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18)
- 2023(7767)
- 2022(6837)
- 2021(6281)
- 2020(5659)
- 2019(13315)
- 2018(13222)
- 2017(25379)
- 2016(14025)
- 2015(15922)
- 2014(16285)
- 2013(16153)
- 2012(15159)
- 2011(13747)
- 2010(14146)
- 2009(13183)
- 2008(13378)
- 2007(12417)
- 2006(10621)
- 2005(9572)
- 学科
- 济(57701)
- 经济(57632)
- 管理(35990)
- 业(33703)
- 方法(26773)
- 企(25980)
- 企业(25980)
- 数学(23611)
- 数学方法(23346)
- 中国(17235)
- 农(16958)
- 财(14759)
- 学(13894)
- 制(12652)
- 地方(11608)
- 农业(10922)
- 贸(10714)
- 贸易(10712)
- 业经(10594)
- 易(10357)
- 理论(9733)
- 银(9651)
- 银行(9620)
- 融(9379)
- 金融(9371)
- 体(9218)
- 行(9194)
- 和(8752)
- 务(8294)
- 财务(8260)
- 机构
- 大学(204742)
- 学院(202177)
- 济(81784)
- 经济(79859)
- 管理(73534)
- 研究(72917)
- 理学(62454)
- 理学院(61680)
- 管理学(60386)
- 管理学院(59994)
- 中国(54804)
- 科学(45458)
- 京(44802)
- 农(39809)
- 所(38893)
- 财(38604)
- 研究所(35250)
- 中心(33643)
- 业大(32405)
- 江(31984)
- 农业(31567)
- 财经(30097)
- 北京(28504)
- 范(27837)
- 师范(27504)
- 经(27164)
- 院(25494)
- 经济学(25264)
- 州(25142)
- 技术(22885)
- 基金
- 项目(130881)
- 科学(100958)
- 研究(94929)
- 基金(92891)
- 家(81618)
- 国家(80934)
- 科学基金(67400)
- 社会(58116)
- 社会科(54820)
- 社会科学(54800)
- 省(51551)
- 基金项目(48739)
- 教育(44527)
- 划(43866)
- 自然(43127)
- 自然科(42114)
- 自然科学(42096)
- 自然科学基金(41323)
- 编号(39771)
- 资助(38854)
- 成果(33783)
- 重点(29905)
- 部(29114)
- 发(28152)
- 课题(28087)
- 创(26397)
- 科研(25285)
- 创新(24688)
- 大学(24469)
- 教育部(24445)
共检索到309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宁欣
唐代长安流动人口中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宁欣一、问题的提出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以及当时世界的最大都市之一,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恢宏而井然的城坊,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士民、商贾、僧道、使节,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桂坤
唐代长安藏库体系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大明宫建成之前,长安之左、右藏库并立于太极宫东宫的广运门内。大明宫建成以后,原有左、右藏库旧址偏南之处,即恭礼门东、长乐门内,新建了左藏东库;以太极宫中轴线为对称轴而与其对称的位置,即安仁门西、永安门内建了左藏西库,贮存"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的右藏库则转移到了大明宫。其中,右藏内库在大明宫宫城之内近于所谓"内侍别省"的某处,右藏外库则在宫城之外后来被考古工作者称为"西夹城"的范围之内。在内侍省内府局所统中宫藏库膨胀为庞大内库体系的过程中,前者演化为了大盈、琼林等库,后者则演化为口味等库。被内库吞并的右藏库,此后则一直未得恢复。
关键词:
唐代 长安 藏库 内库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鲁成 陈笑 杨早立
首先,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格局及特征,其流动呈现出"中西流东部入"、倾向于近距离流动、流入与流出省份分布不均衡以及流动网络未形成小世界网络等特征。然后,采用二项逻辑回归方法分析了专业技术人员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人因素中的性别、婚姻状况和流动范围,家庭因素中的同住人数,经济因素中的收入和家庭收支比,网络因素中的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是影响专业技术人员居留意愿的显著因素。最后,为国家和各地区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战略提供思路与依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翟振武 王宇 石琦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78年间,虽然有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乡城和城乡迁移流动,如"大跃进"时期、三线建设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但目前概念上的流动人口的出现和大规模扩张,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流动人口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万迅速持续增加到2. 4个亿,经历了剧烈的规模与结构的历
关键词:
城镇化率 农村贫困人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菊华
文章在分析了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后发现,不足15%的流动人口、约22%的单独人群明确表示要生育二孩。单独(尤其是丈夫为独生子)、已育一女的人二孩生育意愿分别强于双独和双非、已育一子的人;若丈夫为独生子且育有一女,则二孩生育意愿高于其他人群。由此可得出两点初步结论:一是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政策调整虽可能释放出一定的生育潜能,但难以使生育意愿出现较强反弹;二是对男孩的需求依旧是刚性的,这会使生育数量意愿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像韩国或日本那样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芳芝 李超
文章基于国家人口计生委组织实施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数据,运用组群工资差异分解技术,研究流动人口的性别收入差异在雇主和雇员之间是否存在异质性。研究发现性别收入差异在雇员内部比雇主内部更明显,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但是在两个群体中特征效应的贡献都较小,系数效应是导致性别收入差异的主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含伟
