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20)
- 2023(2767)
- 2022(2427)
- 2021(2321)
- 2020(1798)
- 2019(4230)
- 2018(4004)
- 2017(8159)
- 2016(4109)
- 2015(4653)
- 2014(4788)
- 2013(4811)
- 2012(4529)
- 2011(4254)
- 2010(4253)
- 2009(4062)
- 2008(4110)
- 2007(3875)
- 2006(3552)
- 2005(3388)
- 学科
- 济(21842)
- 经济(21827)
- 业(13229)
- 管理(12596)
- 企(10067)
- 企业(10067)
- 方法(8661)
- 数学(8015)
- 数学方法(7972)
- 农(6371)
- 贸(5974)
- 贸易(5967)
- 地方(5679)
- 易(5533)
- 中国(5001)
- 制(4896)
- 业经(4631)
- 市场(4486)
- 销(4475)
- 供销(4474)
- 融(4066)
- 金融(4065)
- 财(3878)
- 银(3528)
- 银行(3499)
- 农业(3491)
- 行(3423)
- 体(3350)
- 地方经济(3233)
- 学(3131)
- 机构
- 学院(67842)
- 大学(65460)
- 济(29237)
- 经济(28739)
- 管理(24264)
- 研究(24163)
- 理学(20243)
- 理学院(19993)
- 中国(19848)
- 管理学(19627)
- 管理学院(19500)
- 科学(14450)
- 京(14324)
- 财(13968)
- 所(13225)
- 农(13157)
- 研究所(11730)
- 财经(11219)
- 中心(10797)
- 业大(10526)
- 农业(10389)
- 江(10241)
- 经(10020)
- 北京(9411)
- 经济学(9365)
- 州(8960)
- 院(8452)
- 经济学院(8447)
- 财经大学(8248)
- 省(8104)
- 基金
- 项目(41794)
- 科学(31733)
- 基金(30280)
- 研究(28183)
- 家(27306)
- 国家(27125)
- 科学基金(22481)
- 社会(17613)
- 社会科(16701)
- 社会科学(16693)
- 基金项目(15939)
- 省(15689)
- 自然(15462)
- 自然科(15104)
- 自然科学(15098)
- 自然科学基金(14845)
- 资助(13235)
- 划(13167)
- 教育(12299)
- 编号(10973)
- 发(9319)
- 重点(9295)
- 部(8976)
- 成果(8392)
- 创(8254)
- 科研(7959)
- 计划(7893)
- 创新(7786)
- 课题(7616)
- 教育部(7573)
共检索到107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华语 蒲应秋
茶叶的流通贩运和市场销售是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商品化的两个重要表现。就流通贩运言,既有区内流通贩运,又有区间流通贩运。如唐时彭州导江县西北的蚕崖关设有“茶市”(茶关),便是民族间贸易的集中地;宋代永康军等地的茶叶市场成为蜀地重要的茶叶集散中心。茶叶的区间流通贩运主要是将川茶销往北方及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官府榷茶的影响,宋代西南地区茶叶的区间流通贩运经历了由商人贩运到官府押运的变化过程。而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的市场销售又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茶叶市场网络的形成,二是市场交易量大。茶叶的流通贩运和市场销售,进一步促进了当时本区茶叶的商品化,不仅有利于当时本区茶叶市场的培育和茶叶的规模化生产,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蒲应秋
唐宋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明人王象晋云:"茶兴于唐,盛于宋,始为后世所重矣。"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是最古老的茶区之一。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来看,西南属于多民族、欠发达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是国家重点扶贫攻坚地区。因此,本文以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茶业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南地区的茶业状况,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对我国古代茶业的认识,而且也丰富了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内容,同时还可为当前西南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茶业政策,摆脱贫困,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年产量 《茶经》 饮茶习俗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晓
一、宋代茶叶市场概说 茶叶生产是从唐代开始异军突起的一个新兴的商品生产领域,到宋代已越来越多地向专业化生产迈进。随着生产的发展,茶叶消费愈益普及。时人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也。大量材料表明,茶叶产地在宋代基本全集中在秦岭淮河以南,而消费市场则主要是汴京等大中城镇,特别是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因此介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交换必然也相应发展,出现了“商于海者,不宝珠玉,则宝犀瑁;商于陆者,不宝盐铁,则宝茶茗”的说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许咏梅
斯里兰卡是世界红茶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茶叶的品质和质量位居世界首位。本文阐述了斯里兰卡茶叶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视良种技术与茶园管理,加工设备十分先进,加工技术水平很高,生产与加工销售高度整合等现状,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生产国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斯里兰卡 茶叶生产、加工与销售 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峰
漕运是存在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最重要的官方运输形式,即封建政府组建水运队伍和机构,通过内河(包括运河)统一运输,将各地征收的粮食和物资征调到都城及指定地区的制度。这种纯粹官方经营的运输业,到宋以后内部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出现了运输者利用漕船贩运、贸易私货的活动,并且日益活跃,愈演愈烈,成为宋明清时期商业领域中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苏宝财 刘伟平
