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5)
- 2023(294)
- 2022(281)
- 2021(269)
- 2020(235)
- 2019(444)
- 2018(435)
- 2017(591)
- 2016(561)
- 2015(610)
- 2014(513)
- 2013(554)
- 2012(557)
- 2011(562)
- 2010(566)
- 2009(501)
- 2008(509)
- 2007(460)
- 2006(362)
- 2005(341)
- 学科
- 学(1759)
- 害(1474)
- 生物(1425)
- 虫(1296)
- 虫害(1195)
- 病虫(1145)
- 病虫害(1145)
- 微(972)
- 微生(971)
- 微生物(971)
- 防(955)
- 防治(931)
- 治(930)
- 生物学(891)
- 微生物学(754)
- 及其(730)
- 病害(706)
- 菌(556)
- 鱼(544)
- 水产(475)
- 壤(444)
- 土壤(443)
- 各种(440)
- 物(381)
- 类(357)
- 传(316)
- 草(300)
- 林(298)
- 森(298)
- 森林(298)
- 机构
- 大学(8725)
- 学院(8656)
- 农(7059)
- 农业(5797)
- 科学(5704)
- 研究(5000)
- 业大(4666)
- 农业大学(3928)
- 所(3780)
- 研究所(3664)
- 室(3629)
- 实验(3595)
- 实验室(3504)
- 重点(3265)
- 业(3115)
- 省(2983)
- 生物(2688)
- 中国(2601)
- 技术(2352)
- 科学院(2134)
- 京(1985)
- 林(1884)
- 植(1826)
- 中心(1787)
- 工程(1767)
- 部(1748)
- 院(1711)
- 林业(1667)
- 科技(1662)
- 物(1651)
共检索到11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心芃 宋瑞轲 高琦 沈标 张建
[目的]本文旨在分离、纯化、鉴定和异源合成Harzianic Acid,并研究其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机制。[方法]插入突变获得产黄色物质突变株哈茨木霉菌NJAU 5688(Trichoderma harzianum NJAU 5688),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核磁共振(NMR)等数据确定主要成分为Harzianic Acid;利用同源重组异源表达的方法提高Harzianic Acid的产量;利用平板实验研究Harzianic Acid抑制病原菌的能力;利用转录组研究Harzianic Acid对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 4(Foc4)的拮抗机制,研究Harzianic Acid对Foc4细胞膜的影响。[结果]与野生型Trichoderma harzianum NJAU 4742相比,NJAU 5688的水溶代谢产物对病原真菌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HPLC-MS、NMR等数据分析确定该突变株的水溶代谢产物主要化合物为Harzianic Acid;在Aspergillus nidulans A1145中同源重组,异源合成后Harzianic Acid产量可达19.66 mg·L~(-1)。平板实验表明,Harzianic Acid对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浓度依赖性。Harzianic Acid处理后转录组数据表明Foc4菌丝中关于质膜和相关成分富集的基因最为显著,用100 mg·L~(-1)浓度Harzianic Acid处理Foc4,Harzianic Acid处理组的胞外溶液的OD_(260)值(0.443)约为对照组(0.232)的1.91倍,表明Harzianic Acid可能破坏了Foc4的细胞膜。[结论]鉴定突变子NJAU 5688合成抑菌物质Harzianic Acid,在构巢曲霉A1145中实现异源合成,产量达到19.66 mg·L~(-1);结合转录组和核酸检测,100 mg·L~(-1) Harzianic Acid破坏Foc4菌丝细胞膜,抑制Foc4生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自博 周如军 傅俊范
由于酚酸物质的积累而产生的自毒作用是导致人参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减缓自毒酚酸物质在人参连作障碍中的影响,选用前期试验中筛选出的生防菌株——哈茨木霉菌Tri41消减连作人参根际土壤中的自毒酚酸物质。采用HPLC法对连作人参根系土壤中的酚酸物质进行分离测定,结果表明,人参根系分泌物中含有没食子酸(GA)、水杨酸(SA)、3-苯基丙酸(3-PA)、苯甲酸(BA)和肉桂酸(CA)共5种酚酸物质。将哈茨木霉菌Tri41分别与这5种酚酸物质在PDB培养基中培养发现,哈茨木霉菌Tri41对5种酚酸物质均有消减作用,各酚酸物质的消减率在48~170H时间内均高于自然消减率,170H后消减率均接近1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春生 何瑞玒 肖淑芹 孙佳莹 钮梦燕 冯辉
