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0)
2023(1776)
2022(1595)
2021(1403)
2020(1208)
2019(2782)
2018(2718)
2017(5284)
2016(2888)
2015(3055)
2014(2894)
2013(2875)
2012(2691)
2011(2327)
2010(2315)
2009(2107)
2008(2034)
2007(1774)
2006(1574)
2005(1488)
作者
(7929)
(6878)
(6644)
(6422)
(4306)
(3399)
(3105)
(2621)
(2545)
(2346)
(2315)
(2253)
(2181)
(2168)
(2052)
(2037)
(2026)
(1987)
(1929)
(1925)
(1718)
(1657)
(1595)
(1592)
(1471)
(1470)
(1384)
(1366)
(1357)
(1336)
学科
(11977)
经济(11964)
(8863)
贸易(8861)
(8824)
(7482)
(7459)
(7159)
出口(7152)
出口贸易(7151)
方法(6795)
数学(6167)
数学方法(6114)
(5938)
管理(5921)
人口(5250)
中国(5244)
农业(4456)
(3683)
企业(3683)
(2196)
业经(2136)
问题(2096)
国人(2022)
中国人(1965)
(1962)
(1921)
统计(1900)
地方(1828)
收入(1828)
机构
大学(41970)
学院(40134)
(20335)
经济(20082)
管理(16930)
理学(14954)
理学院(14821)
管理学(14574)
管理学院(14497)
研究(14265)
中国(10674)
(9386)
(8525)
(7836)
科学(7593)
业大(7316)
(7282)
农业(7249)
中心(7049)
财经(6871)
经济学(6816)
研究所(6567)
经济学院(6374)
(6233)
(6068)
经济管理(5966)
农业大学(5214)
财经大学(5081)
北京(4919)
(4799)
基金
项目(29483)
科学(23802)
基金(23269)
(20731)
研究(20727)
国家(20591)
科学基金(17912)
社会(15052)
社会科(14365)
社会科学(14365)
基金项目(12002)
自然(11144)
自然科(10928)
自然科学(10927)
自然科学基金(10764)
(10056)
资助(9870)
教育(8879)
(8641)
编号(8365)
国家社会(7300)
(7086)
成果(6384)
重点(6269)
教育部(6179)
人文(6033)
(5899)
(5786)
科研(5766)
(5675)
期刊
(16222)
经济(16222)
研究(12540)
(7827)
统计(7002)
中国(6946)
学报(6813)
科学(6421)
大学(5434)
农业(5311)
(5126)
学学(5044)
决策(5035)
(4506)
(4492)
管理(3890)
国际(3525)
(3249)
金融(3249)
人口(3238)
图书(3164)
问题(3113)
财经(2989)
经济研究(2906)
技术(2855)
(2767)
业经(2720)
(2571)
世界(2519)
(2327)
共检索到600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叔鹤  
由于隋朝末年的起义战争和隋王朝及地主武装的屠杀残害,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致使关东及黄河流域形成千里无烟,江淮之间杂草丛生的局面。为此,唐朝统治者就在隋制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均田法,旨在使荒地得到垦殖,使朝廷和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叔鹤  
编户就是编入户籍为平民。编户齐民是封建国家利用农民的分散性,把他们作为劳动力以十、五为单位编制起来的一种制度。通过编户齐民,可以化出大小地主,也可以转化为赤贫,但转化为地主的是少数。《史记·货殖列传》:“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汉书·高帝纪下》:“吕后与审食其谋日: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 《汉书·杨胡朱梅云传》:“孔氏子孙,不免编户。”颜师古注上说:“列为庶民也。”编户,也称编氓。可见编户就是把百姓编入人口簿籍,称为户籍。户籍的编制,当然是为赋税的征收和徭役服务的。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马力  
治企如治国,放权还是集权其实是治国者亘古不变的难题。唐天宝年间是中国的极盛之世,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唐玄宗李隆基凭宫廷政变夺取政权,生怕朝中重臣重走他的老路,所以忌内甚于忌外,委重任于边将,以求平衡中央的政治势力。却使军权旁落,变中央集权为内轻外重、授权以柄,当时全国军队三分之二以上在边境,归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树萱,袁志坚  
户口登记资料对历次人口普查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参考”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和利用户口登记制度的优势,改进户口整顿的方法,使户口整顿与人口普查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各级人口普查工作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人口普查的亲身实践,试就户口整顿与人口普查的相互联系、户口整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户口整顿的时间选择等做一探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滕泽之  
清代前期的人口统计数字,是纳税服役的丁数(以下简称丁数),还是包括男女老小在内的人口数(以下简称口数),是研究清代前期人口状况必须澄清的问题。清代史书对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人口数字的记载,使用了很多带“丁”字的名词,如“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铮,邬沧萍,查瑞传  
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密切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范畴、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方法,还专章论述了人口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发灿  李鹏  冯美玲  
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从性别、生源地、学历、专业、学校类别和家庭收入等人口统计特征变量和大学生就业心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高校的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帮助大学生化解就业难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亚杰  
户口迁移是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与城镇化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2013年全年户口迁移业务的数据分析,系统考察中国人口的户口迁移现象以及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研究结果显示:户籍制度改革无法惠及所有人群,需要利用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来弥补政策的不足;三类大城市城镇户口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并呈现出精英化倾向,大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方向应当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向中低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有序、适当开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口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为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应该将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城市做大、做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关键环节在于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妥善安排,在此过程中要防止"半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侯亚杰  
户口迁移是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与城镇化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2013年全年户口迁移业务的数据分析,系统考察中国人口的户口迁移现象以及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研究结果显示:户籍制度改革无法惠及所有人群,需要利用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来弥补政策的不足;三类大城市城镇户口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并呈现出精英化倾向,大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方向应当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向中低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有序、适当开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口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为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应该将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城市做大、做强;提高户籍人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跃生  
中国近代之前,户口统计制度从形式上看是比较健全的。但就多数时期而言,户口统计数据均存在不实问题。其原因主要有,隐匿不报或少报人丁、人口数是民众所为,而漏报、漏统和应付上报是官员做法。至于一些民族、阶层和群体没有纳入"大计"之中,则是制度所造成。另外,个别时期上报户数多于实际主要是官员为求政绩而虚报,但虚报难以持久。因而,历史上户口不实的主流为官方所掌握户口数据低于实际生存人口数。当然,这种状况有朝代不同和时期之别。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韩淑红  
唐朝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唐朝政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注重加强灾害的预防和赈济,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考察唐朝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而准确地解释唐朝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总结历史经验,进而以史为鉴地完善当今的社会救助体系.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朱红琼  
唐朝财政制度以"安史之乱"为界,分别形成前期租庸调为主的财政制度和后期两税法为主的财政制度。本文将唐朝不同时期的财政制度进一步细化为赋役制度、征收管理制度、财政体制、预算制度、财政监督等,并分析不同制度安排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演变,反思历史给现实以借鉴。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法文宗  
发生于唐朝中后期的钱荒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由于流通中金属货币不足而导致的货币危机,其发生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的破坏、两税法改革等事件密切相关,是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表现。本文从唐中后期的经济背景出发,对钱荒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靳小龙  陈明光  
建中元年(780)唐朝中央通过实行两税法,建立起中国古代第一个“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严行禁止税外科配。然而直至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外的“别率”“科配”仍禁而不止,其重要原因在于财政体制存在明显缺陷,即中央在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确定两税留州额与留使额时,未能涵盖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项目,以致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从而引起普遍性的税外科配。对两税外的科配,唐中央除了一再重申有关禁令之外,极少从财力上给予地方政府实际资助,相关治理鲜有成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