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65)
- 2023(13379)
- 2022(11363)
- 2021(10346)
- 2020(8697)
- 2019(20082)
- 2018(20002)
- 2017(38309)
- 2016(20989)
- 2015(23879)
- 2014(24196)
- 2013(24231)
- 2012(23112)
- 2011(21205)
- 2010(21535)
- 2009(20159)
- 2008(20436)
- 2007(18638)
- 2006(16594)
- 2005(15584)
- 学科
- 济(94048)
- 经济(93925)
- 管理(60392)
- 业(58688)
- 企(45030)
- 企业(45030)
- 方法(35188)
- 数学(30609)
- 数学方法(30341)
- 农(28556)
- 中国(28468)
- 地方(25578)
- 财(23976)
- 制(21966)
- 业经(21552)
- 农业(19372)
- 学(19341)
- 贸(16683)
- 贸易(16670)
- 银(16591)
- 银行(16555)
- 融(16092)
- 金融(16088)
- 易(16046)
- 行(15958)
- 环境(15386)
- 体(14397)
- 和(13970)
- 务(13681)
- 财务(13641)
- 机构
- 学院(309775)
- 大学(309113)
- 济(129705)
- 经济(126828)
- 管理(113229)
- 研究(113202)
- 理学(95194)
- 理学院(93999)
- 管理学(92412)
- 管理学院(91820)
- 中国(87040)
- 科学(69219)
- 京(67861)
- 财(62850)
- 所(59243)
- 农(56525)
- 研究所(53164)
- 中心(51942)
- 江(50776)
- 财经(47975)
- 业大(46196)
- 农业(44011)
- 北京(43568)
- 经(43232)
- 范(42314)
- 师范(41889)
- 院(40759)
- 经济学(39929)
- 州(39926)
- 省(37497)
- 基金
- 项目(197414)
- 科学(154451)
- 研究(144663)
- 基金(141041)
- 家(123040)
- 国家(121961)
- 科学基金(103084)
- 社会(91213)
- 社会科(86338)
- 社会科学(86313)
- 省(78228)
- 基金项目(74739)
- 划(66070)
- 教育(65935)
- 自然(65315)
- 自然科(63675)
- 自然科学(63654)
- 自然科学基金(62495)
- 编号(59182)
- 资助(57502)
- 成果(49294)
- 发(47767)
- 重点(45483)
- 部(43794)
- 课题(42279)
- 创(40620)
- 制(39022)
- 创新(38201)
- 发展(38136)
- 科研(37645)
- 期刊
- 济(155930)
- 经济(155930)
- 研究(97253)
- 中国(70704)
- 农(52948)
- 财(49638)
- 学报(48974)
- 科学(45772)
- 管理(42605)
- 大学(36816)
- 农业(35222)
- 学学(34669)
- 教育(34487)
- 融(32927)
- 金融(32927)
- 技术(27149)
- 业经(26066)
- 财经(24199)
- 经济研究(24075)
- 问题(20832)
- 经(20763)
- 业(18814)
- 贸(15853)
- 技术经济(15677)
- 版(15025)
- 理论(14726)
- 资源(14592)
- 世界(14266)
- 科技(14205)
- 商业(14171)
共检索到491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文君
唐山市钢铁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为唐山市的支柱产业,90年代以来,省属特大型企业唐钢和地方钢铁企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唐山市经济总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详细分析唐山市钢铁产业的发展过程,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城市最具代表性产业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基于本地化的区域产业基础和国家引导下的制度因素是唐山市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适应和创新的能力则是内在因素。产品结构雷同、彼此利益独立使企业之间面临着激烈竞争,因此建议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引导地方企业调整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扶植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关键词:
钢铁工业 发展特征 唐山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谭英平
自1996年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受到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因此,研究中国钢铁工业近些年的发展轨迹,探寻产业内部特征与经济外部环境对我国钢铁工业供给与需求的影响结构,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前景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总结分析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尝试运用适当的统计、计量经济方法与模型,对中国钢铁工业的供需机制展开定量研究,改进和弥补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得出了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结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墨阿侠 张浩 刘桔