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Pc-2,分析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tr409诱导辣椒茎基部防御酶活性变化及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tr409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处理后辣椒体内防御反应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厚垣孢子比分生孢子处理的酶活性高峰峰值更高,且出现的时间更晚,其中厚垣孢子灌根24h后接种辣椒疫霉菌的处理中辣椒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6.26,2.33,6.41和4.28倍。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处理后辣椒疫病的病...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龙伟 黄广远 姚小华 王开良 俞春莲 王昆喜 董爽
【目的】针对大规格油茶容器苗培育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开展研究,油茶提高种苗生长效率,实现速培育。【方法】以长林4号、40号和53号1年生油茶容器苗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试验测定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施用浓度对油茶种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苗高、地径、干物质重量和根冠比在加入枯草芽孢杆菌后,4号增加6.26%、2.49%、21.87%和30.77%,40号增加24.32%、11.51%、52.63%和61.70%;加哈茨木霉菌后,4号增加3.98%、-8.85%、25.51%、30.77%,40号增加39.39%、21.34%、80.73%和69.61%;53号在加入枯草芽孢杆菌后干物质重量增加21.90%。根系长度在4号、40号和53号加入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后分别较CK最大提升48.78%、57.32%、-22.51%,77.37%、121.42%、-35.33%;4号和40号的根系直径和根系表面积显著高于CK,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和哈茨木霉菌加入后根系直径分别提升39.23%、53.51%,88.18%、117.67%,根系表面积提升48.98%、69.79%,123.67%、134.56%。4号、40号和53号在加入枯草芽孢杆菌的叶片SPAD值较CK分别最大提升-12.81%、1.54%、-5.85%,叶面积分别提升1.50%、18.04%和-13.51%,长宽比分别为-9.61%、22.84%、-3.86%,形状系数为2.66%、4.41%和2.24%;哈茨木霉菌后较CK分别最大提升0.28%、1.47%、-4.44%,叶面积分别提升0.90%、1.85%和12.88,长宽比分别提升-6.43%、5.56%、0.57%,形状系数为1.76%、2.36%、2.07%。【结论】综上所述,两种菌剂的分别加入对40号根茎生长和物质积累等均得到大幅度提升,4号根系生长和物质积累显著增加,53号根茎生长和物质积累受到抑制,但叶面积变化较大;哈茨木霉菌对种苗生长促进作用好于枯草芽孢杆菌,4号和40号分别以200、150~200 g/m~3为宜。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冲伟 杨立宾 邓勋 Ilan Chet 宋瑞清
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从29个木霉菌株中筛选出3株对金黄壳囊孢菌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菌株T-33,T-14,T-09,并对3个菌株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复筛确定T-33菌株培养液的正丁醇浸提物对金黄壳囊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达到94%,并能显著抑制分生孢子萌发。该抑菌活性成分可显著提高金黄壳囊孢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病原菌蛋白质含量和SDH,PK,HK,LDH,MDH与辅酶Ⅰ的活力,同时导致Na+,K+-ATP酶,Mg2+-ATP酶和Ca2+-ATP酶活性急剧下降。结果表明:金黄壳囊孢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严重,糖酵解途径、TCA循环、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等代谢途径均不能正常进行,产能下降...
关键词:
木霉 提取物 金黄壳囊孢菌 抑菌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柯野 陈喆 马建波 黄晓敏 曾松荣
从辣木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真菌ly14,其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掷孢酵母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该菌发酵液中的抗菌物质对温度、pH及紫外线照射有较强的稳定性;ly14代谢物的理化特性表明,抗菌物质为极性酸性化合物,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276 nm处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吸收峰.
