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04)
2023(5452)
2022(4931)
2021(4490)
2020(4098)
2019(9665)
2018(9698)
2017(19334)
2016(10965)
2015(12617)
2014(12963)
2013(13147)
2012(12402)
2011(11118)
2010(11200)
2009(10554)
2008(10904)
2007(10252)
2006(8600)
2005(7657)
作者
(33393)
(28246)
(28163)
(26839)
(17470)
(13593)
(13067)
(11267)
(10395)
(9940)
(9384)
(9357)
(9013)
(8856)
(8805)
(8800)
(8789)
(8276)
(8135)
(7961)
(7225)
(6894)
(6863)
(6459)
(6445)
(6306)
(6283)
(6260)
(5678)
(5645)
学科
(47579)
经济(47526)
管理(30916)
(30592)
方法(24891)
(24217)
企业(24217)
数学(22345)
数学方法(22165)
(13875)
(13659)
中国(10896)
(10436)
地方(9788)
(9388)
贸易(9388)
(9113)
农业(9105)
(9102)
财务(9094)
财务管理(9067)
业经(8713)
企业财务(8276)
(8135)
(7282)
理论(6625)
环境(6614)
(6456)
银行(6434)
(6132)
机构
大学(162128)
学院(161267)
(66278)
经济(64757)
管理(61541)
研究(54038)
理学(52411)
理学院(51837)
管理学(50953)
管理学院(50664)
中国(40985)
科学(34465)
(34239)
(31040)
(30466)
(28909)
业大(26348)
研究所(26330)
中心(25378)
(24751)
农业(24721)
财经(24099)
北京(21688)
(21660)
(20662)
师范(20427)
经济学(20371)
(19886)
(18898)
经济学院(18582)
基金
项目(104563)
科学(80580)
研究(74872)
基金(74364)
(64954)
国家(64413)
科学基金(54094)
社会(45619)
社会科(43125)
社会科学(43106)
(41959)
基金项目(39894)
自然(35675)
(35170)
自然科(34760)
自然科学(34746)
教育(34510)
自然科学基金(34127)
资助(31166)
编号(31040)
成果(25252)
重点(23768)
(23498)
(22611)
课题(21348)
(21008)
科研(20554)
计划(20165)
创新(19668)
教育部(19648)
期刊
(74358)
经济(74358)
研究(44661)
中国(29746)
(27722)
学报(27278)
(26335)
科学(23733)
大学(19818)
管理(19569)
学学(18649)
农业(18454)
技术(14592)
教育(14498)
(12995)
金融(12995)
财经(12119)
业经(11864)
经济研究(11209)
(10470)
(10352)
问题(9968)
技术经济(9263)
(8841)
统计(8169)
理论(8168)
资源(8089)
财会(8048)
(7950)
商业(7621)
共检索到236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厚杰  
大运河是唐代物资转输的主要水路通道,运河的水情与航情关乎唐代国计民生,但是,唐代运河水道长期存在易淤、水浅等航行困境,故兴建和维护运河工程成为唐代政府经济管理要务之一。本文借鉴"成本-收益"的研究视角,以唐代运河工程的兴建和维护为中心,考察运河工程的人工、物料等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百姓赋役等社会成本,探究唐代政府、官员、公众等不同参与主体所得收益,并尝试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厘清唐代不同时期运河工程效益波动,剖析唐政府运河工程决策的影响性因素,揭示唐后期运河工程经济效益低下与运河工程数量激增这一"悖论"出现的历史动因。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贾发义  
寺学的兴起是唐代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寺院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是寺学兴起和发展的基础。寺院的名僧和造访的名士为寺学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师资力量。寺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吸引了僧人和社会各阶层俗人前来受教。寺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佛教内典和中国传统文化两大类。寺学的教学方法兼具异域风格和宗教风格,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寺学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而且对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福昌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 ,对唐代农村名称、类型、密度和规模进行研究。唐代村落主要以“村”、“店”、“庄”三字命名。根据其功能、地理位置、经济特征等不同的标准 ,唐代村落可分为多种类型。唐代两村之间的距离在 2 7公里左右或大于 2 7公里 ,村落的规模一般在三四十户人家以下。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郑蔚萍  
