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44)
- 2023(5873)
- 2022(4929)
- 2021(4620)
- 2020(3805)
- 2019(8935)
- 2018(8572)
- 2017(16359)
- 2016(8559)
- 2015(9075)
- 2014(8978)
- 2013(8758)
- 2012(8126)
- 2011(7550)
- 2010(7665)
- 2009(6899)
- 2008(7120)
- 2007(6207)
- 2006(5479)
- 2005(5137)
- 学科
- 济(36774)
- 经济(36720)
- 业(22666)
- 管理(22347)
- 企(19448)
- 企业(19448)
- 方法(15794)
- 数学(12862)
- 数学方法(12663)
- 财(10289)
- 学(9923)
- 中国(9288)
- 理论(7863)
- 农(7829)
- 业经(7382)
- 制(6992)
- 融(6784)
- 金融(6784)
- 务(6562)
- 财务(6545)
- 财务管理(6531)
- 企业财务(6384)
- 银(6345)
- 银行(6337)
- 行(6115)
- 教育(6024)
- 贸(5926)
- 贸易(5921)
- 易(5743)
- 农业(5258)
- 机构
- 大学(124228)
- 学院(120292)
- 济(50992)
- 经济(50011)
- 研究(44187)
- 管理(42752)
- 理学(37190)
- 理学院(36712)
- 管理学(35930)
- 管理学院(35680)
- 中国(32807)
- 京(26286)
- 科学(26069)
- 财(26056)
- 所(22409)
- 财经(20714)
- 研究所(20353)
- 农(19442)
- 经(19076)
- 中心(19035)
- 江(17379)
- 经济学(17067)
- 范(16953)
- 师范(16784)
- 北京(16617)
- 业大(16321)
- 院(16000)
- 财经大学(15876)
- 经济学院(15297)
- 农业(15259)
- 基金
- 项目(79790)
- 科学(63561)
- 基金(60181)
- 研究(57413)
- 家(53327)
- 国家(52894)
- 科学基金(45045)
- 社会(38285)
- 社会科(36276)
- 社会科学(36265)
- 基金项目(30752)
- 省(29073)
- 自然(28709)
- 自然科(28098)
- 自然科学(28086)
- 自然科学基金(27615)
- 教育(27077)
- 划(25404)
- 资助(25067)
- 编号(21292)
- 成果(18800)
- 重点(18609)
- 部(18603)
- 性(17096)
- 国家社会(16710)
- 创(16616)
- 发(16443)
- 教育部(16248)
- 大学(15544)
- 创新(15493)
共检索到183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朱松峰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也都具有。就此而言,哈贝马斯对海德格尔的某些批判并不完全恰当。实际上,由于哈贝马斯在某些方面对胡塞尔"意识生活"理论的批判性和彻底化,在对生活世界的思考方面,其"生活世界"理论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之间具有深层的一致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勇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的规定也发生了一次“转折”(Kehre)。在其早期思想中,自然被规定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与康德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实践转向一脉相承,它们都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的规定。在其后期思想中,自然则被规定为“涌现”与“道”。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在于前一种自然概念依然属于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意味着对于自然之本义的遗忘,而在后一种自然概念中自然则开启并保持为道。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对于自然以及道的规定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性差异。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自然 世界 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漫 刘同舫
技术统摄下的现代性时代促使教育走向技术化的危险,人性扭曲与教育被动化成为当下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海德格尔批判适应于技术世界的教化教育,认为以范型为前提的固化培养模式使人被异化为无思想的个体。他提出面向思的教育来抵抗技术世界的霸权控制,引导学生在可待思虑的缺失面前保持开放态度,培养学生泰然任之与沉思的能力,促使其返回人的本己性。这种哲思倾向的教育方式对教育中唤醒沉思思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和倡导参与性情境化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但其理论所潜含的形而上学困境及由此所导致的践行困难需要我们审慎对待。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化 教化教育 面向思的教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孟国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关键词:
四重整体 万物一体 本真处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孙周兴
马丁·海德格尔作于1922年、迟至1989年才面世的“那托普报告”对于理解这位思想家的前期哲学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为他在其中端出了一种“生命哲学”或所谓“实际生命的现象学阐释学”的初步方案,该方案与他的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基本存在学”无疑有着渊源关系;海德格尔此间正处于思想道路的“开端”阶段,其哲思具有开端性的“寻求”和“试验”特性,显示出某种鲜活生动的探索特质,而这是在后来更为成熟、也更为严格的“主要著作”中隐失了的。海德格尔在“那托普报告”中对“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的揭示,可视为哲学阐释学的开端性奠基,而围绕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的阐释学实践,一方面把阐释学工作深化为具有海德格尔特色的词源学探讨,另一方面也隐晦地初步开启了后来在《存在与时间》中才得以充分展开的新时间观。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实际生命 亚里士多德 阐释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鑫 鞠玉翠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思路,即追溯和还原教育的本质之源。从本源意义来看,教育担负着尊重、发现、彰显生命存在的重要责任。但人们却在追求更高远教育目标的途中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二者的关系,习惯地栖居于由暂时确定的“存在者”建造的大厦,而忽视儿童的存在。诚如海德格尔所主张的“回到生命本身”,教育的本源即指向儿童与世界相遇的生命发生过程。相遇性的世界并非面向被观看的对象,而是以一种浑然的置身性与儿童共同构成“活的事件”。教育中的本源性相遇意味着构建起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也意味着直面教育生活的多重可能。儿童与世界的相遇视角奠定了“领会自身”“面向操劳”“共在共长”等教育生长点。教育者应积极投身于儿童与世界美好相遇的本源性行动,还原儿童的“活的体验”,守护儿童的运思勇气,欣赏儿童的诗意置造,让儿童在相遇中体验、思考和创造美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伟 唐晓东
