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67)
2023(3249)
2022(2723)
2021(2544)
2020(2030)
2019(4314)
2018(4261)
2017(7918)
2016(4484)
2015(5103)
2014(5207)
2013(4955)
2012(4922)
2011(4496)
2010(4580)
2009(4346)
2008(4543)
2007(4328)
2006(3872)
2005(3542)
作者
(14118)
(11889)
(11829)
(11227)
(7480)
(5852)
(5429)
(4700)
(4484)
(4198)
(4198)
(4043)
(3798)
(3743)
(3723)
(3685)
(3645)
(3607)
(3408)
(3366)
(3041)
(2933)
(2880)
(2666)
(2640)
(2634)
(2603)
(2580)
(2441)
(2429)
学科
(23304)
经济(23282)
管理(12019)
地方(9358)
(8840)
方法(7429)
(7106)
企业(7106)
地方经济(6542)
数学(6240)
数学方法(6087)
中国(5895)
(5612)
(4916)
业经(3969)
环境(3624)
(3444)
(3407)
(3382)
理论(3359)
农业(3349)
(3230)
金融(3229)
(3023)
贸易(3020)
(2865)
(2857)
(2805)
银行(2798)
(2786)
机构
大学(67939)
学院(67453)
研究(25237)
(24633)
经济(23941)
管理(22661)
中国(19215)
理学(19115)
理学院(18790)
管理学(18259)
管理学院(18132)
科学(17315)
(15244)
(13584)
研究所(12323)
中心(11640)
(11526)
(11247)
师范(11136)
(11112)
(10900)
业大(9770)
北京(9578)
(9212)
(9185)
农业(9145)
师范大学(9017)
财经(8509)
(8162)
技术(7890)
基金
项目(44098)
科学(34707)
研究(31366)
基金(31208)
(27794)
国家(27572)
科学基金(23114)
社会(19784)
社会科(18674)
社会科学(18670)
(17668)
基金项目(16332)
(15058)
自然(14734)
自然科(14377)
自然科学(14373)
教育(14285)
自然科学基金(14078)
编号(12823)
资助(12629)
成果(10895)
重点(10498)
(10459)
课题(9263)
(9169)
(8572)
发展(8383)
科研(8294)
(8275)
计划(8237)
期刊
(31501)
经济(31501)
研究(19863)
中国(15868)
学报(12816)
科学(11443)
(10773)
教育(9601)
大学(9361)
管理(8772)
学学(8732)
(8144)
农业(7431)
技术(6304)
(5767)
金融(5767)
资源(4513)
业经(4475)
经济研究(4412)
财经(4326)
图书(4319)
(4136)
(3862)
问题(3838)
(3824)
统计(3738)
(3422)
技术经济(3414)
科技(3385)
(3377)
共检索到107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瑞峰  
在唐诗璀璨夺目的艺术长廊里,浙江萧山籍诗人贺知章当然不是最具光环的诗国巨擘,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不可能成为研究的热点。但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他曾与李白那样的登峰造极者交往甚密,且有提携、揄扬、奖掖之恩。据现有史料可以认定,在李白扬名立万的过程中,他发挥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如果没有他"解金龟换酒"的豪举,并赐予其"谪仙人"的美誉,初入京城、藉藉无名的李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迅速得领诗坛风骚。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杨芳芳  
[目的/意义]结合《全唐诗》送别诗的文本特点,抽取送别动因、时间、目的地三类知识单元并进行知识重组,同时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GIS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且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送别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北方向南方移动,与唐代历史、文化变迁相印证,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送别诗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杨芳芳   罗慧  
[目的/意义]立足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获取《全唐诗》中战争诗的相关数据,借助数字人文工具绘制《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网络图谱,旨在以可视化的方式清晰揭示《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社会关系,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根据从《全唐诗》中筛选出的战争诗,从知识重组的角度出发,基于数字人文分析方法,获取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中战争诗诗人的亲属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构建战争诗诗人社会网络,深入挖掘战争诗诗人之间的关系及网络特征。[结果/结论 ]对《全唐诗》战争诗诗人的全局社会网络关系、核心群体及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学者进行战争诗诗人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谟润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宋雪雁   罗慧   裴心源   赵小旭   赵妮  