唐代音乐诗以音乐为审美对象,艺术地再现了唐音的曼妙,以及诗人听乐时丰富的心理感受。唐代音乐诗通过诸般艺术手法,如以声拟声、以形摹声、侧面烘托以及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将乐声给予人们的复杂感受,形象地描摹出来。在为后人提供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的同时,唐代音乐诗以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丽  
衣冠户作为品官之家的代称在唐前期便已存在。武宗会昌五年后,衣冠户由原来曾任九品以上现职的、待职的和假职的文武官员之家,而变为现职官员及前资官员中"前进士及登科有名闻者"之家的称号。衣冠户涵盖范围的变化,是唐朝廷针对唐后期官职伪滥,赋役负担严重不均而采取的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但终唐一代,这一政策始终未得到认真执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干千  胡宏斌  
[期刊] 财会通讯(理财版)  [作者] 付多萍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华语  
绫的生产,从六朝至隋唐曾盛极一时,唐代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贡品资料可知,贡绫之州有32个:河南道河南府、滑、蔡、仙、徐、青、兖、海、豫等九州;河北道博、卫、德、定、幽等5州;河东道蒲州;山南道荆、澧、襄、随,阆等5州;淮南道扬州;江南道润、苏、湖、杭、睦、越、明、宣等8州;剑南道汉、乾、遂、绵、梓等5州。实际上,产绫之州远不止此,如河北道相州邺中有“八梭绫”,剑南道益州双流县产“细绫”,江南道常州亦“折造官端绫绣”等。但是,唐绫的生产又以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马晨光  
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治理国家,人才始终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的营养,不失为现代企业管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历时近三百年,唐前期由于统治集团十分重视人才战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巫宝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曹之  
唐代是我国图书编撰的兴盛时期 ,文章从严肃性、普遍性、命名方法多样性和编撰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唐代别集编撰的特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玉峰  
唐政府不仅拥有市场的设置权和废止权 ,而且拥有市场的管理权。唐代市场必须设置于州县治所以上的城市中 ,仍是政治统治的产物 ,政府设立了多级行政机构具体负责各级市场管理 ,并遵循若干明确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虽有某些经济管理的科学意义和合理性 ,但总体上表现出政治权力对市场交易的严密操控 ,经济规律被行政权力所干扰 ,不可能真正促进商品贸易的繁荣 ,并推动商品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莹  张兴胜  
封建社会中各王朝建立后较长时期的政治稳定及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借贷活动的活跃。唐代经过贞观初年到天宝年间(627~754年)长达120年左右的恢复发展,封建社会内部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富商巨贾,一些城市市场"交货往还,昧旦永日",能够迅速实现钱币生息增值的官、私高利贷于是迅速繁荣兴旺起来。其中,民间私人高利贷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分布更为广泛,发展更为迅速,对封建经济的腐蚀分解作用,也就远较官高利贷为烈。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宁欣  
唐代长安流动人口中的举选人群体——唐代长安流动人口试析之一宁欣一、问题的提出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以及当时世界的最大都市之一,以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恢宏而井然的城坊,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士民、商贾、僧道、使节,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仲伟周  邢治斌  
通过造林再造林工程进行固碳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土地利用机会成本及净现值的基本原理,借鉴Benítez固碳模型,基于造林再造林工程,对我国各省区的固碳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土地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且在折现率为8%的情况下,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固碳成本较低;固碳成本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北京次之,最低的省份是云南省;以国际碳交易市场321元/t碳作为市场价格时,云南省的收益最高,为适合造林固碳的最佳省份;各省固碳成本对折现率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折现率越低,固碳成本越低,适合开展造林固碳的省份越多;另外,内蒙古、云南和西藏三省对折现率的变化最为敏感。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