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史上关于存在的本体论研究各具特色,存在范畴的典型用语在中西方语言上也各有不同,在汉语中“有”充任存在论意义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作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存在现象,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同样适用于表存在意义的动词“有”。通过从西方系词“存在”到汉语“有”的本体论诠释,我们找到了共同性,并由此阐释其存在论意义。以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存在论为视角,进而发掘存在动词“有”及所关涉对象的本质内涵,其存在方式的展现与海德格尔的空间性及时间性理论相互印证。
关键词:
有 存在 本体论 海德格尔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诚 詹艾斌
"公共领域"概念是哈贝马斯现代性哲学批判的基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集中展示了这一西方社会的理论命题的发展理路,同时对汉语学界公共领域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为基点,阐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体系与中国社会语境的契合之处,剖析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中国公共领域构建的成功案例,有助于发掘该理论的历史效用和当代价值,更进一步探索其与中国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致思理路 当代价值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诚 詹艾斌
"公共领域"概念是哈贝马斯现代性哲学批判的基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集中展示了这一西方社会的理论命题的发展理路,同时对汉语学界公共领域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此为基点,阐释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体系与中国社会语境的契合之处,剖析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中国公共领域构建的成功案例,有助于发掘该理论的历史效用和当代价值,更进一步探索其与中国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致思理路 当代价值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茁
言、象、意三者关系的探讨肇始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端,经魏晋"言意之辨"更直接导致了中国哲学新方法和流派的出现。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哲学的兴起和语言学转向,意义问题更贯穿了从现象学、解释学到分析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各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带来了知识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全新革命。借助分属于"欧陆人文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中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的语言哲学之思,就人与世界、语言与人、文学与世界等诸多关系上的揭橥,使得在言、象、意问题上取得了全新的审视与启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南星
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十分新颖而又极富争议的康德阐释,批评者们纷纷认为他犯下了可以称作“强制阐释”的错误。但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批评者自身提出的康德阐释却往往也面临同样的指控。海德格尔在承认其阐释之“强制性”的同时,宣称应该将其视作一种“思想对话”。通过对海德格尔和牟宗三的康德阐释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澄清思想对话与强制阐释之间的区别。思想对话当中蕴含的主观性要素不仅不会造成对文意的曲解,反而能够作为“效果史”的一部分,让经典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富。
关键词:
康德 海德格尔 卡西尔 牟宗三 强制阐释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伟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公案之一,他对于政治的介入及引发的争议,为世人反思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文章通过梳理当前学术界对于"海德格尔公案"的三种不同解读,力图揭示知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群体性心理图景,并就知识人处理与权力的关系时应坚守的价值取向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知识人 海德格尔 学术公案 介入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宝东
海德格尔认为,作品要成为艺术作品,首先要建立一个世界,但这世界又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即"大地"。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阐释了"大地"这一概念,认为"大地"是作品精神世界得以展开的物性基础,其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是世界自行涌现与回归之所。艺术作品中的"大地"为真理所利用,真理发生需要敞开一个世界,而此世界则需要一个基地。于是,"大地"就这样被制作出来了。
关键词:
艺术 艺术作品 世界 大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克·莱索 蒋开君
由于世界的技术化,教育也随之技术化。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便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海德格尔以面向思的事情来抵抗这种计算性思维。教育即让人获得辨别能力、素质和鉴赏力。教就意味着"让-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教育是教化,有固定的范式。另一种教育则是面向思的教育。最激发思的东西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缺失命名为"奥秘",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培养"对于奥秘的虚怀敞开"。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养育泰然让之和敏锐。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忍受他们的世界的无基础性。这要通过历史的教育,历史教育强调风格的非连续...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学国 单虹泽
《存在与时间》阐明了人们日常制作、使用和修理用具的操劳包含的存在揭示机制,它事实上揭示出人类劳动的真正存在论向度,因而也将劳动异化问题置于存在论的视域之下。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对于此在在制作和使用用具活动中的沉沦现象的阐释,还是晚期对技术生产对人类早期劳动之扭曲的分析,都在本质上涉及人类劳动实践的异化;它们实际上揭示出劳动异化的存在论向度,在本质上深化了我们对劳动异化的理解。这些思考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明显的呼应和实质的互补性,必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今天的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关键词:
劳动异化 此在生存论分析 沉沦 技术生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