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61)
- 2023(7192)
- 2022(6119)
- 2021(5455)
- 2020(4276)
- 2019(10018)
- 2018(9689)
- 2017(17759)
- 2016(9682)
- 2015(10475)
- 2014(10386)
- 2013(10577)
- 2012(10377)
- 2011(9791)
- 2010(10107)
- 2009(9225)
- 2008(9133)
- 2007(8323)
- 2006(7770)
- 2005(7474)
- 学科
- 济(48125)
- 经济(48083)
- 业(21315)
- 管理(20219)
- 地方(19602)
- 中国(17039)
- 农(14658)
- 企(14127)
- 企业(14127)
- 业经(11347)
- 地方经济(11293)
- 学(11008)
- 方法(10820)
- 农业(10465)
- 发(9476)
- 融(8898)
- 金融(8894)
- 数学(8850)
- 数学方法(8714)
- 银(8355)
- 银行(8327)
- 行(8236)
- 贸(8070)
- 贸易(8057)
- 易(7639)
- 环境(7613)
- 制(7591)
- 发展(7061)
- 展(7039)
- 财(6975)
- 机构
- 学院(140525)
- 大学(138608)
- 研究(61307)
- 济(56097)
- 经济(54815)
- 中国(44913)
- 管理(44373)
- 科学(40168)
- 理学(36382)
- 理学院(35718)
- 管理学(34893)
- 管理学院(34624)
- 所(34208)
- 农(33899)
- 京(32496)
- 研究所(30940)
- 农业(26433)
- 中心(26202)
- 财(25248)
- 业大(24136)
- 江(24026)
- 省(22242)
- 院(22095)
- 北京(21392)
- 范(21331)
- 师范(21045)
- 州(19795)
- 科学院(19711)
- 财经(18582)
- 技术(17896)
- 基金
- 项目(90299)
- 科学(68488)
- 研究(63645)
- 基金(61508)
- 家(56060)
- 国家(55548)
- 科学基金(44766)
- 社会(38465)
- 省(37663)
- 社会科(36330)
- 社会科学(36324)
- 基金项目(31927)
- 划(31590)
- 自然(28526)
- 教育(28040)
- 自然科(27828)
- 自然科学(27812)
- 自然科学基金(27278)
- 发(26920)
- 编号(25122)
- 资助(25106)
- 成果(21651)
- 重点(21575)
- 发展(21217)
- 展(20827)
- 课题(19907)
- 创(18635)
- 部(18199)
- 计划(18125)
- 创新(17525)
共检索到240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运峰
在唐山地区发现一种危害越来越严重的番茄病害,该病害与文献报道的溃疡病和青枯病类似。对其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关系到对该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从该病害的典型病株上分离获得2种细菌TSK-1和TSK-2,分别接种健康植株,TSK-1能够产生典型症状,TSK-2没有产生致病性。通过形态学鉴定和16S rDNA测序鉴定表明,该病菌为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因此,唐山地区的种新发番茄病害为番茄溃疡病,而不是番茄青枯病。该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端冲 杨金库 林若竹 姚艳霞 淮稳霞 赵文霞
[目的]分离并鉴定引起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发病金银花叶片进行分离,结合形态学、多基因序列分析(ITS、gpd和EF-1α序列)和致病性测定进行病原物种鉴定。[结果]在形态学上,分离获得的菌株YP4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呈灰白或黄白色棉毛状,与番茄匍柄霉的菌落特征相符;在基于ITS、 gpd和EF-1α序列联合构建的3种系统发育树中,供试菌株YP4均以较高支持率与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聚在同一分支上;致病性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菌株YP4接种至金银花叶片上和番茄叶片上均可产生病斑,并可再分离获得其纯菌株;因此,结合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以及致病性测定,该病原真菌被鉴定为番茄匍柄霉。[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引起河北省金银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番茄匍柄霉,这是该病菌在我国危害金银花的首次报道。
关键词:
金银花 黑斑病 番茄匍柄霉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冯晓晓 施斌 陈恩磊 王国荣 吴慧明 郑永利
该研究对2020年浙江设施栽培的番茄进行病害调查,利用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采用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法、脂肪酸含量测定及16Sr RNA-gyr B-rpoB-rpo D四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种属鉴定,并进行药剂室内毒力测定。该研究表明番茄髓部坏死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设施大棚中易传播扩散;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等方法确认该病原菌为绿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中生菌素对番茄髓部坏死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其EC50仅0.106 mg/L,是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泽 王晓敏 孔维康 王林 白圣懿 李小红 郭猛 程国新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孢菌(Oidiumneolycopersici)的一致性达99%以上。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新番茄粉孢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泽 王晓敏 孔维康 王林 白圣懿 李小红 郭猛 程国新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孢菌(Oidiumneolycopersici)的一致性达99%以上。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新番茄粉孢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柴阿丽 石延霞 谢学文 帕提古丽 李宝聚
