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44)
- 2023(7440)
- 2022(6253)
- 2021(5951)
- 2020(5096)
- 2019(11390)
- 2018(11556)
- 2017(22133)
- 2016(11967)
- 2015(13110)
- 2014(12514)
- 2013(11823)
- 2012(10269)
- 2011(9013)
- 2010(9236)
- 2009(8736)
- 2008(7990)
- 2007(6909)
- 2006(5859)
- 2005(5188)
- 学科
- 济(44238)
- 经济(44208)
- 管理(30108)
- 业(29322)
- 企(24931)
- 企业(24931)
- 方法(22698)
- 数学(20607)
- 数学方法(20065)
- 农(12198)
- 中国(11102)
- 学(10683)
- 财(10011)
- 业经(9581)
- 理论(8650)
- 制(8175)
- 贸(8168)
- 贸易(8162)
- 易(7947)
- 农业(7673)
- 地方(7426)
- 产业(6612)
- 务(6442)
- 财务(6404)
- 财务管理(6392)
- 技术(6280)
- 银(6210)
- 和(6207)
- 银行(6197)
- 体(6019)
- 机构
- 学院(158418)
- 大学(154377)
- 管理(59098)
- 济(58787)
- 经济(57521)
- 理学(51738)
- 理学院(51178)
- 研究(50795)
- 管理学(49730)
- 管理学院(49475)
- 中国(37284)
- 科学(34507)
- 京(31756)
- 农(29828)
- 业大(26545)
- 所(26340)
- 财(25737)
- 研究所(24375)
- 农业(24079)
- 江(23679)
- 中心(23275)
- 财经(20849)
- 技术(20039)
- 范(19922)
- 师范(19601)
- 北京(19071)
- 经(18937)
- 州(18683)
- 院(18640)
- 经济学(18014)
- 基金
- 项目(111691)
- 科学(87040)
- 基金(79783)
- 研究(78033)
- 家(71231)
- 国家(70747)
- 科学基金(60274)
- 社会(47834)
- 省(46175)
- 社会科(45456)
- 社会科学(45445)
- 基金项目(41300)
- 自然(40986)
- 自然科(40102)
- 自然科学(40090)
- 自然科学基金(39344)
- 划(38650)
- 教育(37552)
- 资助(33934)
- 编号(32299)
- 重点(26188)
- 成果(24813)
- 发(24251)
- 创(23813)
- 部(23415)
- 课题(22671)
- 创新(22320)
- 计划(22252)
- 科研(22189)
- 大学(20535)
共检索到22072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聂志娟 李非凡 赵文武 徐钢春 刘波 王裕玉 邵乃麟 胡佳雯 徐跑
为了探究哈尼梯田稻鲤共作模式(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菌落结构特征,本实验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稻鲤共作(RC)与稻田单作(CK)2种模式下水体、表层以及根系土壤及鲤肠道细菌(16S rDNA)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复合生态系统中主要细菌门类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及硝化螺旋菌门等。与CK相比,RC表层土壤中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主要显著增加的优势菌属为厌氧绳菌(Anaerolineaceae_norank)、Aminicenantes_p_norank、未定义的绿弯菌(Chloroflexi_P_unclassified)、梭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梭菌(C._sensu_stricto_12)、互营菌(Syntrophaceae_f_norank)、芽单胞菌(Gemmatimonadaceae_f_norank);RC根系土壤中绿弯菌门含量显著高于CK组,主要是Anaerolineaceae_norank、Sideroxydans、Aminicenantes_p_norank、Chloroflexi_p_unclassified、Gemmatimonadaceae_f_norank优势菌属显著增加。RC模式中鲤肠道优势菌主要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58.59%,超过一半的丰度。RC模式组相比CK组,土壤的有机质、总氮、总磷等理化指标都有所降低,其中pH、总磷和速效磷显著降低;稻田表层和根系土壤的细菌Sobs指数及PD指数也均增加,其中稻田表层土壤组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增加鲤养殖后,稻田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根系和养殖生物肠道的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本研究初步揭示了RC复合生态系统优于CK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基础。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赵翔刚 罗衡 刘其根 赵良杰 蔡林荣 戴亮亮 张真
为了研究养殖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us)对稻田水体及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2015年于浙江海盐江南四阡现代农业公司进行了沙塘鳢的稻田养殖实验,利用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对养殖过程中的稻田水体及底泥中细菌的16S r DNA片段进行指纹图谱分析。DGGE条带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稻田水体及底泥共检测到包括α-变形菌亚门(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亚门(Betaproteobact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美群 李宝海 周建设 潘瑛子 扎西拉姆 王万良
【目的】本文探讨了尖裸鲤因水霉菌病变死亡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尖裸鲤健康个体和因水霉菌病变死亡个体的表皮皮肤粘液及肠道内容物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尖裸鲤因水霉菌病变死亡后其表皮皮肤和肠道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减少,而其真菌多样性增加。尖裸鲤病变死亡后其表皮皮肤粘液中Pseudomonas sp.、Vagococcus sp.、Providencia sp.、Morganella sp.、Pleosporales、Mucorales、Trem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尖裸鲤 微生物群落 水霉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丽 范娅 冯海洋 杜衎 高德民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时间和栽培模式下柴胡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柴胡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与间作和轮作相比,连续种植降低了柴胡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在连续种植后,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柴胡与玉米间作或轮作减少了真菌的丰度,但两种栽培模式都提高了真菌的多样性。