关键词:
辣木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物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尹丹韩 高观朋 夏飞 王伟
【目的】评价生防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4对根围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生防菌田间应用的生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结合DGGE技术与T-RFLP方法,综合考察引入生防菌哈茨木霉T4后黄瓜根围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结果】在引入生防菌的14—56 d内(黄瓜整个生育期),木霉对根围土壤细菌群落可产生显著影响,并持续一段的时间,随后逐渐减弱。表现为对蓝细菌、β-变形细菌、葡萄球菌、伯克霍尔德菌、沙雷氏菌、酸杆菌和一些不可培养细菌的有效抑制作用,对芽孢杆菌、土壤杆菌、芽单胞菌的明显促进作用。但到70 d时,即收获后2周,检测不到木霉对细菌群落影响。【结论】DGGE和T-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婵娟 付岗 潘连富 叶云峰 黄志君
为了明确拮抗木霉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采用稀释分离法,测试了木霉gz-2菌株随时间推移在土壤中垂直及水平方向的数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26 cm深度以内,gz-2菌株的定殖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深度越深,其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越短;深度超过28 cm,其数量不再上升;56 d内,gz-2菌株的最大定殖深度为40 cm。在水平方向上,gz-2菌株呈阶梯式扩散模式,其定殖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在接种后第35 d达到峰值;63 d内,最大定殖半径为24 cm。土壤含水量和p H对gz-2菌株在土壤中定殖数量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当土壤含水量为25%,pH为7.8时,该菌株在土...
关键词:
木霉 空间定殖 土壤含水量 pH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玥 罗丽芬 王烜东 李梦琪 朱书生 杨敏
为筛选出三七根际具有拮抗促生活性的耐皂苷木霉菌,通过收集一年生健康三七根际土壤进行木霉菌株的分离,并测定三七根系分泌物对木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以及皂苷对木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筛选获得耐皂苷的菌株,进一步对其分类鉴定后进行拮抗根腐病病原菌活性测定以及盆栽促生效果、根际定殖能力及其对连作障碍缓解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试验共分离到6株木霉菌株,其中2株对三七根系分泌物敏感性较低,经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比对鉴定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3和渐绿木霉(T.viridescens)T20。T3和T20菌株对三七主要根腐病病原菌恶疫霉菌(Phytophthora cactorum)、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雪腐镰刀菌(Monographella cucumerina)均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对恶疫霉菌抑制率分别可达到61.76%和70.59%;T3和T20菌株能促进三七植株的生长,将其接种于三七连作土中,在接种20 d后能够在根际较好的定殖,增加三七植株的存苗率,降低根腐病发病率。该研究结果为缓解三七连作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生防菌资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斐 崔鸣 王甜 杜小平 张博泉 朱锦镕 冯明月
[目的]研究放线菌菌株合成纳米硒(Selenium nanoparticles,SeNPs)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抑菌促生活性,为菌株在富硒花魔芋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对从健康花魔芋根际土壤中筛选的放线菌菌株A1的细胞形态及其合成的纳米硒进行观察和元素组成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亚硒酸钠Na_2SeO_3和菌株A1合成的纳米硒进行晶型结构表征;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对菌株A1合成的纳米硒表面官能团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以小麦和玉米种子为材料,将菌株A1的富硒发酵滤液和非富硒发酵滤液分别稀释0,5,50倍,用皿内发芽试验测定纳米硒对种子的促生作用;以花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CZS-B6为靶标菌,用滤纸片扩散法和牛津杯法分别测定菌株A1的富硒发酵滤液和非富硒发酵滤液原液的抑菌效果;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A1的分类地位。[结果]菌株A1介导200 mg/L Na_2SeO_3合成的红色单质硒为球形纳米颗粒,非晶态,颗粒表面存在Se、C、O、N等有机元素和C-O、N-H、C-H等官能团。经菌株A1富硒发酵滤液原液处理后,小麦和玉米幼苗的主根长及总鲜质量均显著高于无菌水对照(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斐 崔鸣 王甜 杜小平 张博泉 朱锦镕 冯明月
