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43)
2023(9991)
2022(8236)
2021(7980)
2020(6387)
2019(14426)
2018(14495)
2017(25586)
2016(14804)
2015(16374)
2014(16458)
2013(14894)
2012(13435)
2011(12443)
2010(12715)
2009(11714)
2008(11107)
2007(9889)
2006(8725)
2005(7761)
作者
(38509)
(32120)
(31914)
(30500)
(20238)
(15387)
(14653)
(12551)
(12475)
(11476)
(10723)
(10710)
(10147)
(10121)
(10009)
(9785)
(9699)
(9546)
(9476)
(9054)
(8367)
(7996)
(7772)
(7564)
(7232)
(7182)
(7119)
(6967)
(6607)
(6461)
学科
(46676)
经济(46608)
管理(36586)
(31288)
(27283)
企业(27283)
教育(21312)
中国(19351)
方法(18106)
(17692)
理论(15671)
数学(13942)
数学方法(13713)
(13132)
(12900)
业经(11319)
(10739)
教学(9494)
(8860)
(8439)
银行(8408)
地方(8359)
(8283)
(8249)
贸易(8246)
(8218)
金融(8210)
农业(8167)
(8107)
技术(7982)
机构
大学(197630)
学院(193900)
研究(69004)
(67622)
经济(65866)
管理(65523)
理学(56291)
理学院(55531)
管理学(54272)
管理学院(53897)
中国(45411)
(42758)
科学(41852)
(36303)
师范(36007)
(34295)
(33721)
教育(33659)
研究所(31311)
(30388)
中心(29615)
(29301)
师范大学(29250)
北京(27324)
财经(26637)
业大(26472)
技术(25813)
(25276)
(24215)
(24163)
基金
项目(126369)
研究(100367)
科学(100268)
基金(87113)
(75478)
国家(74668)
科学基金(62920)
社会(60751)
社会科(57021)
社会科学(57013)
教育(54191)
(51399)
(44986)
基金项目(44562)
编号(43919)
成果(38993)
自然(38399)
自然科(37522)
自然科学(37507)
自然科学基金(36819)
资助(34594)
课题(33878)
重点(30151)
(28923)
(28899)
(28099)
项目编号(27001)
(26947)
(26222)
规划(26023)
期刊
(78123)
经济(78123)
研究(66114)
教育(57581)
中国(47363)
学报(31277)
科学(27154)
(26958)
(26723)
大学(24267)
管理(24189)
学学(21197)
技术(19386)
农业(18346)
职业(15081)
业经(13809)
财经(13485)
(13483)
金融(13483)
经济研究(12973)
(11825)
图书(10469)
(10163)
论坛(10163)
技术教育(9571)
职业技术(9571)
职业技术教育(9571)
(9480)
问题(9269)
(9166)
共检索到2974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哲学"与"教育学"构成赫尔巴特一生思想发展的两条核心主线,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即以儿童的"道德性格形成"为中介的"实践哲学"与"德育理论"的互动,以儿童的"经验统觉"为中介的"知识哲学"与"智育理论"的互动,以及以儿童的"多方面兴趣"为中介的"审美哲学"与"美育理论"的互动。基于这三重互动关系,赫尔巴特构建起他的"反先验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和的结果却是康德知识哲学整体仍偏向了"先验论",而赫尔巴特在延续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对"经验论"的关注。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为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讨论。"审美理性"是康德整个"反思性判断力"的核心,康德借此实现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赫尔巴特试图在他的教育学中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林凌  彭韬  
《论作为教育主要任务的对世界的审美展示》和《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早期的两部作品。在前者中,赫尔巴特完成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进而提示了他对实践哲学和普通教育学的系统设计;而后者,他将其完整地命名为"由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进一步对现代教育的三种作用方式和具体措施做出了规定。通过这两部作品,赫尔巴特确立起了教育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彰显出了普通教育学的自身逻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1901-1904年,为赫尔巴特教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其间,中国学界对它的引入,至少有两个不同路径学术著作的翻译和留日速成师范生的听课笔记。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学文本学术著作与讲义纂集。后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如湖北和直隶对波多野贞之助讲授内容的不同取舍。这种特殊的历史际遇,成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学在产生之初的特殊学科形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坤庆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来到中国的。清末民初,"赫尔巴特"有相对统一的译名后,国人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有了学术派别的认识。国人认识赫尔巴特主要不是经由《教育世界》及教育世界社的引介,而是通过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学侧重强调赫尔巴特的地位,对其观点则褒贬不一;教育史的介绍相对系统,大都按照"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教育目的(五道念)——教育方法(管理、训育、教授)"的结构描摹赫尔巴特的学说。经历学习和积累后,国人逐渐接受并开始研究赫尔巴特的学说,但总体不脱教育史教科书的范围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采  
赫尔巴特主张以伦理学来说明其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文集》为依据,试图进一步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思想,包括其研究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以及教育性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的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赫尔巴特教育学尽管具有理性主义和形式化的倾向,但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思考。他强调以教育机敏为中介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无尽辩证,强调教和学的过程中的专心与审思的互动。从赫尔巴特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思考与杜威的实验主义的辩证思考的比较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以培养自由人为目的的现代教育学的使命和宿命:辩证思考与形式思考的永恒互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谷平  叶志坚  
20世纪初,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教育学导入中国。特定的导入动机、导入路径和导入时机,使得我们在学习赫尔巴特教育学方面埋下了诸多的“先天不足”。1919年以后,中国学习别国教育学的主潮几经更迭,先是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后是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由于缺乏对后二次学习与先前一次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发现,学习杜威、学习凯洛夫成了变相批判赫尔巴特的过程,遂又导致对赫尔巴特甚至对整个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都流于表层而无法深入。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贺国庆  刘向荣  
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在构建教育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以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把心理学的运用贯穿在整个教育学体系即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的论述中,其教育心理学化努力对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探寻心理学化的条件入手,理性地分析了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对正确理解赫尔巴特及教育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凯  
长期以来,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概念被误读。常见的观点不是来自赫尔巴特,而是出自凯洛夫。这种误读不但窄化"教育性教学"概念,而且还遮蔽了赫尔巴特的教学伦理思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本纳  
文章论述了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现代特性,即,其目的是培养启蒙哲学所主张的在"独立使用自己理性"的个体,就其手段而言,管理是为了自由、教育性教学是为了促进自我思考、训育是为了促进自我行动,文章最后指出了这种教育学思想对于正在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教育学的意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小丽  荀渊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教育不仅关注人的道德问题,而且始终关注通过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康德与赫尔巴特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哲学以及实践性教育。实践哲学的不同理念决定了实践性教育的不同类型。康德为实践性教育制定的“理想方案”与赫尔巴特对教育进行的“科学设计”被认为是相互背离的两条逻辑,产生了“理想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的对立。如果对康德与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与实践性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会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方案只是形式上的对立,其实在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的路径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二人教育思想中对自由、个性的关注对当下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桂华  陆汉栋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总体情况进行了部署,形成了完善的教育哲学思想逻辑体系,必将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逻辑体系就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新时代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与理论体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润洲  
教育理论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知识体系,有其"能"与"不能"。其"能"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需要实践者这个必要的中介,且其"能"的运作有其内在机制。明于此,对于教育理论,既不能拔高它,也不能贬低它,而是要正确地认识、评价与体察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