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80)
2023(13744)
2022(12041)
2021(11419)
2020(9614)
2019(21882)
2018(21809)
2017(41390)
2016(22666)
2015(25552)
2014(24946)
2013(24479)
2012(22530)
2011(20464)
2010(20582)
2009(18824)
2008(18395)
2007(16199)
2006(14344)
2005(12361)
作者
(64516)
(53504)
(53246)
(50598)
(34241)
(25801)
(24133)
(21028)
(20502)
(19177)
(18480)
(18141)
(17023)
(16908)
(16446)
(16291)
(15938)
(15790)
(15369)
(15282)
(13332)
(13300)
(12820)
(12420)
(11991)
(11991)
(11967)
(11774)
(10779)
(10674)
学科
(86081)
经济(85899)
管理(68039)
(65116)
(57230)
企业(57230)
方法(40294)
数学(32777)
数学方法(32295)
中国(24077)
(22840)
业经(21526)
(21506)
(21429)
技术(19949)
理论(18777)
地方(17731)
(16760)
农业(15226)
(15166)
(13676)
贸易(13666)
环境(13660)
教育(13611)
(13596)
财务(13522)
财务管理(13497)
技术管理(13274)
(13185)
(13086)
机构
大学(320213)
学院(316244)
管理(128335)
(119488)
经济(116759)
理学(111557)
理学院(110253)
管理学(108251)
管理学院(107683)
研究(105722)
中国(76268)
(68851)
科学(68172)
(54672)
(53065)
(49202)
研究所(48662)
业大(47372)
中心(46917)
(46202)
(44964)
师范(44586)
财经(43953)
北京(43592)
(39881)
(38377)
农业(38286)
(37512)
师范大学(36224)
经济学(34389)
基金
项目(219562)
科学(173324)
研究(161820)
基金(157889)
(137342)
国家(136135)
科学基金(117234)
社会(101540)
社会科(95339)
社会科学(95310)
(87066)
基金项目(84503)
自然(76428)
教育(74938)
自然科(74680)
自然科学(74660)
(73337)
自然科学基金(73308)
编号(66303)
资助(63834)
成果(54547)
(49095)
重点(49078)
(48018)
(46188)
课题(46113)
创新(45101)
科研(41571)
项目编号(41183)
教育部(41094)
期刊
(131282)
经济(131282)
研究(93856)
中国(63113)
学报(51042)
科学(48221)
管理(47878)
(44190)
教育(43524)
(40680)
大学(38626)
学学(35743)
农业(31084)
技术(28375)
(23038)
金融(23038)
业经(21309)
财经(20755)
经济研究(20067)
图书(19357)
科技(18485)
(17682)
(16554)
问题(16226)
技术经济(16127)
理论(15412)
(15139)
现代(14141)
资源(14131)
实践(14093)
共检索到460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沈壮海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发布以来,国内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评价等问题的研讨日趋热烈和深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内涵、特征、形态、规律、环境、举措,以及哲学社会科学评价的本质、原则、实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云香  
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其创新主要体现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上的飞跃,那么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传承文明和创新理论上。近几年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庐岩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深刻地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境界和文明素质。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力量。当前,伴随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已迈入了立足创新,提升质量,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从重数量增长向重质量提升转变,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新阶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贾劝宝  张松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研究领域、广度、深度、方法、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明显存在与学科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很适应的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方法弊端较大,制约因素较多。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钟君  
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遵循。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最鲜活、最科学、最有效的中国理论。在深刻变革的时代,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瑞平  陈殿林  
环境动力、主体动力和制度动力推动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环境动力包括政治环境动力、经济环境动力和文化环境动力。主体动力通过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来实现。在制度动力方面,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环节中进一步确立优先权制度给创新以最初的制度动力,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创新以制度的支撑、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监督制度给创新制度以恒久的动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文显  
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既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倡导理论创新,也需要加强学术规范建设。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多次开展学术规范化大讨论,不断呼唤学术规范化建设。中国学术界开展一场以“中国学术规范化”为名的运动,引起了广大学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苏金燕  
[目的/意义]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建设、期刊评价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待加强、待改进甚至待纠正的问题。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期刊发展与学术繁荣。[方法/过程]在分析我国四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向,最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评价体系为例,分析期刊评价的实践创新情况。[结果/结论]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在三个方面还有待加强,在构建该评价体系时要坚持两个原则、五个方向,我国期刊评价实践工作在指标体系、分类机制、同行评议专家团队构建、同行评议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评价监督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教育部日前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反对各种简单化的科研排名,维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严肃性。《意见》指出,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中,注重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价值的质量评价导向有待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东刚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也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迫切需要。高校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当前,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略)二、基本规范(略)三、学术引文规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6月22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一、总则(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苏忱  
●要加强营造健康向上、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环境,包括提供良好的学术的自由空间,研究的工作环境,学者的生活环境等。●要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身规律,促进学科的发展、特别要根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类别,以及各学科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加以推进。●要找准位置,正确定位,总体规划,重点突破,精心培植,形成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学术高地、研究强项、精品力作。●要更加重视人的作用,注重培植“名流”“、大家”,加强学术队伍建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一、总 则 (一)为规范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特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二)本规范由广大专家学者广泛讨论、共同参与制订,是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在学术活动中自律的准则。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韩震  
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日臻活跃和繁荣。但是,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相比,人们总觉得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怎么明显。这不仅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范式产生疑问,而且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当然,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分析地看,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既要承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也要正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地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