目前中国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群体多样性日趋明显,城市管理与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亟须对老年流动人口的群体差异进行研究。文章使用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西安6个大城市实地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老年流动人口群体异地生活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城—城"型比"乡—城"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主动型"比"被动型"老年流动人口的生活感知更好;流动距离越长,生理和心理健康越差,但市内跨区(县)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低,而省内跨市的老年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愿望最强;收入水平对老年流动人口生理和心理健康影响不显著,但会显著影响其长期居住愿望和社会融入;"社交型"比"宅居型"老年流动人口异地生活感知更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老有所为是提升其异地生活感受的有效途径;女性比男性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适应性,健康自我感知和长期居住愿望均优于男性;学历较高、年龄较轻、配偶健在的老年流动人口有更好的异地生活感知。最后,文章提出改善老年流动人口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老年流动人口 群体差异 异地生活感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海霞 石洪波
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进行研究。首先,使用Heckman模型修正样本自选择问题,使收入决定模型估计结果更加可靠;其次,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研究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新生代流动人口中,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就业概率及收入都有显著影响;在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劳动力市场上,性别歧视和户籍歧视现象也较为明显;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效应显著,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育回报变大;流动人口的性别收入差异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微小的增大趋势。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贾发义
寺学的兴起是唐代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寺院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是寺学兴起和发展的基础。寺院的名僧和造访的名士为寺学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师资力量。寺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吸引了僧人和社会各阶层俗人前来受教。寺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佛教内典和中国传统文化两大类。寺学的教学方法兼具异域风格和宗教风格,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寺学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而且对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唐代教育 寺学 寺院 佛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和红 智欣
了解新生代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为构建社会支持的健康促进模式提供基础信息。利用"青年流动人口健康意识调查"所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最终获得符合条件的新生代流动人口2271人,以及与新生代流动人口同龄本地人口997人。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总分平均分为(33.81±5.09)分。在3个维度中,客观支持平均分为(5.71±1.50)分;主观支持平均分为(21.28±3.88)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平均分为(6.82±1.80)分。其中,新生代流动人口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数及社会支持利用度上都显著低于当地同龄人口。婚姻状况与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状况有关,表现为在婚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高于不在婚者。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在获得社会支持状况上在婚者较不在婚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
新生代流动人口 社会支持 社会人口学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唐文浩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出生且生长在城市的二代流动人口已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市社会融入度直接关系到城镇化的高质量建设。依托社会嵌入理论,从制度嵌入、文化嵌入、认知嵌入和网络嵌入四个维度来解析二代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以户籍为代理的制度嵌入和以文化风俗为代理的文化嵌入显著阻碍二代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而以受教育水平为代理的认知嵌入和以社会网络为代理的网络嵌入则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成立。进一步考察社会嵌入影响的异质性发现,制度嵌入的阻碍效应发生在迁入省会城市和1.5代流动人口样本中,而文化嵌入的阻碍效应发生在迁入非省会城市和2代流动人口样本中,认知嵌入和网络嵌入的促进作用发生在迁入省会城市和1.5代流动人口样本中;机制分析表明,改善社区环境和增强城市感知能够缓解制度嵌入和文化嵌入的阻碍效应,并强化认知嵌入和网络嵌入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