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19)
2023(12373)
2022(10761)
2021(10221)
2020(8483)
2019(20087)
2018(19925)
2017(37894)
2016(21380)
2015(24322)
2014(24773)
2013(24317)
2012(23291)
2011(21221)
2010(21874)
2009(20041)
2008(20229)
2007(18384)
2006(16324)
2005(14670)
作者
(63445)
(52864)
(52789)
(50371)
(34192)
(25602)
(24306)
(20506)
(20123)
(19732)
(18162)
(18064)
(17390)
(16834)
(16760)
(16579)
(16500)
(15665)
(15576)
(15572)
(13470)
(13323)
(13116)
(12398)
(12052)
(12049)
(11950)
(11900)
(10817)
(10767)
学科
(84409)
经济(84316)
管理(56372)
(53514)
(41433)
企业(41433)
方法(34848)
数学(30371)
数学方法(29946)
(27161)
地方(23657)
中国(22836)
(22386)
(19411)
农业(18017)
业经(17562)
(16958)
(16657)
贸易(16646)
(16021)
理论(14651)
(13706)
银行(13664)
(13410)
金融(13406)
(13227)
(13026)
(12995)
财务(12982)
财务管理(12940)
机构
学院(304992)
大学(302947)
(118437)
经济(115443)
管理(109667)
研究(107470)
理学(92568)
理学院(91292)
管理学(89448)
管理学院(88847)
中国(82004)
科学(68279)
(66033)
(57397)
(56617)
(56053)
(54401)
研究所(51133)
中心(50550)
业大(46107)
(44593)
师范(44149)
农业(44025)
财经(43969)
北京(41262)
(40958)
(39450)
(38660)
(36407)
经济学(35464)
基金
项目(194475)
科学(150064)
研究(144451)
基金(135941)
(118653)
国家(117582)
科学基金(98571)
社会(86223)
社会科(81321)
社会科学(81291)
(78436)
基金项目(71836)
教育(68066)
(65888)
自然(63869)
自然科(62225)
自然科学(62200)
编号(61415)
自然科学基金(61062)
资助(56386)
成果(52240)
重点(44656)
课题(44265)
(43211)
(42646)
(39392)
(37143)
科研(36979)
创新(36840)
大学(36341)
期刊
(139918)
经济(139918)
研究(92327)
中国(66422)
(50894)
学报(48836)
(46082)
科学(44312)
教育(41269)
管理(38833)
大学(35860)
农业(34038)
学学(33149)
(31180)
金融(31180)
技术(28320)
业经(23108)
财经(21164)
经济研究(20936)
(18767)
问题(18677)
(18196)
图书(17778)
(15941)
资源(15657)
(15377)
技术经济(14321)
理论(14188)
(14126)
论坛(14126)
共检索到474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殷  
本文以陆贽针对贞元八年水灾所作两篇奏议为线索,探讨了唐后期江淮地区应灾政策形成过程及其实践。唐后期的"遣使救灾",一方面折射了"德化远被"的皇帝权力的主观扩大,更深层次则是唐后期统治阶层对江淮地区权力分配的制衡与重组。通过从"赈济"与"蠲免"两个具体维度深入展开,中央政府赈济受灾地方社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其可控制的财赋来源,维护中央权力的政治诉求。蠲免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比例与份额的变化,体现出唐后期财赋支配权从隐性到显性的博弈趋势,逐步扩大中央财政权力并适时减轻水旱灾害对百姓造成的影响,是唐后期国家层面灾害应对的特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叶正伟  许有鹏  潘光波  
采用降水集中度、等级分析及小波相干等方法,探讨了江淮下游里下河腹部地区1957—2006年间降水、水位的等级特征及两者关系。结果表明:①年降水量的集中期与集中度皆为减小趋势,两者在1980年前后由同相位转为反相位相关。②汛期高等级降水的日数和贡献率皆以1980年代最高。不同等级的降水日数皆为减少趋势,但高等级降水的贡献率在大洪涝年中异常偏高,表明降水强度加强。③低、高等级水位日数皆为减少趋势,但低、高等级水位的贡献率分别呈增加、减少趋势,而中等级水位的日数与贡献率都显著增加。较之降水日数,降水贡献率对水位等级变化更具决定性影响。④高等级降水与水位在日数上呈显著的同相位正相关,但低等级相反,而中...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丽娱  
唐元和史料中出现的“省估”一词 ,以往论者一般视同虚估 (大历物价 )。作者经过分析后认为 ,元和省估是唐政府规定一半纳实钱 (现钱和实估物 )、一半纳虚钱 (虚估折物 )的税价标准。它落实到绢帛折价上 ,便是“省中估”。省估只是一半等同大历物估的估价 ,虚估与省估在税价中的出现 ,代表着唐中央政府试图通过调整物价控制经济的努力。但物价的不断滑落及税价与实估的最终接近 ,除了政治因素外 ,也反映了商品经济中价格规律的主导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爱军  陈长青  类成霞  张卫建  卞新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朗和世界性粮食安全危机日益严重,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成为作物科学的研究热点。江淮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探讨该区域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对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依据我国江淮地区32个气象台站的多年逐日气象资料,并结合多年农作物生育进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江淮地区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48年来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年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10年分别平均递增了0.28、0.17和0.38℃;夜间增温幅度高于白天,日温差每10年平均下降了0.21℃。≥0℃和≥10℃的积温增加明显,每1...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琦  何晨  