为明确引起加工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种类。2013年6-9月,从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加工番茄主产区采集了加工番茄早疫病样本46份。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2种真菌分离物,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 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2种真菌分离物分别为茄链格孢和链格孢,分离比例约为2∶3。2种病原菌与GeN BANk中已有的茄链格孢和链格孢序列相似性均达到100%,序列已在GeN BANk上登录,登录号分别为kJ696551、kJ696552和kJ018786、kJ018787。因此,将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地的加工番茄早疫病菌鉴定为茄链格孢和链格孢,这是我国首次报道由2种链格孢菌复合侵染引起加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崔萍 安慧 张楠 李芳慧
应用组织分离法从发病番茄根部分离番茄枯萎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菌体形态特征、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探讨了发病及健康番茄根际栽培基质、大田土及山地贫瘠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初筛得到77个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分离物,进一步复筛得到24个拮抗性能较为稳定的分离物,其中来自山地土的真菌A6、A29、A9、A31、A44、A28拮抗作用较强。山地贫瘠土壤尽管微生物总量较少,但是分离获得的拮抗菌数量最多。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拥民 刘翰林 石婷婷 欧阳金怡 黄浩 谢铁强
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番茄叶片病害,提高番茄产量,提出了一种优化的Swin Transformer番茄病害识别方法,该模型利用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结构获得更加完备的番茄病害图像的高层视觉语义信息;结合Mixup混合增强算法,在预处理阶段对图像特征信息进行增强;并采用迁移学习在增强番茄叶片病害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和优化Swin Transformer模型,以此实现精准的番茄叶片病害识别。结果表明:1)优化的Swin Transformer模型对番茄叶片病害识别准确率达到98.40%;2)在相同训练参数下,本研究模型比原Swin Transformer、VGG16、AlexNet、GoogLeNet、ResNet50、MobileNetV2、ViT和MobileViT模型准确率提高了0.70%~1.91%,且能快速收敛;3)本研究模型中加入的Mixup混合增强算法极大地提高了番茄叶片病害的识别准确率,比现有的常见方法性能更加优越,并且鲁棒性强。因此,本研究提出的新模型能够更加准确的识别番茄叶片病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冬冬 唐纪勇 崔永一 辛静静
为明确浙江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的病原种类以及不同蝴蝶兰品种对软腐病的抗病性差异,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和系统发育学对蝴蝶兰软腐病进行病菌分离鉴定,应用离体叶片接种法评估不同蝴蝶兰品种抗病性。结果表明:1)蝴蝶兰软腐病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不含葡萄糖)上菌落呈乳白色圆形或近圆形,在营养琼脂甘油锰培养基上菌落呈浅紫色,菌体呈杆状。2)基于16S rRNA、dnaX、gapA和recA基因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B与Dickeya fangzhongdai B16为同一分支。3)对40个蝴蝶兰品种进行离体叶片抗软腐病评价,鉴定出1个高抗品种(‘ES L20’)、1个抗病品种、14个中抗品种、18个感病品种和6个高感品种。本研究鉴定出一种导致浙江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的病原菌,提供了部分蝴蝶兰品种的抗软腐病信息,为深入研究该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培育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梁雪杰 张婷婷 乔俊卿 杜艳 刘邮洲
为筛选出对其有较好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本文以番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菌,利用梯度稀释涂板法和平板对峙生长法从土样中分离、筛选出对2种病原菌分别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并对其抑菌谱及代谢分泌物进行测定,运用Neighbor-Joining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拮抗细菌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从60份土样中分离出对番茄青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59株,其中抑菌圈直径>25 mm的有10株;对番茄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30株,其中抑制率>30%的有4株。上述拮抗作用较好的14株拮抗菌,抑菌谱测定结果显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艳花 崔忠吉 欧善生 黄远光 蒙成 李杨秀
