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42)
- 2023(1943)
- 2022(1624)
- 2021(1474)
- 2020(1261)
- 2019(2843)
- 2018(2725)
- 2017(5008)
- 2016(2869)
- 2015(3357)
- 2014(3176)
- 2013(3275)
- 2012(3128)
- 2011(2843)
- 2010(2709)
- 2009(2344)
- 2008(2191)
- 2007(1841)
- 2006(1778)
- 2005(1504)
- 学科
- 济(13669)
- 经济(13656)
- 业(6895)
- 地方(6527)
- 农(5904)
- 管理(5471)
- 方法(4603)
- 农业(4356)
- 数学(4269)
- 数学方法(4231)
- 学(3171)
- 地方经济(2978)
- 中国(2946)
- 业经(2920)
- 企(2912)
- 企业(2912)
- 环境(2703)
- 贸(2527)
- 贸易(2524)
- 易(2390)
- 生态(1783)
- 农业经济(1782)
- 资源(1759)
- 发(1751)
- 服务(1694)
- 划(1526)
- 服务业(1486)
- 技术(1448)
- 土地(1430)
- 生产(1421)
- 机构
- 学院(40229)
- 大学(39111)
- 研究(17579)
- 济(16746)
- 经济(16443)
- 管理(13885)
- 中国(12139)
- 理学(11830)
- 科学(11782)
- 理学院(11645)
- 管理学(11401)
- 管理学院(11332)
- 农(10791)
- 所(9305)
- 州(8904)
- 研究所(8704)
- 农业(8459)
- 京(8418)
- 中心(8051)
- 业大(8036)
- 江(7911)
- 省(6385)
- 院(6334)
- 范(6192)
- 师范(6124)
- 财(6076)
- 科学院(6041)
- 农业大学(5466)
- 北京(5189)
- 师范大学(5016)
共检索到61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安福 王玉平
屯垦戍边是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策略,但目前学界对于屯区民众的社会生活研究较为薄弱。西州是唐朝统一西域后较早进行屯垦的地区,以西州为代表的屯区的劳动群体、屯垦活动和社会观念等,成为唐代屯垦戍边策略下屯区社会生活的缩影,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研究唐代西州屯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将有助于拓展中国屯垦区社会生活的研究领域,对于今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区社会治理也有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
唐代西州 屯区民众 屯垦戍边 社会生活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旭送
唐代西州高昌县为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采取了隔地授田措施。高昌县进行隔地授田的田产除了来自部分官田(包括移户之田)之外,还来自居民在异地拥有的田产。高昌县隔地授田分隔县授田与隔乡(城)授田两种,隔县授田在柳中县、交河县、天山县、蒲昌县地界均有分布。高昌城居民提供土地的许多周邻县、乡(城)亦面临土地缺乏问题。政府在隔地授田的分配上采取了公平、便利、世俗优先的原则。隔地授田的授受权属高昌县,所有权归土地所在县。
关键词:
西州高昌县 隔地授田 吐鲁番文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卢向前
本文探讨了麴氏高昌和唐代西州时期吐鲁番地区的葡萄栽培、种植、管理状况 ,推测了当时的种植面积 ,考察了当时葡萄干的种类 ,分析了当时葡萄酒的酿造、储藏工艺、技术 ,以及高昌葡萄酒税与储藏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
高昌西州 葡萄 葡萄酒 葡萄酒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丽
特殊的碟形洼地、劳动力的匮乏是制约唐以前太湖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因素。入唐后,和平环境促进了人口的增殖,尤其是安史之乱使东南地区成为唐王朝的财赋重心地。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苏州社会秩序的高度稳定促使该区域圩田时机成熟。大面积洼地的开垦,吸引大量移民定居其间,苏州税户急剧增长,人多税丰,成为苏州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拓展式的开发促使苏州农业崛起,这与江东其他区域以恢复性开发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
唐代 苏州 农业 拓展式开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贾发义
寺学的兴起是唐代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产物。寺院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是寺学兴起和发展的基础。寺院的名僧和造访的名士为寺学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师资力量。寺学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吸引了僧人和社会各阶层俗人前来受教。寺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佛教内典和中国传统文化两大类。寺学的教学方法兼具异域风格和宗教风格,是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有益补充。寺学不仅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而且对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唐代教育 寺学 寺院 佛教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马晨光
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治理国家,人才始终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的营养,不失为现代企业管理一条可供借鉴的途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历时近三百年,唐前期由于统治集团十分重视人才战略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莹 张兴胜
封建社会中各王朝建立后较长时期的政治稳定及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借贷活动的活跃。唐代经过贞观初年到天宝年间(627~754年)长达120年左右的恢复发展,封建社会内部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富商巨贾,一些城市市场"交货往还,昧旦永日",能够迅速实现钱币生息增值的官、私高利贷于是迅速繁荣兴旺起来。其中,民间私人高利贷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分布更为广泛,发展更为迅速,对封建经济的腐蚀分解作用,也就远较官高利贷为烈。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玉峰
唐政府不仅拥有市场的设置权和废止权 ,而且拥有市场的管理权。唐代市场必须设置于州县治所以上的城市中 ,仍是政治统治的产物 ,政府设立了多级行政机构具体负责各级市场管理 ,并遵循若干明确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虽有某些经济管理的科学意义和合理性 ,但总体上表现出政治权力对市场交易的严密操控 ,经济规律被行政权力所干扰 ,不可能真正促进商品贸易的繁荣 ,并推动商品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唐任伍
论唐代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唐任伍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界定,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者中又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技术、信息等含量。因此,科学技术、信息含量也是生产力。而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又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前提。因此,唐代思想家有关保护和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文阳
唐代岭南政区数量变动与当地蛮族关系密切。唐代岭南政区数量剧增,是隋末的三倍还多。这种变动从政区沿革来看,在于梁代设置、隋代撤废的政区有许多被唐代继承。从政区增置的主要原因来看,在于当地蛮族势力的坐大和一批蛮族豪酋的崛起,他们被国家以创置政区的方式纳入统治范围。蛮族的崛起及国家在岭南增置政区始于梁代,唐廷继续按照"职因地奖"的原则对蛮族豪酋授官。这就是唐代岭南政区剧增与蛮族的关系。
关键词:
唐代 梁代 岭南 政区 蛮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金花
唐代西州和沙州绿洲农业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修建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制定严格的灌溉用水制度,设立完善的水利管理机制。灌溉中既体现了《水部式》"依次取用"和"务使均普"的总原则,又保持地方用水的独特性,在灌溉中始终遵循"自下始"的原则。按照"以水定地""以地定役"的原则,建立灌溉设施日常维护机制。西州和沙州绿洲农业的灌溉受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更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灌溉管理中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
唐代 绿洲农业 灌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汤贵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兴衰和社会的诸因素存在着极密切的关系。唐代诗歌的繁荣,除了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思想活跃诸因素之外,还和“旅游热”密切相关。按照当代人的解释,旅游的意思是“旅行游览”,按照古人的解释,羁旅之意来源于(“庐”,庐者,寄也。也就是说,凡是离开本人的居住地而巡行寄居外地的,都可以称为“旅”。因此,举凡帝王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