[目的]研究放线菌菌株合成纳米硒(Selenium nanoparticles,SeNPs)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抑菌促生活性,为菌株在富硒花魔芋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EDS),对从健康花魔芋根际土壤中筛选的放线菌菌株A1的细胞形态及其合成的纳米硒进行观察和元素组成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亚硒酸钠Na_2SeO_3和菌株A1合成的纳米硒进行晶型结构表征;利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对菌株A1合成的纳米硒表面官能团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以小麦和玉米种子为材料,将菌株A1的富硒发酵滤液和非富硒发酵滤液分别稀释0,5,50倍,用皿内发芽试验测定纳米硒对种子的促生作用;以花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CZS-B6为靶标菌,用滤纸片扩散法和牛津杯法分别测定菌株A1的富硒发酵滤液和非富硒发酵滤液原液的抑菌效果;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A1的分类地位。[结果]菌株A1介导200 mg/L Na_2SeO_3合成的红色单质硒为球形纳米颗粒,非晶态,颗粒表面存在Se、C、O、N等有机元素和C-O、N-H、C-H等官能团。经菌株A1富硒发酵滤液原液处理后,小麦和玉米幼苗的主根长及总鲜质量均显著高于无菌水对照(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立宾 宋瑞清 李冲伟
为了更深入的探讨哈茨木霉菌株T28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致病疫霉生长的抑制作用和机制,采用不同浓度的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致病疫霉进行抑菌试验以及对其体内几种生理代谢酶活性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稀释浓度为10倍和100倍时抑制效果较好,均与浓缩液无显著性差异。经提取物处理后致病疫霉菌体48h,与对照相比其保护酶(SOD、CAT、POD、GSH-Px)活性分别下降89.06%,86.96%,97.47%和97.63%,糖代谢酶(HK、PK、LDH)和TCA有氧分解代谢酶(SDH、MDH)分别下降93%,89.5...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立宾 宋瑞清 邓勋 李冲伟
采用直接提取法和分步提取法对哈茨木霉T28发酵液进行萃取,获得6种提取物;将各提取物对致病疫霉进行抑菌活性研究,并对具有最佳抑菌效果的提取物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步提取法和乙酸乙酯为萃取液的提取物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具有最佳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67.06%,71.71%和76.25%;采用直接提取法获得的提取物抑制效果次之。2种方法的提取物中分别含有10个和15个组分,其中相同组分为2,5-二叔丁基酚、邻苯二甲酸二叔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十八碳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单(2-二乙基己基)酯,这些组分可能为对致病疫霉菌具有抑制作用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林 席亚东 胡强 李洪浩
【目的】优化哈茨木霉UN-2菌株产β-葡聚糖酶的培养基组分及发酵参数,提高其产酶能力,研究β-葡聚糖酶粗酶液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及田间防效,阐明哈茨木霉菌株UN-2在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哈茨木霉菌株UN-2产β-葡聚糖酶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木霉菌株产β-葡聚糖酶的最适温度、pH、接种量、瓶装量、摇床转速和发酵时间,优化哈茨木霉菌株UN-2产β-葡聚糖酶诱导发酵条件;通过体外拮抗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研究β-葡聚糖酶粗酶液对水稻纹枯病的抑菌防病作用。【结果】哈茨木霉菌株UN-2发酵产β-葡聚糖酶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麸和硫酸铵,金属离子Ca~(2+)和Mg~(2+)对木霉产β-葡聚糖酶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哈茨木霉UN-2菌株以10.0 g/L麦麸、0.5 g/L β-葡聚糖、4.0 g/L硫酸铵、1.5 mmol/L Ca~(2+)、0.5 mmol/L Mg~(2+)为培养基,在温度32 ℃、起始pH 6.5、接种量8 mL(10~(6 )cfu/mL)、瓶装量30 mL/250 mL、摇床转速160 r/min条件下发酵64 h获得β-葡聚糖酶活性最高。木霉菌株UN-2产β-葡聚糖酶粗酶液对立枯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达70.45%,与5%井冈霉素处理相当,β-葡聚糖酶粗酶液处理可提高水稻结实率和稻粒充实度。【结论】哈茨木霉菌株UN-2在最优发酵条件下产酶活性达97.68 U/mL,β-葡聚糖酶粗酶液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强的抑菌防病效果,并对水稻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勇平 李清禄 郑新宇 蔡碧琼 张福娣
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固相反应合成了异烟酸铜配合物,考察了铜源、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对合成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以醋酸铜为铜源,反应时间为2 h,醋酸铜∶异烟酸=1∶2(摩尔比).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光谱对所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抑菌活性实验表明,该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和耶尔森氏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