【目的】鉴定西番莲顶枯病病原菌种类,明确其分类地位,为西番莲顶枯病的科学防控及西番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对首次在广西南宁市发现为害西番莲的新病害——西番莲顶枯病进行病原菌分离,测定其致病性,观察其形态特征,分析其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和交配型基因(ApMat)的基因序列,鉴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结果】从具有典型西番莲顶枯病症状植株中分离到同一形态真菌,命名为TK2A2CLA6菌株,其孢子与自然发病西番莲枝条上切片观察到的病原菌孢子形态一致,进行顶芽接种致病性测定均能发病,且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与原接种病原菌相同。TK2A2CLA6菌株菌落圆形或近圆形,正面产生发达且较致密的灰白色气生菌丝;菌落背面初期为浅黄色,后期中央浅墨色、周围浅黄色,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偶有橙色孢子堆产生;菌丝平均生长速率为18.89 mm/d;分生孢子无色,近圆柱状钝圆,另一端钝圆或略细,一般具1~2个油球,大小为(13.03~17.75)μm×(3.75~5.25)μm。对TK2A2CLA6菌株的ITS V1~V4区、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将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其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多个序列的同源性达100%。以ITS、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TK2A2CLA6菌株与C. siamense LF177和C. siamense JH-Coll001以100%的自展支持率聚为独立的1支,确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致病菌为暹罗炭疽菌。【结论】使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明确危害广西南宁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春泉 陈宜修 林玉 蔡学清 邱思鑫 刘春莹 胡方平
2006年在福建省闽清县种植的反季节番茄上发现一种细菌病害,从病叶和茎杆上共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能在番茄上引起相同症状病害,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15个菌株致病力均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等鉴定,确认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茄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林珊宇 朱桂宁 贤小勇 韦小妹 黎柳锋 李慈代 韦名壮 韦爱娜 韦艺 黄明金 韦桥现 廖仁昭
【目的】明确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主要病害种类,为其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广西河池市凤山县、东兰县、巴马县、天峨县、南丹县、环江县和金城江区等石漠化地区核桃病害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病害标本进行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观察;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进行离体或活体接种确定其致病性,结合部分病原菌rDNA-ITS序列测定分析,鉴定主要病害的病原菌。【结果】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主要病害有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炭疽病,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引起的黑斑病,胡桃楸拟茎点霉(Phomopsis juglandina)、多隔镰刀菌(Fusarium decemcellulare)和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引起的枝枯病,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的溃疡病,腐皮镰刀菌(F.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及胡桃球针壳(Phyllactinia juglandis)引起的白粉病。其中,多隔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引起核桃枝枯病为首次发现。核桃炭疽病可为害核桃的叶片、芽、嫩梢和果实;黑斑病可为害叶片、嫩梢和果实的青皮;枯枝病可为害小枝(尤其是1年生嫩枝);溃疡病可为害核桃树干及主侧枝基部;根腐病可为害根部;白粉病为害叶片。【结论】广西石漠化地区核桃主要病害有6种,其中发生最严重的是炭疽病,其次是黑斑病和枯枝病,生产上需重点防控。其他病害总体上发生较轻,但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时也需进行防控。
关键词:
核桃 病原菌 鉴定 石漠化地区 广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尚卿 韩晓清 缪作清 吴志会 张立娇
为了确定引起河北省丰南区发现的一种植株青枯、维管束褐变的番茄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致病性测定、田间接种后再分离、菌落和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害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引起的番茄颈腐根腐病。确定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对茎基接种和浸根接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茎基接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浸根接种。为接种完成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