[目的/意义]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类题材,通过研究送别诗中涉及的典故及文化意象,可以为唐代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考证。[方法/过程]以《全唐诗》中的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运用数字人文工具,通过对送别诗中出现的典故及文化意象进行统计分类,结合语义对送别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梳理送别诗文本中包含的典故及文化意象,直观地展现《全唐诗》送别诗中典故、文化意象等要素,有利于后续对《全唐诗》中的其他知识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及可视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盛江  
中唐前期浙东唐诗之路有一些独有的特点,不少文人因避乱或漫游而来浙东,寓居浙东的文人也很多,宦游浙东的文人中,也有不少在任所之外漫游。中唐前期50年间浙东诗人总数几乎与初盛唐138年相当,留下浙东诗的总数,则超过初盛唐138年的总和。写有浙东诗的诗人中,曾游浙东占绝大多数,也远远超过初盛唐。究其原因,与地理位置和山水以及经济发展和交通有关。但是更吸引文人的,则是浙东自东晋以来形成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名士文化氛围。同样的刚刚经历战乱,同样的避乱南奔和文化南移,很容易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形成新的名士文化,吸引大量文人来游。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可先  
唐代以钱塘江为界,分为浙东与浙西。位于钱塘江上的西陵与渔浦,是重要的渡口和驿站。唐代以前,这里是山水诗的发源地,谢灵运、沈约、丘迟等名家留下了众多的名篇佳制。盛唐之后诗人喜欢漫游,西陵和渔浦作为由杭州进入浙东的重要通津,引起诗人们的不断吟咏。西陵和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从西陵入浙东者,南向曹娥江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东向余姚、宁波、舟山;从渔浦入浙东者,大多经过浦阳江入诸暨、婺州、衢州以至永嘉。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亚敏   李东  
宇文所安是精于译诗的著名汉学家。他对唐诗的译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他采用散文体的译诗形式和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翻译唐诗,重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象,并构建了唐诗文学史。然而,其译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误译和过度解读等问题。宇文所安译介唐诗为中国文学典籍英译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模式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诗言志”,古典诗教敞开个体成人的基本范型。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是契合儿童发展、能够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唐诗之教,就是从唐诗出发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审美感知,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世界之人,成为有世界的人,进而让唐诗作为一种生命的文本得到欣赏、体会,能够融入儿童生命之中,滋养个体以开阔的唐诗气象,年少个体也在无形之中进入中华民族活泼不已的生命长河,一点点化入民族文化精神的命脉。由此,唐诗之教乃是作为蒙以养正的教育实践方式之典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岚  
一般论者常认为宋词中"风、花、春、月"等高频字的出现,体现了宋词用字和意象阴柔化、女性化的倾向。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字放在整个古汉语高频字背景之下,对比唐诗和宋词高频字的异同时,却发现它们都重点关注人与自然,对自然物象类高频字的选择倾向是基本相同的,且表示判断、否定类高频字的大量出现,也只说明古汉语语法上的共性。唐诗宋词在文体本性是相似的,只有在对比诗词文本高频字的演变时,才体现出宋词相较唐诗独具的个性和倾向。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袁利杰  
每个人都活在时间的洪流中,对时光的思考也是每个时代的诗人关注的人生主题。文章以《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唐代诗人对"时光"意象的思考:"时光"意象是诗人反思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是诗人衡量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诗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俊虎  邱跃强  
文学受众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环境和时代等因素的变化,文学受众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一切,将导致诗人的诗歌创作发生变化。朦胧诗经历了由地下时期到正式登上诗坛时期的转变,与此相应,其文学受众也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窄到宽的变化过程。所有这些变化,都对朦胧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耕原  
唐诗口语词训释 ,5 0年代初期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里程碑之作。至 80年代研究趋于兴盛 ,随之渐趋沉寂。在以往的研究中 ,唐诗有些疑难词汇 ,形成积累性误解 ,有些看易实难 ,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选择其中的联绵词、单音词、复音词 ,以及口语性特强的 ,具有代表性常用词 ,进行讨论解决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翁礼华  
作为特殊饮品的酒,源远流长,仰韶文化遗址上出土的酒器,证明中国已有6000年酿造和饮酒历史。远古时代,野果和蜜是人们酿酒的理想而又易得的原料。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有了粮食酒,商周时用谷物酿酒已相当普遍。奢侈的商纣王所居住的宫殿竟有肉林酒池。到了周代,农业更为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