道光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学术界从不同视角予以广泛的关注。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较少涉及州县征漕费用的数额、构成和比例。道光年间尤其道光后期,州县征漕收支数目庞大,弄清数目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加深对地方弊政的理解。吴煦档案中的乌程县漕用各费的账册资料,记录了该县办漕的收支状况。乌程县征漕费用总计约3万两,由漕务开支、衙门规费、运军兑费三部分构成。清中后期州县的法定漕费远不敷用,州县财政对漕务陋规形成依赖;上级官员、运丁和地方绅衿分润州县漕规收入,形成惯例;州县官则率由旧章,对已有的利益格局通常不做改变。征漕费用和陋规加派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当需要因事加征时,往往援例加征。征漕陋规虽名义上归州县官所有,但各类开支从规费中支出,所以征漕规费并非州县官的纯收入。州县官借征漕而获利之数,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地方财政依赖陋规加派,而陋规又被各利益集团分润,这是清政府腐败集团化的呈现,也是清中后期朝廷囿于"不加赋"之名,惰于进行制度改革的恶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明怀  周云峰  夏兴萍  王蕾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分水岭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该文对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地区10年来治理的成就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未来5年治理思路提出生产发展工程、民生工程、生态文明工程的重点及综合治理开发、建立创新机制等保障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宋亮   杨健翔   王志杰   王轲  
[目的]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清晰农户面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行为变迁特征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方法]以2022年江淮分水岭地区发生极端旱灾为背景,基于342份农户调研数据,探讨经营规模对农户适应性行为的影响。[结果](1)经营规模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2)经营规模对农户采取不同类型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经营规模正向影响农户采取抗旱新品种和加强灌溉;经营规模负向影响农户采取补苗和调整种植结构,经营规模对农户调整播种日期的影响不显著。(3)内在机制为: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农户资源禀赋构成发生变迁,倾向于采取资本偏向型和技术偏向型的适应性行为;此外,农户资产专用性水平提高,调整种植结构面临更多的沉没成本。[结论]在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强规模经营主体应对自然灾害的技术培训和投资支持,促进相关社会化服务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玉洁  霍治国  姜会飞  李建勇  李建平  吴迪  
[目的]江淮地区玉米涝渍灾害严重,研究揭示区域玉米涝渍灾害时空发生规律对科学开展区域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1981—2010年江淮地区18个站点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农业气象资料,基于作物水分盈余指数(CWSI),引入播种前底墒,根据玉米各生育阶段涝渍敏感性差异,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阶段涝渍灾害影响权重,构建适用于江淮地区玉米涝渍等级评估的玉米综合水分盈余指数(CWSIM),并根据典型涝渍年综合指数同对应减产率的线性回归方程,划分春、夏玉米不同等级涝渍的指标阈值。[结果](1)春玉米的轻、中、重涝指标阈值依次为:0.80≤CWSIM<1.01,1.01≤CWSIM<1.23,CWSIM≥1.23;夏玉米为:1.09≤CWSIM<1.44,1.44≤CWSIM1981—1990年>2001—2010年;夏玉米CWSIM值由北向南呈近辐射状条带增加分布,不同时期指数排序为1991—2000年>2001—2010年>1981—1990年。[结论]安徽省沿江一带是玉米涝渍害发生的重灾区,且1991—2000年较其前后10年涝情最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敏  张宗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现实的压力以及理论的支持和推动下,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西方公共服务改革以及治理模式变革的基本潮流,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本文分析了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动因和基本理念,对其实践中的利弊得失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韬  白国强  