连续种植改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降低了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提高了有害菌的相对丰度,从而增加了土壤传播疾病的风险。相反,柴胡与玉米间作或轮作则增加了有益微生物的丰度。【结论】在实际生产中,通过调整柴胡与玉米间作或轮作等栽培模式来保持根际微生物的菌落结构稳定,促进柴胡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柴胡 栽培模式 根际微生物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郑菲菲 单宇峰 祝东梅 杨禧文 陈菲 叶可 马帅 王玉军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黄鳝(Monopterus albus)胃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本实验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虾塘散养、蟹塘散养、网箱投喂鱼浆和网箱投喂水蚯蚓4种养殖模式下黄鳝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结构。Alpha多样性分析和Venn图结果显示,网箱投喂水蚯蚓组黄鳝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较高,而蟹塘散养组最低。除蟹塘散养组黄鳝肠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其余3种养殖模式黄鳝胃肠道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推测黄鳝胃肠道微生物的核心菌群为厚壁菌门。在属水平上,网箱投喂水蚯蚓养殖模式中黄鳝胃的优势菌群为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属(Akkermansia),其余3种养殖模式中黄鳝胃的优势菌群都为韦荣球菌属(Veillonella);而虾塘散养组黄鳝肠道的优势菌群为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其余3种养殖模式的优势菌群中都有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结果表明:网箱投喂水蚯蚓组黄鳝胃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较高,且益生菌群占比高,潜在致病菌较少,是比较健康的养殖模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超 朱玲 毛玉泽 范艳君 周春娅 杨傲傲 朱伟 庄志猛
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对象山港南沙岛不同养殖模式(贝类养殖、藻类养殖及网箱养殖)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共获取136个OUT。其中,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OTU分别为58、48和57个。各站位OTU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序列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表明,网箱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739,香浓指数H?为3.8,均为最高值,丰富度指数Chao为245,略低于于贝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Chao为303,在各养殖区中最高。藻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174、Chao为89,香浓指数H?为3.6,均为最低值。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邦兴 张宇靖 卿圣环 蒋亚明 张友洪 肖文福 周安莲
【目的】为研究不同饲养模式下家蚕蚕沙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不同饲料对家蚕蚕沙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为今后蚕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家蚕品种“9211·9215×川58·川62”为对象,采用全龄饲料育和全龄桑叶育2种饲养模式进行饲养,对其5龄蚕沙进行16S rDNA V3~V4区域扩增,利用Illumina NovaSeq二代测序平台对扩增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最后通过细菌Alpha多样性、OTU聚类、稀疏曲线和物种注释分析,解析不同饲养模式下蚕沙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与桑叶育对照组相比,饲料育处理组蚕沙细菌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指标均较对照高,且呈显著差异(P<0.05)。在菌群结构方面,对照组主要优势菌门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55.38%)、厚壁菌门(Firmicutes, 32.50%)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11.55%),处理组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68.18%)、厚壁菌门(Firmicutes, 24.1%)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7.28%),其中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均为2组蚕沙的优势菌门。【结论】不同饲育模式下蚕沙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存在差异(P<0.05),饲料育组家蚕蚕沙细菌群落结构的物种数目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桑叶育组。
关键词:
蚕沙 细菌 微生物 群落结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蕾 徐梦 王凌 茹淑华 孙世友 郜静 李玭 张国印 马俊贤
基于豆科作物养分减投的轮作模式有助于在保障高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了探讨引入豆科蔬菜的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集定位试验3种轮作模式:西红柿-甜瓜、豆角-甜瓜、西红柿-豆角土壤样品,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并结合土壤性质等环境因子探讨影响设施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引入豆角的轮作模式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其中豆角-甜瓜模式显著降低了细菌Pielou指数,西红柿-豆角模式显著降低了真菌Chao指数。西红柿-豆角模式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中己科河菌门及真菌中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是另2种轮作模式的2.3,4.1~4.8倍。在科水平上,西红柿-豆角模式显著增加了细菌亚硝化单胞菌科、Rokubacteriales、 S085及真菌小不整球壳科、虫草菌科和丛赤壳科的相对丰度;豆角-甜瓜显著促进了细菌甾体杆菌科的生长;而西红柿-甜瓜显著提高了细菌Roseiflexaceae和生丝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CCA分析表明,地上部作物种类、pH值和NO~-_3-N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并且土壤细菌对环境因子改变的响应比真菌敏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茄科-葫芦科轮作,引入豆科作物的轮作模式显著降低了细菌的均匀度和真菌的丰富度,并且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及结构,而且细菌对轮作模式改变的响应比真菌敏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字洪标 向泽宇 王根绪 阿的鲁骥 王长庭
