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50)
- 2023(7459)
- 2022(6155)
- 2021(5807)
- 2020(4786)
- 2019(10833)
- 2018(10851)
- 2017(19840)
- 2016(11294)
- 2015(12682)
- 2014(12735)
- 2013(12375)
- 2012(11588)
- 2011(10553)
- 2010(10810)
- 2009(10335)
- 2008(10437)
- 2007(9551)
- 2006(8491)
- 2005(8091)
- 学科
- 济(42009)
- 经济(41925)
- 管理(37510)
- 业(31394)
- 企(27375)
- 企业(27375)
- 方法(15691)
- 财(14505)
- 制(14354)
- 数学(12727)
- 数学方法(12529)
- 中国(12106)
- 农(11419)
- 业经(10656)
- 学(10114)
- 体(9931)
- 理论(9204)
- 务(8683)
- 财务(8655)
- 财务管理(8633)
- 地方(8558)
- 体制(8243)
- 企业财务(8217)
- 银(8072)
- 银行(8063)
- 融(7937)
- 金融(7934)
- 行(7694)
- 环境(7270)
- 农业(7252)
- 机构
- 大学(163515)
- 学院(161081)
- 济(62195)
- 经济(60638)
- 管理(57105)
- 研究(55311)
- 理学(47626)
- 理学院(46973)
- 管理学(46025)
- 管理学院(45686)
- 中国(43227)
- 京(35866)
- 财(34863)
- 科学(32990)
- 所(27902)
- 江(27383)
- 财经(26178)
- 中心(25856)
- 研究所(24603)
- 农(24277)
- 经(23486)
- 范(23419)
- 师范(23181)
- 北京(23001)
- 州(21909)
- 业大(21427)
- 院(20332)
- 经济学(19510)
- 财经大学(19217)
- 师范大学(18745)
- 基金
- 项目(101319)
- 科学(79268)
- 研究(76547)
- 基金(72548)
- 家(62810)
- 国家(62249)
- 科学基金(53106)
- 社会(47991)
- 社会科(45320)
- 社会科学(45310)
- 省(38957)
- 基金项目(37596)
- 教育(36670)
- 划(33722)
- 自然(33110)
- 自然科(32274)
- 自然科学(32265)
- 自然科学基金(31674)
- 编号(30934)
- 资助(29549)
- 成果(27540)
- 制(24252)
- 重点(23451)
- 课题(23301)
- 部(22983)
- 发(20879)
- 创(20874)
- 性(20245)
- 教育部(19993)
- 国家社会(19942)
共检索到2621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亦冰
"估法"为唐宋财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钱帛兼行的财政收支情况密切相关,是政府实现对市场管理的重要手段。既有研究已充分探讨了"估法"的基础,即立足于市场的"时估",但在复原时估程序时,受材料局限,未能充分意识到唐令、日本令、天圣令之差异,以及与当时制度实践间的距离。本文试图对相关令文及其与制度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反思既有之"结论",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些许启发。
关键词:
时估 物价 市司 天圣令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亦冰
"估法"为唐宋财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钱帛兼行的财政收支情况密切相关,是政府实现对市场管理的重要手段。既有研究已充分探讨了"估法"的基础,即立足于市场的"时估",但在复原时估程序时,受材料局限,未能充分意识到唐令、日本令、天圣令之差异,以及与当时制度实践间的距离。本文试图对相关令文及其与制度实践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反思既有之"结论",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些许启发。
关键词:
时估 物价 市司 天圣令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骆详译 李天石
清人吴广成言及西夏官制"多与宋同",但传世文献并未详载,关于地方财政制度的内容更是鲜有反映。随着《天盛律令》的出土和翻译整理,其中大量反映西夏转运司与地方财政制度的记载应引起重视。本文以水利管理方面的律文为重点,探讨西夏地方财政的运作模式,即转运司不仅垂直管理地方郡县财政,还握有地方财政的审核权。另外,宋夏转运司的地方财权性质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即西夏转运司职权较宋代呈现更加细化的趋势。这些情况共同反映出11至13世纪中国西北政权与汉族政权在财政制度上的传承与演变。
关键词:
西夏 宋代 转运司 地方财政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晶
若以北宋《元丰令》作为分水岭,北宋《天圣令》和南宋《庆元令》可被分别视为唐令谱系和宋令谱系的代表。通过比勘这两部令典中的《仓库令》可知,《天圣令》中关于粮禄支出、仓窖税、运盐和储盐折耗以及赐给时服和绢布杂綵等条文被《庆元令》所减省,《庆元令》则增加了有关仓库管理主体选任、其职责义务厘定,以及上供、封桩、点磨、鼓铸、场务、籴买粮草等方面的条文。而且《庆元令》在继承《天圣仓库令》某些条文所定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若干新条文以扩大该行为模式的适用对象,许多条文突破了《仓库令》的范围,被分别厘入《辇运令》、《场务令》、《给赐令》、《理欠令》等宋代新出令篇。只不过,这些条文未必是宋代新制,唐式之中已存...