前言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钢铁工业是基础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之一。钢铁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其它工业部门的发展。因此,研究钢铁工业的发展状况,准确地预测钢铁工业的发展,预测未来钢铁需求量,不仅对国家有关部门制定钢铁生产计划和冶金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口计划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国家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也有重大战略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厚柏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广西的钢铁工业起步于1958年,到现在有了很大发展,但因广西没有工业炼焦用煤,富铁矿资源少而分散,且有害杂质含量高,虽经很大努力,但至今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1992年,全自治区产钢量为67万吨,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第22位,人均钢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当年全自治区钢材缺口近50万吨。故不少人曾认为钢铁工业在广西产业结构中属配套产业,只能创造条件相应发展,不足部分可通过国内区际间交换解决。笔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从全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建龙
当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钢铁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仍然处于上升时期。然而,自进入80年代以来,上海钢铁工业却在一步一步地走向萎缩和衰落。固定资产原值从1985年的21.80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38.24亿元,净增16.44亿元,增长75%;固定资产净值从1985年的13.20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24.84亿元,净增11.64亿元,增长88%;钢材产量从1985年的451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475万吨,净增24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明旭 杨建新
目前世界上的炼钢流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转炉长流程,二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短流程。本文从可持续技术评价的角度,对转炉和电炉炼钢技术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电炉炼钢技术的可持续度要显著高于转炉炼钢技术。因此,发展电炉炼钢技术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分析了我国发展电炉炼钢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大力发展电炉炼钢技术的政策建议,推进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关键词:
电炉炼钢 评价 可持续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郝洪
技术扩散过程的特征分析──钢铁工业连铸技术的扩散郝洪我国早在50年代末期就曾开始采用连铸技术,是最早应用连铸于钢铁生产过程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一技术在我国并未得到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世界钢铁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才开始冲击我国封闭日久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山川 张文忠
钢铁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工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支撑作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会反作用于钢铁工业,促进其持续发展。由于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钢铁工业的空间格局因而呈现出分异。通过计算1985-2006年的钢产量的变异系数,探讨中国钢铁工业空间格局由集中转向扩散然后再次集聚的演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早期,中国钢铁工业主要集聚于辽宁、上海和湖北等少数省市;1985-2002年间,中国钢铁工业的空间分布逐渐向华北和华东地区扩散,钢铁工业的非均衡化发展态势有所缓和;2002年以后,这一空间格局逆转为向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区集聚,中国钢铁工业的非均衡化发展态势再次加剧。其次,通过考察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在企业视角下考察中国钢铁工业空间格局的演化。最后,探讨了引导中国钢铁工业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市场需求、投资、原材料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等因素在这一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熊志军
从1992年开始的全国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市场需求的强劲扩张,推动了钢铁工业快速、健康的发展,钢的年产量在1992年达到8093万吨的新水平后,1993年又达到8830万吨,两年增长近1800万吨。钢材产量在1992年净增1056万吨的基础上,1993年又比上年净增906万吨。据国际钢铁协会的统计,1993年上半年我国钢产量已超过美国,成为产钢大国,位居世界第二。但是在品种质量上、在市场竞争力上,我们还称不上是产钢强国,在国际钢铁市场也没有应有的地位。面对这样强烈的反差,我国钢铁工业如何确定90年代的发展战略,实现从产钢大国到产钢强国的质的飞跃,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万钟 陆心贤 沈玉芳
上海,是目前国内钢和钢材产量仅次于鞍钢并在全国承担着独特生产专业化任务(以生产中小型钢材为主)的九大钢铁基地之一;又是近代在当地一无铁矿、二无焦煤的情况下,为适应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位处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钢铁工业老基地。作为老基地,一方面基础雄厚,投资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先天不足,尤其在涉及宏观经济效益的生产力布局上,存在着一些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