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
- 2023(915)
- 2022(822)
- 2021(785)
- 2020(738)
- 2019(1421)
- 2018(1386)
- 2017(2568)
- 2016(1546)
- 2015(1793)
- 2014(1883)
- 2013(1879)
- 2012(1876)
- 2011(1841)
- 2010(2017)
- 2009(1686)
- 2008(1478)
- 2007(1218)
- 2006(1109)
- 2005(994)
- 学科
- 济(4779)
- 经济(4775)
- 管理(3312)
- 业(3186)
- 学(2400)
- 企(2338)
- 企业(2338)
- 方法(1687)
- 农(1583)
- 中国(1523)
- 数学(1464)
- 贸(1464)
- 贸易(1464)
- 财(1455)
- 数学方法(1447)
- 易(1419)
- 制(1322)
- 银(1238)
- 银行(1223)
- 融(1163)
- 行(1163)
- 金融(1163)
- 农业(1066)
- 环境(1064)
- 气候(934)
- 务(926)
- 财务(917)
- 财务管理(916)
- 地方(913)
- 业经(873)
- 机构
- 大学(22495)
- 学院(22440)
- 研究(11185)
- 中国(8755)
- 科学(8157)
- 济(7762)
- 经济(7570)
- 所(6933)
- 研究所(6414)
- 管理(6252)
- 农(5862)
- 京(5861)
- 理学(5243)
- 理学院(5062)
- 管理学(4909)
- 管理学院(4850)
- 农业(4732)
- 中心(4537)
- 业大(4282)
- 院(4237)
- 科学院(4132)
- 北京(3839)
- 室(3710)
- 江(3653)
- 省(3624)
- 财(3599)
- 范(3557)
- 师范(3517)
- 实验(3340)
- 实验室(3258)
共检索到362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陈立宏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经过激烈博弈与反复磋商,最终采取附加各国立场而非表决通过的方式,公布了由中国、美国、印度、巴西及南非提交的《哥本哈根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文本。《协议》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仅作为新一轮气候变化国际磋商的平台和起点,表明各国仍愿在气候变化领域继续推进全球合作进程。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海滨
由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墨西哥气候变化大会的前景堪忧。各国在墨西哥会议上将吸取哥本哈根会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教训,谈判态度将更趋务实,谈判目标将更趋现实,谈判级别将从峰会回归部长级。全球气候治理结构需要改革,但联合国的主渠道作用不应改变,G20无法代替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中国在国际谈判领域面临六大挑战,需要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最重要的是,当前中国不应强出头,充当国际气候合作的领导角色,而应坚持不懈地做好积极的、建设性的参与者这一角色。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卫平 宋晓恒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导致海平面在20世纪末加速上升。科学家提出证明,来自交通、工业和农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温室气体在大气中会阻碍热量释放,使全球温度上升,造成气候变化,带来干旱、洪水、海平面上升等潜在破坏。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全球合作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而且迫切。合作框架的设计不仅要尽量做到公平和公正,而且要考虑合作框架的便利性,降低实施的难度,力争做到可持续、可发展。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碳排放 低碳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杞人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气候大会。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在经过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后,就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取得有限共识,于12月19日达成一项不具法律约束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小钢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中最大的立场之争可能是关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政治辩论。"给不平等者以不平等"和"给平等者以平等"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哲学基础。历史责任、矫正正义和"与能力有关的责任"体现了"给不平等者以不平等"的理念。人均排放权和平等参与权则体现了"给平等者以平等"的理念。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视域中,不是中国,而是丹麦和美国劫持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从中国的立场看,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后理应在"给不平等者以不平等"和"给平等者以平等"理念基础上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首先,国际社会应将历史累积排放量和人均GDP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参考标准。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马欣 李继峰 张亚雄
欧盟在其哥本哈根谈判立场文件中提出"发展中国家需要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适当行动到2020年比其BAU情景减排15%~30%"。它反映了两点主要信息:一是理解中国未来工业化时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会继续上升;二是认可中国比照"原"工业化路径(即BAU情景)进行相对减排的努力。然而,在与欧盟委员会相关官员和专家的交流讨论以及自己的研究当中,作者感到以下的问题不可忽视:一是欧盟这一关于BAU情景的立场,并未引起中国足够重视;二是欧盟提出的BAU情景和相对减排的目标值并不严谨。欧盟承认并愿意就此与中国进行深入讨论和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就BAU情景和相对减排的概念与思路开展深入分析,既有利于中国与欧盟和国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金名
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并未达成节能减排约束性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政府放松了节能减排工作,核电建设再提速就是最好的证明——预计全球至2050年还将再建1000个核反应堆。截至2009年年底,全球现投入运营的核电站超过430个,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耀宗 张勃 刘艳艳 张多勇 王东
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国际社会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共同发展问题已经开展了积极的磋商与合作,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偏差和国家利益的博弈,目前气候谈判还没有达成各方满意一致的协议,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困难做了分析,对未来中国气候外交坚持的原则、任务、策略做了进一步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 适应对策 气候外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红霞 从荣刚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最终达成了无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承诺显示出其各自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减排承诺显示出了极大的诚意,但是这也给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相比较碳减排承诺而言,中国更应积极参与到国际碳减排机制设计中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白鸽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人口方案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气候变化不是简单的环境或技术问题,而是重要的发展问题,应该将人口、健康等重要因素纳入框架,以综合的手段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并将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最高目标。文章提出了借鉴中国人口方案的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统筹解决气候问题的框架。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口方案 计划生育 综合治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高鼎新 郑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并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包括极端天气增多、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此,有必要加速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在减排方面,欧盟一直走在全球前列。欧盟最先引入碳交易机制和提出减排目标。欧盟委员会今年3月还公布了《欧盟气候法》并获欧洲议会通过,将实现减排目标纳入法律范畴。但随着气候变化现象频繁发生和欧盟减排力度的加大,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开始关注相关风险和减排的大量资金需求并探索应对之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周小川
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在2022年12月10日举行的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全体大会“稳与进: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以“COP27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周小川首先辨析了计划、市场、自律等三种实现净零排放的方式,然后论证了要加大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推动电力平稳安全转型,最后对解决发展中国家资金需求缺口、实现公平低碳转型提出了意见建议。该演讲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刊整理了该演讲,以飨读者。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净零排放 低碳转型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经过艰苦曲折的谈判,《哥本哈根协议》针对资金问题做出了初步框架安排:发达国家承诺在2010—2012年提供300亿美元资金,并在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建立哥本哈根绿色气候基金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资金机制的一个经营实体,并建立高级别委员会,接受《公约》缔约方会议指导并向其负责,研究潜在资金来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又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此次大会将对地球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浙江林学院校长周国模教授应邀出席大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钦池
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从自然科学角度无法真正认识气候变化的本质。人口和气候变化具有密切关系,除了人口规模之外,人口年龄结构、家庭规模、性别结构、人口城市化等对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深刻认识人口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有助于重视和发挥人口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人口应该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视角,应该把人口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发挥城市化在减排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针对小型家庭能源节约引导政策,重视年龄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发挥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人口 气候变化 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