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89)
2023(12598)
2022(10367)
2021(9328)
2020(7599)
2019(17047)
2018(16880)
2017(32786)
2016(17534)
2015(19570)
2014(19502)
2013(19696)
2012(18463)
2011(16892)
2010(17375)
2009(16374)
2008(16516)
2007(15256)
2006(13999)
2005(12957)
作者
(50418)
(42558)
(42354)
(39445)
(27193)
(20529)
(19112)
(16556)
(16204)
(15424)
(14484)
(14199)
(13809)
(13617)
(13198)
(12786)
(12417)
(12326)
(12309)
(12210)
(10642)
(10642)
(10336)
(9970)
(9728)
(9544)
(9518)
(9509)
(8609)
(8546)
学科
(88464)
(84992)
经济(84892)
(70658)
企业(70658)
管理(62288)
(46810)
农业(31564)
业经(31517)
方法(27213)
中国(25038)
(23942)
地方(22256)
数学(18824)
数学方法(18685)
技术(18469)
(18213)
(17560)
财务(17530)
财务管理(17511)
企业财务(16553)
(16551)
(15031)
(15005)
贸易(14990)
(14503)
(14371)
(14139)
理论(14065)
(13855)
机构
学院(262610)
大学(252762)
(115742)
经济(113555)
管理(106787)
理学(90730)
理学院(89832)
管理学(88882)
管理学院(88371)
研究(88279)
中国(71335)
(54961)
(53251)
(51783)
科学(49626)
(44364)
(43534)
农业(41416)
中心(40809)
财经(40039)
研究所(39354)
业大(39260)
(36530)
(36072)
北京(33567)
(33475)
师范(33223)
经济学(32857)
经济管理(31057)
(30768)
基金
项目(162441)
科学(130159)
研究(125544)
基金(117154)
(99249)
国家(98124)
科学基金(86199)
社会(82433)
社会科(77810)
社会科学(77790)
(66700)
基金项目(62132)
教育(55016)
(53009)
编号(52992)
自然(52535)
自然科(51319)
自然科学(51309)
自然科学基金(50448)
资助(46013)
成果(42047)
(41349)
(37870)
(36982)
(35888)
课题(35719)
重点(35481)
发展(34438)
(33885)
创新(33579)
期刊
(149232)
经济(149232)
研究(79663)
中国(59341)
(58766)
管理(43843)
(40913)
农业(39449)
科学(35475)
学报(33126)
业经(31438)
(29909)
金融(29909)
大学(26756)
教育(26515)
学学(25383)
技术(24904)
(20615)
经济研究(20603)
问题(19531)
财经(19401)
(16796)
技术经济(15631)
世界(15431)
农村(15073)
(15073)
农业经济(14805)
现代(14310)
商业(14146)
经济问题(13528)
共检索到420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丽  
特殊的碟形洼地、劳动力的匮乏是制约唐以前太湖东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因素。入唐后,和平环境促进了人口的增殖,尤其是安史之乱使东南地区成为唐王朝的财赋重心地。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苏州社会秩序的高度稳定促使该区域圩田时机成熟。大面积洼地的开垦,吸引大量移民定居其间,苏州税户急剧增长,人多税丰,成为苏州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拓展式的开发促使苏州农业崛起,这与江东其他区域以恢复性开发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成明  张棉好  
古代农业职业教育在推动古代农业以及农业文明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自身丰富的发展历史。我国古代农业职业教育在经历了萌芽、孕育、鼎盛时期以及明清时期新的发展阶段后,形成了农业职业教育行为发生的强制性色彩凸显、教育内容的丰富实用以及教育方法的灵活多元等一系列特点,这也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发展以及农业知识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清末民初,中国农业正处于开始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发展的转折时期。甲午战争后,在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增加、外国资本和本国资本新式工业、以及铁路和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经济技术作物的种植迅速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同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现金收支在农户收支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同程度地加大。这表明,部分地区的农业正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速向近代商业性农业转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安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惠富平  
唐王朝针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恩威并重,采取设置羁縻府州、绥纳内徙民族、移民屯田、和籴、互市、监牧养马等一系列经营措施,保持边疆的稳定和安宁,协调民族关系,西北地区的农牧业开发更为广阔和深入,形成继汉代以来的又一次农牧业开发高潮。唐朝西北边疆经略与农牧业开发的经验教训值得今天借鉴和利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丽双  荣新江  
