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76)
- 2023(8307)
- 2022(6944)
- 2021(6190)
- 2020(4887)
- 2019(11277)
- 2018(10944)
- 2017(20621)
- 2016(10654)
- 2015(11952)
- 2014(11844)
- 2013(11957)
- 2012(11567)
- 2011(10821)
- 2010(10948)
- 2009(10277)
- 2008(9385)
- 2007(8583)
- 2006(8079)
- 2005(7063)
- 学科
- 济(71406)
- 经济(71354)
- 农(29063)
- 业(25321)
- 管理(22533)
- 地方(21422)
- 农业(19909)
- 方法(19045)
- 数学(17251)
- 数学方法(17160)
- 中国(15512)
- 业经(15053)
- 贸(13676)
- 贸易(13672)
- 易(13285)
- 企(12752)
- 企业(12752)
- 地方经济(12731)
- 学(11526)
- 出(11251)
- 发(9764)
- 财(9737)
- 制(9605)
- 环境(8300)
- 融(8170)
- 金融(8167)
- 经济学(8023)
- 农业经济(8011)
- 出口(7969)
- 出口贸易(7969)
- 机构
- 学院(160060)
- 大学(158469)
- 济(79439)
- 经济(77971)
- 研究(58683)
- 管理(56957)
- 理学(48423)
- 理学院(47826)
- 管理学(47157)
- 管理学院(46846)
- 中国(44809)
- 财(32870)
- 京(32447)
- 科学(32042)
- 农(29411)
- 所(28239)
- 中心(27199)
- 经济学(26627)
- 财经(25835)
- 研究所(25332)
- 江(25051)
- 经济学院(23783)
- 经(23280)
- 范(22549)
- 师范(22421)
- 业大(22110)
- 农业(21366)
- 院(20357)
- 北京(20128)
- 州(19604)
- 基金
- 项目(102546)
- 科学(81014)
- 研究(79565)
- 基金(74588)
- 家(63111)
- 国家(62477)
- 社会(54608)
- 科学基金(53550)
- 社会科(51498)
- 社会科学(51488)
- 省(40188)
- 基金项目(39461)
- 教育(34107)
- 编号(32248)
- 划(32197)
- 自然(29970)
- 资助(29215)
- 自然科(29192)
- 自然科学(29187)
- 自然科学基金(28636)
- 成果(26446)
- 发(24975)
- 国家社会(23436)
- 部(22811)
- 重点(22446)
- 课题(22084)
- 发展(21198)
- 展(20912)
- 创(20498)
- 人文(20218)
共检索到256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谷更有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中,有不少反映唐代乡村社会状况的资料。本文依据目前已刊布的敦煌文献和吐鲁番出土的户籍、契约文书和书信,特别关注了均田制下村民社会的经济状况、村民生活中的经济活动和村民社会构成的贫富分化,以期通过援引文书中记载的人及其日常经济活动,更加直接地反映长时段内唐代村民经济身份变迁的事实和过程。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唐代 村民 经济身份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际平
吐鲁番出土唐代经济文书札记杨际平一、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所见之开元中括户吐鲁番阿斯塔那509号唐墓出土的西州都督府勘给过所案卷①有一段内容与开元中括户有关;(前略)101蒋化明年廿六102化明辩:被迥先是何州县人?得共郭林驱驴?仰答。但化明103先...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贞
"三贾均市"是唐代政府评估市场物价、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准则,它源于汉代每月对市场货物定期评估的"月平"制度。具体说来,唐代市司每旬要定期对市场上的商品进行评估,并按照质量好坏定为上、中、下三种价格。在此基础上,市司制定市估文簿,并报送州郡仓曹及尚书户部备案,作为官方平赃定罪、官民之间和市与和籴交易以及赋税折纳的依据。这种每隔十天的物价评估,不仅在两宋社会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运用,而且在明清的物价评定与奏报中也能看到些许类似的痕迹。
关键词:
唐代 三贾均市 市估案 大谷文书 中估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际平
本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数万件文书。其中有确切纪年者,最早的为西凉建初十二年(416),最晚的是宋咸平五年(1002)。这批文书绝大部分为写经,但也有一部分官私文书。大体与此同时,吐鲁番地区也出土了一些文书,其中有纪年者,最早的是西晋元康六年(296),最晚的是元至元十七年(1280)。由于历史原因,这批文书大都流落国外,但有显微胶卷、版图、录文可资利用。1959年至1975年,我国考古队曾在吐鲁番地区进行十多次考古发掘,共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金花
唐代西州和沙州绿洲农业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修建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制定严格的灌溉用水制度,设立完善的水利管理机制。灌溉中既体现了《水部式》"依次取用"和"务使均普"的总原则,又保持地方用水的独特性,在灌溉中始终遵循"自下始"的原则。按照"以水定地""以地定役"的原则,建立灌溉设施日常维护机制。西州和沙州绿洲农业的灌溉受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制约,更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灌溉管理中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
唐代 绿洲农业 灌溉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何志文
地方财政支出是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财政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出土古藏文支出帐的分析,吐蕃统治时期地方财政支出存在两种管理规制与三层管理体系;吐蕃王室对佛教的重视,一方面保证了地方寺庙开支,另一方面强化了对地方寺庙财产的控制。地方财政支出侧重地方行政、军费、宗教费用三项。对比汉、藏文书发现,吐蕃统治时期地方的财政支出核算周期与会计方式与陷蕃前存在较强的连续性,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处于会计发展的过渡时期。
关键词:
吐蕃 地方财政支出 管理 核算 结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魏明孔
