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0)
2023(9800)
2022(8343)
2021(7812)
2020(6509)
2019(14633)
2018(14303)
2017(27590)
2016(14813)
2015(16557)
2014(16377)
2013(15915)
2012(14709)
2011(13288)
2010(13536)
2009(12904)
2008(12883)
2007(11589)
2006(10300)
2005(9193)
作者
(41243)
(34659)
(34574)
(32806)
(22173)
(16469)
(15721)
(13200)
(13172)
(12380)
(11927)
(11778)
(11257)
(10932)
(10859)
(10343)
(10149)
(10109)
(9961)
(9920)
(8806)
(8420)
(8332)
(8114)
(7752)
(7727)
(7628)
(7588)
(6862)
(6838)
学科
(57213)
经济(57024)
管理(47456)
(43989)
(38631)
企业(38631)
方法(22759)
(18778)
数学(17416)
数学方法(17211)
中国(17099)
(16787)
(16690)
业经(15508)
(12464)
(11553)
理论(11286)
(11088)
(11077)
金融(11072)
银行(11062)
(10778)
(10761)
财务(10740)
财务管理(10713)
(10593)
农业(10561)
企业财务(10206)
(10070)
贸易(10066)
机构
大学(216233)
学院(212016)
(88235)
经济(86396)
管理(80629)
研究(74154)
理学(69369)
理学院(68491)
管理学(67395)
管理学院(66990)
中国(55646)
(45897)
(44895)
科学(42644)
(36777)
财经(35782)
中心(33220)
研究所(33016)
(32456)
(32415)
(32016)
(29882)
师范(29654)
业大(28303)
北京(28060)
经济学(28024)
财经大学(26788)
(26597)
(25204)
经济学院(25087)
基金
项目(140682)
科学(113219)
研究(105765)
基金(105132)
(91631)
国家(90487)
科学基金(77717)
社会(71505)
社会科(66679)
社会科学(66658)
基金项目(55383)
(52566)
教育(49031)
自然(48081)
自然科(46984)
自然科学(46966)
自然科学基金(46188)
(45243)
编号(41791)
资助(40857)
成果(36471)
(32902)
(32461)
重点(31880)
(29955)
国家社会(29848)
(29311)
课题(29008)
教育部(28984)
人文(27937)
期刊
(102353)
经济(102353)
研究(67188)
中国(45390)
(36651)
学报(32174)
管理(31487)
科学(31229)
(30740)
大学(25455)
教育(25412)
学学(23759)
(20948)
金融(20948)
农业(20345)
财经(18394)
(15855)
经济研究(15796)
业经(15516)
技术(15423)
问题(13225)
(11019)
世界(11003)
(10698)
(10486)
现代(9783)
科技(9642)
国际(9535)
理论(9312)
(9181)
共检索到3253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国  李书峰  
唐宋之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导致国家和社会关系从"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向"国家与社会互动"变迁。里坊既是国家权力在城市的末梢,也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场域,是联结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纽带。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也导致里坊制的演变,坊墙逐步被废除,里坊的社会控制功能也大大弱化。里坊制的演变又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文化繁荣、社会组织发展、市民的空间流动与身份流动,进而进一步促进国家与社会互动。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单位制的演变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并给我们带来以下三点启示:(1)从单位制到街区制对我国当前国家和社会关系调整具有积极作用;(2)单位制的消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复;(3)围墙是单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废预示着单位制的兴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国  李书峰  
唐宋之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导致国家和社会关系从"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向"国家与社会互动"变迁。里坊既是国家权力在城市的末梢,也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场域,是联结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纽带。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也导致里坊制的演变,坊墙逐步被废除,里坊的社会控制功能也大大弱化。里坊制的演变又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文化繁荣、社会组织发展、市民的空间流动与身份流动,进而进一步促进国家与社会互动。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单位制的演变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并给我们带来以下三点启示:(1)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鲁保邕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的剖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物化的现象,并深入地探究了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它的各种形式,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它对社会关系、对人、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提出了消灭这种现象的办法,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关系物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变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童光辉   王武林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有趋于集中,富民阶层崛起;另一方面,租佃关系愈加发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获得更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商经济的繁荣。当然,富民阶层存在着逃避赋税的强烈动机,而获得更多自由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上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国家需要采取土地清丈和建立以贫民下户为重点的因灾减免救济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赋税不均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是可以相兼容的,关键在于保护民众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和落实税收公平原则。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岳远博  刁培俊  