【目的】研究青海省7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从微生物的角度为该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以及林分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更新、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分析法对青海省云杉、白桦、落叶松和山杨组成的7种不同林分类型(大通青海云杉天然林A、大通白桦次生林B、湟中白桦青海云杉天然混交林C、乐都落叶松白桦天然混交林D、民和山杨人工林E、循化山杨白桦次生林F、尖扎青海云杉天然林G)表层土壤(020 cm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玲 万韦韬 刘兵 徐文静 顾泽茂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基于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分析,比较稻虾共作模式(RC)和水稻单作模式(RM)中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RC中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极显著高于RM。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在2种模式中差异显著,且水体理化性质,如总氮、亚硝酸盐氮等的含量与2种模式中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显著关联。相比于RM,RC水体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更高,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更低。放线菌目(Actinomycetales)、根瘤菌目(Rhizobiales)、聚球藻目(Synechococcales)等为RC主要的水体微生物标志物,而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β-变形菌目(Betaproteobacteriales)、红环菌目(Rhodocyclales)等则为CM主要的水体微生物标志物。在稻田水体微生物群落中鉴定出6个基石种,主要属于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和多囊菌科(Polyangiaceae)等。通过功能预测及其相对丰度比较,发现RC中水体微生物的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高于RM,尤其是能量代谢通路的相对丰度极显著地高于RM。以上研究表明,相比于水稻单作,稻虾共作显著提高了稻田水体微生物的多样性,塑造了组成更健康、功能更强大的水体微生物群落,提高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和能量利用效率,有利于稻田水体净化,并维持稻田生态系统稳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彩娟 黄巧云 陈雯莉
以采自湖北省荆州市和黄冈市的农田土壤作为供试土样,分别采用土壤样品冰浴后上清液100倍稀释、冰浴后悬浊液1 000倍稀释和离心去碳源3种方法,利用多功能酶标仪间隔12h检测D值,并计算AWCD(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每孔平均颜色变化)值来探究分析土壤肥力高、富含有机质、可利用碳源丰富的农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BIOLOG-ECO微平板技术适宜方法。结果表明,土样冰浴后上清液100倍稀释的方法不能有效去除土壤中可利用碳源,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而冰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于光 宿秀江 丛静 陈展 卢慧 刘敏超 李迪强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多解释其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的假说和理论(Renaud et al.,2009)。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的海拔梯度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明 李忠佩 刘明 江春玉 吴萌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转化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差异,为土壤改良和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水稻和玉米秸秆300℃、400℃和500℃裂解得到的生物炭为添加材料,以发育于第四纪的红壤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135 d室内培育试验,研究秸秆生物炭添加对红壤性水稻土p H、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影响,及其对磷脂脂肪酸(PLFA)表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对照(CK)、添加水稻秸秆炭300℃(RB300)、400℃(RB400)、500℃(RB500)和添加玉米秸秆炭300℃(CB300)、400℃(CB4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房蕊 于镇华 李彦生 谢志煌 刘俊杰 王光华 刘晓冰 陈渊 刘居东 张少庆 吴俊江 Stephen J HERBERT 金剑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输入到土壤中光合碳含量的变化势必会对土壤外源碳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增加或者降低大气中的CO_2浓度,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未来土壤的碳平衡取决于大气CO_2浓度和全球变暖对土壤中碳的输入、输出以及碳在土壤中的驻留时间。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将对土壤碳库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何种影响,才能明确地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对未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和生产力的维持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土壤碳库是否成为碳"源"与温度升高的幅度密切相关;(2)大气CO_2浓度升高增加了光合碳在玉米、小麦等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温度升高同样对光合碳的分配规律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部位的影响不一致,多呈降低或无显著影响;(3)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产生交互影响,且对不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程度不同,进一步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从气候变化影响植物-土壤互作角度解析根系分泌物的转化过程及其对微生物的影响;(2)通过DNA-SIP进一步研究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物来源碳的选择性利用与碳循环的关系,从而阐明气候变化条件下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