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26)
2023(2969)
2022(2424)
2021(2314)
2020(1833)
2019(3865)
2018(3500)
2017(6519)
2016(3623)
2015(4035)
2014(4096)
2013(3989)
2012(3798)
2011(3530)
2010(3427)
2009(3185)
2008(2920)
2007(2483)
2006(2221)
2005(2005)
作者
(10524)
(8989)
(8956)
(8287)
(5582)
(4614)
(4009)
(3457)
(3431)
(3091)
(3090)
(3075)
(2935)
(2823)
(2769)
(2713)
(2689)
(2612)
(2474)
(2455)
(2274)
(2169)
(2142)
(2092)
(1977)
(1969)
(1920)
(1887)
(1877)
(1827)
学科
(19670)
经济(19652)
地方(10331)
管理(7212)
地方经济(6801)
(5955)
(5759)
中国(5352)
方法(5316)
数学(4800)
数学方法(4748)
农业(4373)
(4070)
业经(3476)
环境(3292)
(3139)
企业(3139)
(2514)
(2449)
金融(2445)
(2421)
区域(2416)
(2397)
教育(2115)
资源(2109)
(2048)
(2009)
(1969)
产业(1855)
农业经济(1849)
机构
学院(52405)
大学(51977)
研究(20556)
(20262)
经济(19786)
管理(17390)
理学(15027)
理学院(14707)
管理学(14381)
管理学院(14271)
中国(13875)
科学(13673)
(10732)
(10407)
研究所(9938)
(9751)
师范(9686)
中心(9085)
(8774)
(8711)
(8349)
师范大学(7792)
业大(7365)
(7360)
(7323)
农业(6966)
(6938)
(6923)
财经(6609)
科学院(6566)
基金
项目(38729)
科学(30861)
研究(28856)
基金(27549)
(24405)
国家(24197)
科学基金(20193)
社会(19100)
社会科(18035)
社会科学(18029)
(16198)
基金项目(14784)
(13107)
教育(13015)
编号(12009)
自然(11975)
自然科(11641)
自然科学(11638)
自然科学基金(11380)
成果(10115)
资助(10050)
(9845)
重点(9300)
课题(8602)
国家社会(8153)
(8098)
发展(8073)
(7957)
(7562)
(7286)
期刊
(24497)
经济(24497)
研究(16573)
中国(10840)
学报(9543)
科学(8800)
(8401)
教育(7621)
大学(6982)
学学(6520)
农业(6033)
(5461)
管理(5378)
资源(4223)
技术(3933)
业经(3914)
(3536)
金融(3536)
(3391)
经济研究(3390)
问题(3369)
财经(3282)
(3099)
图书(3094)
(3056)
地理(2864)
科技(2861)
(2843)
社会(2801)
(2374)
共检索到78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儒  
因唐代史籍对粤西蛮夷族群粗略化的书写记录,粤西诸蛮与唐代朝廷的复杂民族关系被简单描述成为朝贡、叛逆、征伐和奇风异俗的历史图景,遮蔽了南迁士人对粤西少数民族部落的真实认知和态度。迁入唐代岭南的北方士人墓志文献及传世诗文材料,是考探蕴含粤西节气物候、风俗民情及地域文化所独特价值的一个视角,同时也能剖析唐代朝廷重用文官武职类型的南迁士人的政治现象。从粤西边吏选官制度深入挖掘岭南羁縻政策刚柔失衡的原因,透过墓主私人记忆重新审视南迁士人边疆治理行为及民族态度,揭示唐朝廷对粤西少数民族羁縻政策变化轨迹。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牛红广  
唐代墓志作为一种出土文献,提供了大量唐人、唐代社会和唐代文化等方面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随着唐代墓志的大量出土,其在文献辑佚、校勘、考订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且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本文以洛阳及其周边地区二十一世纪新出土唐代墓志为基础,新补唐人著述三十八种,并稍作考辨,以有助于了解唐人著述之风貌。
[期刊] 图书与情报  [作者] 吴炯炯  
新世纪以来新出土的唐代墓志数量巨大,已经成为唐史研究中重要的新资料,也是当今唐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资料。作为一类出土文物,许多大型的公私图书馆和博物馆都将墓志作为一类重要藏品。当今刊布唐代墓志的方式主要有:释文类、图版类、图文对照类、研究考释类、目录索引类等等。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青枝  
出土墓志对文史研究的作用引起学者的诸多关注,并有大量成果问世。文章以释例形式探讨了唐代墓志对唐代诗人、诗歌研究的重要文献价值,并对未经考证之相关墓志资料加以考订。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赵元元  