关键词:
仓库令 天圣令 庆元令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于干千
中唐以后,随着唐代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与均田制相联系的土地买卖禁令屡被突破,土地兼并日益剧烈,最终使“不抑兼并”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本文运用博弈论对“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作了分析,认为:唐中叶开始的由抑制土地兼并到不抑兼并的制度演进,实乃国家、地主和农户之间博弈的结果,并使得国家、地主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呈现出一种有效率的状态;“不抑兼并”土地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变迁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唐宋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岳远博 刁培俊
耿元骊《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下文简称耿著)以新思路、新理论对土地制度、唐宋变革论等老问题进行解读,立意打破传统观点,重新建构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历史关联。以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研究为其学术开拓空间,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土地制度研究呈现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耿著可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正文(五章)、余论及征引文献。绪论主要是阐释将运用的理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孙梵
唐宋以后,我国封建社会相对完全自由的土地私有制度开始确立。国家在制度层面上不断明晰产权,使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入市场,土地流转速率加快。土地流转制度一方面可以增进社会福利、优化资源配置、调节宏观经济,并能起到融通资金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诸子均分的财产继承制度和其他历史因素的影响,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趋于零散化、分配平均化,形成了我国农业小规模经营和过密化生产方式,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谢元鲁
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变迁与发展。首先,从唐代中期至北宋在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产权结构明晰化的长期趋势;其次,社会商业信用新体系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化,社会资本利率的不断下降,市场交易方式的变迁等因素,使社会交易成本逐步降低;再次,科举制度出身的官僚集团缺乏对规模日益增大,市场日益复杂的商品经济的管理能力,导致国家权力对唐宋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兴经济部门,尤其是金融业和工商业控制能力薄弱,使其获得了发展的空间;最后,随着宋代人口的增长而出现的市场规模扩大及耕作技术提高,以及由于部分传统手工业部门投资收益的相对降低,使农业和金融业、商业等部门的投资收益相对增加,引起社...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万盈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铭 赵青航
"律师取证难"是困扰民事诉讼司法实践的突出问题。本文以浙江省的裁判文书和律师访谈为样本,对律师取证方式进行实证研究,以便揭示律师取证的实践现状。实证分析显示,律师自行取证和申请取证这两种传统的法定取证方式的效果不佳,而地方自行推行二十余年的律师持令取证展现出强劲的现实需求和实践效果。但调查令制度存在缺乏法律依据、有地域适用限制等问题,导致律师持令取证时常受阻。从立法层面亟需建立一套系统的调查令法律制度,从而适度拓宽律师的取证渠道,助力法院更加准确、全面地查清案件事实,促进司法公正。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润泽 王则元
我国现行法律对律师取证权已做出规定,但基于种种原因,在实践中却很难得到保障。对此,各地法院相继开始试行调查令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由于对调查令性质、地位认识上的模糊,导致实践中具体规范不一致,其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继续深入探究调查令制度的性质,明确其使用规范、适用范围、救济途径,总结实践中的问题,对调查令制度统一立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律师 调查令 调查取证 救济途径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骆详译
黑水城出土的两件西夏手实文书,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户主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土地信息,第三部分是家庭人口信息与财物信息。这与唐宋手实的登载内容在顺序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土地信息和人口信息这两方面。西夏是土地信息在前、人口信息在后,唐宋则相反。这不仅仅是书写习惯的不同,还与西夏的赋役制度有关。同时,这种差异与唐宋赋役制度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特别是均田制崩溃后、以丁身为本转为以资产为宗的赋役制度,深刻影响了西夏的赋役制度。
关键词:
西夏 唐宋 手实 赋役制度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骆详译
黑水城出土的两件西夏手实文书,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户主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土地信息,第三部分是家庭人口信息与财物信息。这与唐宋手实的登载内容在顺序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土地信息和人口信息这两方面。西夏是土地信息在前、人口信息在后,唐宋则相反。这不仅仅是书写习惯的不同,还与西夏的赋役制度有关。同时,这种差异与唐宋赋役制度的历史演变息息相关,特别是均田制崩溃后、以丁身为本转为以资产为宗的赋役制度,深刻影响了西夏的赋役制度。
关键词:
西夏 唐宋 手实 赋役制度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童光辉 王武林
两税法改革开启了“以资产为宗”的新格局,其税制层面的公平性较“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有了明显改进,但政策实践中的赋税不均问题却依然突出。与此同时,“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成为新的政策取向:一方面,土地交易更加活跃,土地占有趋于集中,富民阶层崛起;另一方面,租佃关系愈加发达,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获得更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商经济的繁荣。当然,富民阶层存在着逃避赋税的强烈动机,而获得更多自由的农民在生产生活上也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国家需要采取土地清丈和建立以贫民下户为重点的因灾减免救济制度等措施来解决赋税不均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与税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是可以相兼容的,关键在于保护民众发展生产和创造财富的积极性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和落实税收公平原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袁一堂
市籴,是涉及宋代财政,国防与货币流通的重要经济制度。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原因,北宋每年以大量的货币收入和其他轻货向民间收籴巨额粮草以充军需,因此,市籴不但深刻地影响到国家财政,还广泛地影响到城乡市场的货币流通。但是,在宋代财政史的研究中,近年来,并未给予市籴问题以足够的重视。本文侧重于北宋时期,仅就市籴制度本身的问题作些简略的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