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03)
2023(8986)
2022(7336)
2021(7015)
2020(5606)
2019(13099)
2018(13143)
2017(24470)
2016(12841)
2015(14771)
2014(14522)
2013(14344)
2012(13500)
2011(12657)
2010(12799)
2009(11904)
2008(11584)
2007(9967)
2006(9514)
2005(8904)
作者
(35848)
(30019)
(29935)
(28979)
(19265)
(14107)
(13475)
(11571)
(11454)
(10618)
(10614)
(9934)
(9871)
(9847)
(9775)
(9301)
(8879)
(8625)
(8583)
(8114)
(7867)
(7241)
(7198)
(6969)
(6870)
(6786)
(6573)
(6165)
(6017)
(5869)
学科
(76333)
经济(76263)
管理(31491)
(26798)
方法(23460)
(21397)
企业(21397)
中国(21227)
数学(20920)
数学方法(20807)
地方(17584)
(15110)
业经(14423)
(14405)
(13067)
贸易(13055)
(12713)
地方经济(12642)
(12554)
(12340)
(11580)
(10853)
金融(10849)
(10516)
银行(10507)
(10308)
(9594)
环境(9579)
农业(9566)
(8862)
机构
大学(190113)
学院(188246)
(96657)
经济(95138)
研究(75451)
管理(65852)
中国(58646)
理学(55282)
理学院(54616)
管理学(54001)
管理学院(53629)
(42732)
(40643)
科学(39943)
(37718)
研究所(33927)
财经(33071)
经济学(32742)
中心(31769)
(30277)
经济学院(29118)
(27545)
北京(27033)
(26405)
(26230)
(25544)
师范(25341)
财经大学(24470)
科学院(22862)
业大(21383)
基金
项目(115700)
科学(91941)
研究(88962)
基金(85474)
(74041)
国家(73465)
科学基金(61999)
社会(60047)
社会科(57025)
社会科学(57010)
基金项目(43287)
(41525)
教育(41073)
(35746)
自然(35304)
资助(35096)
自然科(34468)
自然科学(34460)
编号(33984)
自然科学基金(33879)
成果(29290)
(27592)
(27119)
国家社会(26874)
重点(26766)
中国(25768)
课题(25161)
教育部(24369)
(24114)
(23264)
期刊
(116392)
经济(116392)
研究(68767)
中国(43234)
(31662)
管理(27981)
科学(25264)
(24960)
学报(24741)
教育(23658)
经济研究(20916)
(20684)
金融(20684)
大学(19716)
财经(18445)
学学(18261)
技术(17279)
农业(16642)
(16275)
问题(15058)
业经(14896)
(14075)
世界(13596)
国际(12910)
技术经济(10641)
(9863)
经济问题(9426)
统计(9193)
改革(9107)
(9107)
共检索到308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瑞明  
中国的分权式改革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才产生了我们见到的经济奇迹,那是什么呢?中国的分权式改革从事实上回应了哈耶克诘难,即信息和知识的分散性使得计划体制不可能实现其理想状态。通过经济上放权让利和政治上的集权,调动社会各阶层的能动性,使得权威和信息相匹配,形成了有效的层级分工创新体制,从而实现经济成长。由于分工的深化和经济活动的扩展,经济分权体现出必然性。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分立的个体都凭借个体知识在分工体系中分享收益,因而实现了共享式的发展,从自由的角度看,个体的自由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如果要释放更多的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的改革是必需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尚希  
从风险评估来分析现行经济体制,发现其中蕴涵着正在扩散的公共风险。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与社会主义价值要求相吻合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真正建成。本文提出了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视角及改革的主线、核心、先导、支撑,并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延伸与完整性角度,阐述了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夏斌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亟需依靠进一步改革,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迫在眉睫。由于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及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城镇化本身难以担当中国经济全面改革的单一突破口,提高城镇化水平需要的一系列制度改革更为重要。下一轮中国经济全面改革应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两大核心"改革为"突破口",以土地征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国退民进"改革等四项内容为重点。改革中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制定明确的时限要求,由权威班子进行组织领导。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光彬  
笔者通过对我国财政改革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制和税制变化所形成的财局与政局之间的互动演化,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最重要内因;财政困境的突破和矫正分利失衡是政府推进财政经济改革的直接动力;财政改革经历了从控税源到改税制的发展演进。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历史演进的逻辑对中国财政改革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财政逻辑和发展逻辑四个方面对我国财政改革进行了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保障中央政府的财政经济权威是改革不可动摇的政治逻辑,适应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是财政改革的经济逻辑,经济决定财政是财政改革的自身依存逻辑,财政经济矛盾的展开和克服的无限循环过程是财...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平  