唐代墓志是以独特方式记载墓主生平的文字材料,其中包含有丰富的数据信息,对唐代人物、地理、史实等多方面研究都有重要价值。但目前唐代墓志的文献价值并未在唐史研究中得到充分挖掘,墓志资料的数据化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以唐代墓志为中心,探讨墓志数据化的原则和意义,揭示墓志数据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可行性,期以最大限度实现墓志史料的价值增益,促进研究思路和视野的转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葛继勇  
20 0 4年 ,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的墓志惊现于古都西安 ,引起了中日专家学者的深切关注。由于墓志的记载极为简单 ,且日本文献中未有相关记载 ,目前对墓主井真成的身世及留学的生涯的论争非常激烈 ,成为 2 0 0 4年日本唐代史研究会的主要议题之一。目前 ,对最基本的墓志铭的释读存在很大争议。一些媒体报道少录了“志文”两字 ,并把楷体的志盖铭文释为篆体。关于墓志石的大小、汉字的判读也不一致。此外 ,就墓志铭所缺处的候补文字 ,虽有各种意见 ,但“衔”、“立”、“壑”、“哀”、“给”等的可能性较大。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高慎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出墓志大量涌现,其中有大量墓志记载了唐人的著述情况,这些记述或为传世文献所不载,能起到辑佚作用;或可纠正传世文献的讹误,与传世文献相补充。本文利用新出墓志拓本新辑唐人著述28种,并加以考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名松  董竞  张鑫  
苗族农民拥有独特的民俗思想和动人的民族风情,但苗族农民最早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艺术、生产技艺等大都以口传、身教等方式传承于后世,因此,苗族民俗文化亟待研究和保护。基于此,要对苗族农民的民俗民风进行研究,必须深入苗族村寨对苗族农民展开访谈调查,然后梳理和分析,才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探析背后蕴含的苗族民俗文化内涵、农民民俗思想及风情特征。《苗族民俗风情》一书作者过竹,他曾深入广西“十万大山”采风获得资料,对苗族的风土民俗、文化风情等展开深度调查、分析研究基础上认真梳理编撰而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洪  黄静  
隆回县花瑶文化神秘、服饰色彩艳丽、民俗风情浓郁、自然山水秀美,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基础。文章简要分析了花瑶民俗风情的基本特质和形成的地缘文化背景,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花瑶村落、民俗风情、挑花、特产等花瑶民俗风情的主要外显,并指出省域内同类民俗风情旅游产品较多,竞争形势较为严峻。在此基础上,从花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项目设计、资源整合、节会打造、管理机制、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隆回县花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战略架构。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本才  
墓志文献在传世文献的辑佚、校勘和考订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利用几种大型墓志拓本汇编,在其他学者集录的基础上,新补隋唐经籍二十四种,并稍加考辨,以期对了解隋唐人之著述情况有所补益。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文阳  
唐代岭南政区数量变动与当地蛮族关系密切。唐代岭南政区数量剧增,是隋末的三倍还多。这种变动从政区沿革来看,在于梁代设置、隋代撤废的政区有许多被唐代继承。从政区增置的主要原因来看,在于当地蛮族势力的坐大和一批蛮族豪酋的崛起,他们被国家以创置政区的方式纳入统治范围。蛮族的崛起及国家在岭南增置政区始于梁代,唐廷继续按照"职因地奖"的原则对蛮族豪酋授官。这就是唐代岭南政区剧增与蛮族的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朱丽双  荣新江  
本文根据传世文献,特别是和田地区出土的于阗语和汉语文书,对唐代于阗农业生长和种植做一番整体考察。于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青麦( Hordeum vulgare var. nudum) 、粟( Setaria italia) 、糜( Panicum miliaceum) ,其中小麦是于阗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主要的食用粮食; 青麦也是主要粮食,尤其是普通百姓的食物,同时还是马、牛等牲畜的饲料; 粟是于阗大量种植的作物; 糜虽也是于阗人的粮食之一,但比重似不如小麦、青麦和粟。这四种收成是于阗人纳税的主要来源。《梁书》和《隋书》都说于阗农作物中有稻,但目前所见出土文书中涉及稻米的很少。我们勾稽出 5 件提到稻米的汉文文书,基本都来自和田河西岸的麻札塔格遗址,说明这一带因为靠近和田河,曾种植水稻。于阗的主要经济作物有桑、麻、棉。至少在 5—6 世纪,于阗已经有蚕桑生产,从《大唐西域记》和出土文书看,生产颇具规模。麻也在于阗普遍种植,成为主要交税物品。此外还种植油麻( 芝麻) 。棉又被称作白■ ( 緤) ,是于阗人的日常服装用料。总之,出土文书最真切地反映了唐朝于阗地区的农业种植情况,甚至可以看出一些物产的比重,以及于阗王国范围内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安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