根据广东已处于城市化中后期的现实,利用Logistic模型与修补后的时序数据,对广东城市化中后期转折时点进行判断和论证,发现现阶段广东城市化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转折时点大约出现在2001年~2002年间。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分时段对广东城市化的主要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政策、对外开放、城市收入水平、产业结构转换,在城市化的转折发生之后对城市化的推动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随着城市化速度趋缓,广东将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依靠城市化扩大内需的政策需适时进行调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祝怀新  潘慧萍  
德国在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且其教育行政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学校本身都十分重视促进环境教育的实践以提高未来公民的环境素质。本文试图从德国环境教育的政策方针入手,深入分析其环境教育的课程开发以及颇具特色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以期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探索与绿色学校的创建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嘏  刘洪剑  傅玉兰  李宏开  
对江淮地区引种的4种楸树生长初期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果楸、密毛灰楸、灰楸和光叶楸叶片的光饱和点均为1200μmol.m-2.s-1,光补偿点分别为53.34、64.82、66.74、98.91μmol.m-2.s-1。光合表观量子产量(AQY)分别为0.427、0.393、0.354、0.349。当PAR≥1000μmol.m-2.s-1时,4种楸树叶片的Pn、Tr、Cs值,长果楸最高,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最低。随着PAR的增加,4种楸树叶片Ci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同的光照强度下,长果楸叶片Ci最低,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叶片的Ci最大。同时,对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孟良  郑琳  杨安中  牟筱玲  余海兵  邵庆勤  
为筛选适宜江淮地区推广种植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以皖油18为对照,采用Delphi法研究比较了16个优质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菜籽产量、营养品质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天禾油6号、中乐油2号、中乐油1号等8个品种的菜薹产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皖油18;绵油12号、秦优七号、润油188的菜籽产量比对照增产10.40%~21.48%;秦优七号、天禾油6号、华油1087、润油188的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高25.17%~44.67%;品种间菜薹营养品质差异不显著,中双8号、秦优七号、沪油16、润油188、天禾油6号的品质相对最佳;品种间总产值差异极显著。Delph i法综合评价结果:润油188、天禾油6号、绵...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厉志红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实践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将选修制作为实现哈佛课程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他创立的自由选修制既是美国自由选修的起点,也是现代大学课程的起点。选修制的确立,大大改变了美国高等学校的面貌,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培挺  
儒商精神在现代管理境遇中能否内生,从其历史溯源、存在特质和实践内生等几个维度进行递进式分析。儒商(精神)的存在特质就是基于中国本土文化场,以商业文化的探讨为指向,探讨管理哲学视野下的组织文化的儒商(精神)向度。这种定位在儒家强文化势能塑造的惯习下,在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导向管理精致化的管理文化时代体现的管理模式中,其存在有实践需求。它的根基是具有中国本土传统文化支撑的商业意识形态。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内生是从广域单一儒家文化场内生出儒商精神,而面向未来的儒商精神内生是从多元商业文化备选境遇中选择儒商精神,两种内生状态、程度迥异。面向未来对儒商(精神)在商业实践中内生应保持谨慎的乐观,因为在强国家主义主导下的传统儒家的强政治文化资源若仍主导儒商精神的塑造与重构,其既可以导向积极的儒商(精神),也可以因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消极内容使儒商(精神)在面向未来中导向一种颓废的商业意识形态。儒商(精神)面向未来实践需要重构,面向儒家原生资源挖掘其创造性、生生不息、有情有义的精气神,这可以优化并更新儒商精神内涵,为新时代全球化中的工商业文明的塑造提供更多的希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