中国根据国际国内局势的新变化,将"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作为重大战略部署。以内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进一步深化内循环,其现实逻辑是逆全球化的外部冲击和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为此,经济改革要对内部循环进行"疏堵",核心在于做好需求端之"消费"文章和供给端之"创新"文章。建议通过城乡融合、调整消费结构、提高居民收入等深化需求侧改革,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制度设计、营造创新氛围等疏通供给侧在关键领域存在的核心技术缺失等"堵点"问题,明确深化内循环是通过改革与创新促进经济更好地"双循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维迎  
在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学家们以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己任,为改革开放献计献策,贡献智慧。经董辅礽基金会联合相关机构严格评定,将"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于2008年11月29日授予了以杜润生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同时,大会组织者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和"全球经济危机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为题,邀请了9位著名经济学家联袂进行演讲。这是一次思想智慧的盛宴。经会议主办方授权,将9位学者的发言稿刊发于此,以飨读者,以示我刊对首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的高度关注,对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发的祝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夏斌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严重。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所坦承的,表现在方方面面①。但是如何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改革要不要"顶层设计"?对此仍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不必"顶层设计"。退一步说,如果不事先进行涉及诸多领域、诸多政府部门制度调整的"顶层设计",能否真正推进改革?作者认为,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廷惠   陈世栋  
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主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形成特色鲜明的改革路径,取得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聚焦“为何改、为谁改、谁来改、改什么、怎样改”等核心问题,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呈现清晰的理论逻辑。在所有制“公有+非公”共存共荣、经济运行“政府+市场”互补互促、宏观管理“长短”“供求”协同联动、分配方式“按劳+按要素”并存并举、改革方式“试点+系统”协同推进等方面,形成核心理念与标识性概念,拓展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内涵,形成中国自主的经济体制改革知识体系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锚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核心,从技术进步、禀赋改善、制度效能三大维度纵深推进,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旭东  
教育是探究性的社会活动,"必然无知"驱动着教育行动,使其有了多种发展可能。通过探究教育活动的"必然无知"不仅可以更好地揭示教育行动的逻辑,也是实现教育理论创新的需要。教育行动是沿着自身的实践逻辑展开的,充分揭示默会知识之于行动的价值是重构教育理论的必要条件。为此,教育理论要具有情境适应性,能够准确地揭示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并深度介入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植根于坚实的民族文化传统,创新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和方式,回归教育原点讨论问题;要用符合自身学科立场的思想方法去审视教育理论,追求教育理论自身的品格和特性,始终把人作为关注的焦点。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小龙  张少军  
公共组织的设计和改革像私人组织一样,也要面临成本效率的约束。本文首先指出公共组织的成本效率来源于x-效率和非x-效率,并且两种效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然后,本文为公共组织成本效率的度量提拱了一个分析框架,并以中国地方政府为样本做了实证分析。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为公共组织的设计和改革提出了一些原则,以期实现最优公共组织规模,减少社会福利损失。
[期刊] 改革  [作者] 桑瑜  
"三变"改革是"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简称。以贵州六盘水的改革试验为样本,从学理层面对"三变"改革的内在逻辑进行讨论,重点阐释三个问题:第一,"三变"改革的核心要义是什么;第二,"三变"改革的着力点何在;第三,"三变"改革如何从机制上实现利益制衡。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要让农民脱贫致富,关键是要让农民拥有资产性收入;要让农民拥有资产性收入,关键在于推动农民的资产增值;要推动农民的资产增值,关键在于建立"公司+农户"的利益制衡机制。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桂苏  
市场经济规律与特区改革逻辑刘桂苏LawofMarketEconomyandLogicofSpecialRegionReform¥(LiuGuishu)MainFoints:a)Self-adjustmentofthelawofvalueandshif...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桂苏  
市场经济规律与特区改革逻辑刘桂苏在海南特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近6年中,有一些数据和事件引人深思:建省办经济特区前的1987年,海南行政区的财政收入仅为2.95亿元,而1993年海南省的财政收入达29亿元,相当于1987年的10倍;6年间财政收入的平均增...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方竹兰  
关于国有制经济改革逻辑的反思方竹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艰难复杂的工程是国有制经济的改革。要想卓有成效地取得国有制经济改革的成功,在理论上确立正确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客观现实的改革逻辑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事。纵观我国国有制经济改革的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