文章以敦煌文书为主,并征引其他历史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吐蕃时期的畜牧业和农业经济,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文章认为,吐蕃时期不仅畜牧业经济比较发达,就是农业经济也达到相当的水平。那种认为吐蕃时期畜牧业经济尤其农业经济落后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
敦煌文书 吐蕃时期 畜牧业 农业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金花
本文利用出土文献,结合正史、地方志、农书等传世典籍,对■的字体、名称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是北方以及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地域、习俗、时代差异,名称、写法各有不同。■别名穄。所谓关西谓之■,冀州谓之穄。唐宋时期■的名称出现以稷冒穄的现象,明清以后虽逐渐得以厘清,但稷穄分歧产生的影响遗留至今。明清至民国以后,■的名称又出现黍、■、穄合称为黍或■或黄米的现象。这些称法在各地方约定俗成,不言自明。不同区域名称相同,所指却不同。
关键词:
■ 穄 敦煌吐鲁番文书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尹克欢 余辉 栗会明
敦煌文书含有丰富的信息,其史料价值日益发掘,为内部控制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文章以内部控制中的控制环境这一要素为主线,以敦煌文书为史料依据,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寺院组织机构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控制;职工素质控制等,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统一,以期对我国现代内部控制有所启示。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环境要素 敦煌文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乜小红 丁君涛
吐鲁番出土文献中,涉及蚕桑、丝织及绢帛的文献不少。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整合性研究,揭示出高昌郡及高昌王国前期是蚕桑丝织业的繁荣兴旺期,西方对绢帛的需求与晋末中原绢帛供给的中断,带给高昌发展蚕桑丝织业的机遇。高昌郡府鼓励植桑养蚕,管控大部分蚕桑户、织造户的生产,致力于丝绢的聚集和外销。麹氏高昌建国后,臣属于北魏,丝绸之路重开,中原丝织物的大量西输冲击了高昌丝绸绢帛市场,银币替代锦绢成为流通手段,使得高昌丝织业由盛转衰。唐灭高昌后的西州时期,中原先进技术生产出的丝织品源源西来,导致高昌蚕桑丝织业趋于萎缩,被緤布的生产所取代。历史背景的变迁,决定了高昌地区丝织业的兴衰。
关键词:
吐鲁番文献 蚕桑丝织业 织造户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董大学
敦煌写本BD0826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是抄写者在原《金刚经》经卷行间增抄注解内容二次加工而成。抄写者只是撷取《金刚经》经文中的部分语句或词语进行注释,释义简洁明了,颇具禅风,并非对《金刚经》全文进行注解,其目的应该不是作讲经之用,更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其个人阅读《金刚经》时所留下的学习笔记。与敦煌文献中僧人诵经、试经等相对制度化资料相比,此件经注属于一件个性化比较强的文献,对研究唐代佛典的阅读史具有独特价值。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丽双 荣新江
本文根据传世文献,特别是和田地区出土的于阗语和汉语文书,对唐代于阗农业生长和种植做一番整体考察。于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青麦( 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 、粟( Setaria italia) 、糜( Panicum miliaceum) ,其中小麦是于阗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主要的食用粮食; 青麦也是主要粮食,尤其是普通百姓的食物,同时还是马、牛等牲畜的饲料; 粟是于阗大量种植的作物; 糜虽也是于阗人的粮食之一,但比重似不如小麦、青麦和粟。这四种收成是于阗人纳税的主要来源。《梁书》和《隋书》都说于阗农作物中有稻,但目前所见出土文书中涉及稻米的很少。我们勾稽出 5 件提到稻米的汉文文书,基本都来自和田河西岸的麻札塔格遗址,说明这一带因为靠近和田河,曾种植水稻。于阗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桑、麻、棉。至少在 5—6 世纪,于阗已经有蚕桑生产,从《大唐西域记》和出土文书看,生产颇具规模。麻也在于阗普遍种植,成为主要交税物品。此外还种植油麻( 芝麻) 。棉又被称作白■ ( 緤) ,是于阗人的日常服装用料。总之,出土文书最真切地反映了唐朝于阗地区的农业种植情况,甚至可以看出一些物产的比重,以及于阗王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
关键词:
唐代 于阗 绿洲农业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牛红广
唐代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唐人、唐代社会和唐代文化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随着唐代墓志的大量出土,其在文献辑佚、校勘、考订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且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本文以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二十一世纪新出土唐代墓志为基础,新补唐人著述三十八种,并稍作考辨,以有助于了解唐人著述之风貌。
关键词:
墓志 唐人著述 辑考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绍卫
敦煌僧众"居家过活"被视为敦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表现,关于为何会出现如此现象,李正宇等先生认为源于吐蕃佛教等原因,但这实际上是过于突出敦煌的独特性了。当将整个唐帝国后期的佛教发展纳入考虑范围,便会发现居家并非敦煌一地独有的现象,诸如山东等地亦是如此。多地出现僧人居家现象,实际上是僧团严重膨胀、寺院经济衰退,以及地方僧众与世俗家庭关系不曾分割等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赞
唐代的辽宁朝阳是营州督都府、平卢节度使治所所在地,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朝阳也是东北地区唯一发现唐墓的地区,出土有数量众多的铁制农具、粮食加工工具和陶制家畜,种类丰富,形象地反映唐代朝阳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技术先进、粮食产量较高及养殖业发达的事实。唐代朝阳农业对本地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