201。相关研究中,赛尔登的"延安道路"最具代表性,即中共通过统一战线、社会经济改革、民主建设,在乡村发动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又扩大了民众基础[2]262。受限于种种因素,当下研究更多呈现出的是中共与乡村社会的单项互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关注不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杰   王媛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延安道路”既是党领导的革命大众主义的动员教育之路,又是民族形式、科学内容与大众方式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更是文化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之路,全方位呈现了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民族复兴的实践样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乡村文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发挥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坚持重塑农民的主体性,坚持传承发展民间传统,切实推动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汇聚多方力量参与,坚持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探索文化治理新路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景新  
本文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历史脉络,描述了4个历史时期、9个阶段的特征与成就,认为:"三农"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关键、最繁重的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贯穿始终的工作重心。从苏区和根据地建设,到农业农村经济恢复、农业合作化及"四化"、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建设行动,反映了中国百年乡村建设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价值取向,但其本质都是"三农"现代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程连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投身强国富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本国国情深入思考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明确宣告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五个坚持”的成功经验,这是我们继续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守的重要原则。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肖玉飞  
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到逐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探索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部历史征程,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社会矛盾变化灵活运用经济政策,开辟了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道路,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和平赎买方式完成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随后中国共产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经曲折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创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彭泽平  曾凡  
中国共产党农村教育的百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缩影,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的先手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教育实践主要历经引领与改革、主导与调整、整顿与探索、深化与协同、治理与统筹五个历史阶段。百年来,党的农村教育实践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根本遵循,坚持"为农民服务",推进农村教育公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旨归。在新时代,党的乡村教育实践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统领下,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多元主体共建的格局中,构建"三治融合"的农村教育治理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