耿元骊《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下文简称耿著)以新思路、新理论对土地制度、唐宋变革论等老问题进行解读,立意打破传统观点,重新建构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历史关联。以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研究为其学术开拓空间,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土地制度研究呈现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耿著可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正文(五章)、余论及征引文献。绪论主要是阐释将运用的理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建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与水平。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发现,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先后历经政治驱动的文化更新、经济导向的文化建设、服务取向的文化供给等阶段,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分别表现为整合与接纳、悬浮与消解、下沉与重塑等不同状态。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应围绕国家与社会的互适合作,以农民为中心调和行政化与乡土化逻辑、以政府职责为重点催化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蒋楠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者而言,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即:中国为何没能独立发展出资本主义、凭借自身打开近代化的大门?围绕这个问题,从黑格尔、韦伯开始,国内外的学者们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范畴横跨欧亚历史,观点论据林林总总,比如停滞论、资本主义萌芽论、"高度均衡陷阱"论1以及本世纪的"大分流"讨论2等。大多论点,如以往的停滞论、资本主义萌芽论等等,比较关注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包括以诺思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史学派,认为有效的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姚荣  
由于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独立性的理解差异,西方两大法系国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规制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主要实行国家规制模式,倾向于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视为相对独立的(准)公共机构,并将其纳入公法规制的范畴。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则倾向于采用行业自律模式,通常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看作非营利性组织,并要求其遵守普通法上的一般义务。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法律规制,须恪守合法性逻辑,促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分类规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江峰  
以贵州T县与河南C县的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为例,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基层实践中,因责任推卸、僵化服从和模糊治理等科层制体制惰性,导致了政策"变通"、政策"悬浮"和"边缘人"谋利等问题,自下而上倒逼着地方政府进行扶贫体制机制的改革。地方政府出于政治压力与社会压力,通过运动式治理的方式,整合体制力量与社会力量,再造了精准扶贫的组织结构和识别流程等,有效地在反倒逼中实现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和扶贫政策的纠偏。精准扶贫由"非精准化"向"精准化"的变迁过程,根本上反映了转型期国家治理中存在自上而下体制认证的不足和自下而上社会认证的缺陷,需要整合体制与社会力量,建立体制——社会交叉认证模式,以提升国家认证能力,实现精准扶贫的精准化。国家认证能力是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体制与社会力量在国家认证能力建设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从国家与社会合作互利的视角探索现代国家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国勤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主要是从哲学话语和政治话语两个话语体系中展开的。哲学话语揭示了国家与社会关系更深层的伦理根源或阶级根源,其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根本性改造,将其在伦理形式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拉回到了唯物论的基础上;政治话语阐明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因果关联。但是现在很多学者并不清楚这两种话语体系的区别与联系,一方面将这两种话语体系错综交织一起而不自知,另一方面把国家与社会关系仅仅化约为政治话语模式。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完整把握,需要将政治话语与哲学话语结合起来。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道雷  
专业主导式合作治理是当下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新形态。专业主导式合作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基于专业化、精准化治理形成的互动类型。政府为实现社会治理专业化,形成了以专业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策略。基层块状孵化、专业操作型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是这一策略的重要环节。社会组织以专业参与实现了与政府的合作治理,而非以前的对抗关系。社会组织凭借专业技术优势、社会化身份和项目制机制,成为弥补社会治理鸿沟的当然主体。这两大方面共同形塑了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专业主导式合作治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孔凡义  
中国社会变迁导致的"双重流动"和"分离运动"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形成了挑战,为此,来自地方的社会管理创新通过"统筹"、"嵌入"、"服务"、"组织"和"跟踪"等措施对此进行了应对。文章认为,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创新是通过国家的回归来实现的,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是政府的再造和社会的重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施本植  梁柯  
根据主体税种的不同,西方国家曾分别实行了以财产税、流转税、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4种税制结构。这4种税制结构各有所长,各有其适用的范围。税制结构的选择,取决于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的社会化、商品货币化程度。本文借鉴西方国家税制改革的经验,提出了推进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对策措施,包括科学选择主体和辅助税种、优化主要税种的内部结构、完善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金海  杨晓丽  
本文认为 ,村民自治的贯彻实施 ,促使基层由准行政组织向自治组织转变 ;乡村社会的股份制改造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经济细胞化”进程 ,但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社会与国家经济关系的法律化进程。这两大进程促使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开始朝着契约化方向行进 ;同时 ,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开始上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漆侠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一、唐中叶以来封建国家土地制度日益衰落,向土地私有制转化;二、新的土地兼并势力代替了旧来的山东士族等老牌土地势力;三、封建租佃制关系占支配地位;四、两税法实施后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地主)、佃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自耕农民诸阶层)之间的关系;五、唐宋之际土地关系的变化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