以福建省安溪县茶农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二项Logistic模型对茶农选择茶叶销售渠道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研究表明,茶农户主特征的年龄对茶农选择渠道的影响不显著;茶农户主是否是村干部对茶农自家开茶叶店有显著影响;茶农是否参加茶业合作组织对茶农选择茶业合作组织影响显著;茶叶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0~25%、26%~50%对茶农自家开茶叶店有显著影响,51%~75%对茶农选择茶叶经销商影响显著;农户到最近茶叶交易市场的距离≤3 km,对茶农选择茶叶经销商和茶叶批发市场这2个渠道影响显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文 祁春节
订单农业是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方式,但订单农业的效果却参差不齐。同时,违约率高、稳定性差是中国订单农业实践中的客观现实。利用西南地区茶叶主产县茶叶种植户调查数据,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分析订单农业模式的有效性、稳定性,探讨订单农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尽管订单农业参与率低,只有33.79%茶农参加了订单农业,但无论是农民增收还是技术及服务普及方面,订单农业模式都有效,不过就其效果而言,生产合同模式效果优于销售合同模式。农户对高的相对收益、技术及服务可得性、交易公平合理性、满意度、风险共
关键词:
订单农业 茶叶 有效性 稳定性 农户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文 祁春节
订单农业是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方式,但订单农业的效果却参差不齐。同时,违约率高、稳定性差是中国订单农业实践中的客观现实。利用西南地区茶叶主产县茶叶种植户调查数据,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分析订单农业模式的有效性、稳定性,探讨订单农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尽管订单农业参与率低,只有33.79%茶农参加了订单农业,但无论是农民增收还是技术及服务普及方面,订单农业模式都有效,不过就其效果而言,生产合同模式效果优于销售合同模式。农户对高的相对收益、技术及服务可得性、交易公平合理性、满意度、风险共担关系的感知越强烈,越把交易伙伴视为朋友,农户履行协议可能性越高。在是否履约方面,农户是理性的。只有在不损害自己经济利益时,交易伙伴对农户的人情投资才对农户履行协议起促进作用。因此,应鼓励茶叶加工企业通过生产合同模式与农户展开互利合作;茶叶加工企业应通过推广普及现代茶叶生产技术及服务来提高茶业整体经济效益,并与农户分享,还应加强与农户的沟通、交流,争取得到农户的理解,让农户感受到交易的公平性,提高对交易的满意度,把茶叶加工企业当作帮助自己发家致富的朋友。
关键词:
订单农业 茶叶 有效性 稳定性 农户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健
唐宋时代,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作物的增产,为经济作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种茶和加工技术的进步,茶园的扩展,茶产地有了延拓,茶产量也呈同步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作为饮料的商品茶,已从“旧时王谢堂前燕”而“飞入寻常百姓家”。如米盐一样,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民生活必需品。生产和消费刺激的双重诱导,促使茶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以数理统计的方式推算唐宋的茶产量,是十分困难的课题。这不仅因为有关唐茶产量的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孙彩红
有唐一代,正常年景、正常粮价水平时,粮食陆路贩运的最远距离一般不超过600里。在这个范围内,粮价差每增加10文,陆运里程随之延长100里左右。特殊情况下,陆路贩运距离可能超出800里。唐代粮食贩运的经营成本直接决定粮食陆路贩运的距离。若两地相距不到500里,购粮成本因其约占总成本的一半以上而起主要作用;超过500里,则因运输成本占总成本的一半,运输成本取代购粮成本的地位起主要制约作用。若要使粮食陆路贩运距离延长,除提高买卖两地之间粮价差外,最重要的举措应当是改善陆运条件,降低运费,进而降低经营成本。但这在中国古代的许多地区往往难于实现。
关键词:
唐代 粮食 陆路长途贩运 距离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富桥 丁士军 姜爱芹
本文以对茶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为例,考察了不同产销对接方式对农户农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农户特征、生产规模及地区差异情况下,通过产地批发市场销售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以批发市场为对照组,通过合作社或自产自销方式的影响最为显著,交给龙头企业的方式没有表现出增收效应,交给坐地中间商对农户产品销售收入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而交售给上门收购商贩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通过产销对接提高农户收入的建议。
关键词:
产销对接方式 销售收入 农户 茶叶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峰
唐宋时期是中国漕运发展的重要阶段,两代漕运既存在制度上的延续性,也出现了诸多方面的不同变化。主要表现在:(1)唐朝时逐渐形成以南方为主的供漕区域及南北向的漕运路线,宋代不仅保持了这一格局,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对东南地区的依赖;(2)唐宋时期在漕运方式中长期实行机动灵活的“转般法”,北宋后期则改行“直达法”,结果弊端丛生;(3)唐朝产生了转运使之类的最早的漕运官职,宋代则建立了以东南发运司为主,包括各地区机构在内的完备的漕运管理组织;(4)在唐宋两代,漕运运输队伍经历了由征调农民服役到职业性漕卒承担的变迁过程。漕运的以上沿革变迁,正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在联系
关键词:
唐宋,漕运,发展变迁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胡雪艳
在我国税收征管法制的历史演进中,唐代的两税法率先采用“量出制入”制税原则和“以资产为宗”的公平征收原则,并开辟了以货币计税的先河,宋代的商税法则制定了严格的商税征收体系和商税监管体系。唐代的两税法和宋代的商税法均具备改革性和先进性,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两种税法开展研究,有助于现代税法在完善中规避重大弊端、吸取合理的思想理念。
关键词:
两税法 商税法 商税务 监当官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翔
唐宋时期敦煌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州县乡堡,百姓"悉多城居","城外庄田,城内屋舍"的情况比较普遍。作为当地居民主要聚居地的沙州城则有子城、罗城之分,子城位于地势较高的西南隅,以便于控御与防守,其内设有衙署等建筑,罗城则主要分布着坊市以及寺观。生活于城中的部分百姓可以拥有一座一院式或两院式的完整宅院,而更多的则仅有1~2口屋舍,与别家合院的情况十分普遍。
关键词:
城居 子城 罗城 宅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