本文根据传世文献,特别是和田地区出土的于阗语和汉语文书,对唐代于阗农业生长和种植做一番整体考察。于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青麦( 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 、粟( Setaria italia) 、糜( Panicum miliaceum) ,其中小麦是于阗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主要的食用粮食; 青麦也是主要粮食,尤其是普通百姓的食物,同时还是马、牛等牲畜的饲料; 粟是于阗大量种植的作物; 糜虽也是于阗人的粮食之一,但比重似不如小麦、青麦和粟。这四种收成是于阗人纳税的主要来源。《梁书》和《隋书》都说于阗农作物中有稻,但目前所见出土文书中涉及稻米的很少。我们勾稽出 5 件提到稻米的汉文文书,基本都来自和田河西岸的麻札塔格遗址,说明这一带因为靠近和田河,曾种植水稻。于阗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桑、麻、棉。至少在 5—6 世纪,于阗已经有蚕桑生产,从《大唐西域记》和出土文书看,生产颇具规模。麻也在于阗普遍种植,成为主要交税物品。此外还种植油麻( 芝麻) 。棉又被称作白■ ( 緤) ,是于阗人的日常服装用料。总之,出土文书最真切地反映了唐朝于阗地区的农业种植情况,甚至可以看出一些物产的比重,以及于阗王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曹之  
唐代图书发行考略曹之本文拟就唐代文献所及,从书市、图书内容、书价、售书方式、书业中心等方面,谈谈唐代的图书发行工作。就内容而言,唐代书市各类图书应有尽有,经史子集,无不具备。陇西王李博又衣必罗绮,食必梁肉,朝夕弦歌,不学无术,高祖鄙之曰:“闻汝唯昵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建乐  孙德华  
唐代城市在中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新的事物不断涌现,呈现出后现代城市发展的某些特征。具体来说,唐代城市经济发展表现为开放式城市经济的发展、工商互动、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和城乡关系的变化四个方面。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阎守诚  
近十几年来 ,西方部分学者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史观 ,重新审视中国历史 ,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 1 70 0年至 1 82 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 2 3 1 %增长到 32 4 %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 2 3 3%增长到 2 6 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 1 80 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唐任伍  
论唐代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唐任伍按照现代经济学的界定,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者中又包含着一定的科学技术、信息等含量。因此,科学技术、信息含量也是生产力。而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又是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前提。因此,唐代思想家有关保护和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赞  
唐代的辽宁朝阳是营州督都府、平卢节度使治所所在地,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朝阳也是东北地区唯一发现唐墓的地区,出土有数量众多的铁制农具、粮食加工工具和陶制家畜,种类丰富,形象地反映唐代朝阳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技术先进、粮食产量较高及养殖业发达的事实。唐代朝阳农业对本地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金花  
唐代西州和沙州绿洲农业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修建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制定严格的灌溉用水制度,设立完善的水利管理机制。灌溉中既体现了《水部式》"依次取用"和"务使均普"的总原则,又保持地方用水的独特性,在灌溉中始终遵循"自下始"的原则。按照"以水定地""以地定役"的原则,建立灌溉设施日常维护机制。西州和沙州绿洲农业的灌溉受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更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灌溉管理中占主导地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福昌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 ,对唐代农村名称、类型、密度和规模进行研究。唐代村落主要以“村”、“店”、“庄”三字命名。根据其功能、地理位置、经济特征等不同的标准 ,唐代村落可分为多种类型。唐代两村之间的距离在 2 7公里左右或大于 2 7公里 ,村落的规模一般在三四十户人家以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双印  
本文以敦煌文献为依据,结合史书记载以及后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唐后期以及五代后梁、后唐时期襄州经济发展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襄州经济发展得益于其政治稳定、大运河淤塞、交通便捷以及唐后期人口迁移对襄州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日根  
以宋为转枢,中央对社会基层的控制由直接转向间接,“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成为国家基本的经济政策,贫富分化的缺口从此大开。有识见的封建士大夫力图效法先秦,积极寻求对社会基层实行有效控制的方略。有的并见诸于行。如韩贽“推所得禄购买田赡族党,赖以活者殆百数”,“向子諲,相家子,能修饬自见于时,友爱兄弟,置义庄赡宗族贫者”,“汪大猷,好周施,叙宗族外族为《兴仁录》,率乡人为义庄二十余亩以为倡,众皆欣劝”,铅山刘辉“哀族人之不能为生者,买田数百亩以养之,四方之人从辉学者甚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