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37)
- 2023(12779)
- 2022(11004)
- 2021(10737)
- 2020(8608)
- 2019(20096)
- 2018(20194)
- 2017(36808)
- 2016(20891)
- 2015(23639)
- 2014(23799)
- 2013(22505)
- 2012(20557)
- 2011(18512)
- 2010(18578)
- 2009(16400)
- 2008(15735)
- 2007(13844)
- 2006(12063)
- 2005(10417)
- 学科
- 济(68752)
- 经济(68680)
- 管理(59110)
- 业(55703)
- 企(48484)
- 企业(48484)
- 方法(32536)
- 数学(27576)
- 数学方法(27249)
- 中国(25382)
- 教育(24997)
- 技术(19995)
- 农(17960)
- 理论(17656)
- 学(17289)
- 财(17115)
- 业经(16682)
- 地方(14481)
- 技术管理(12977)
- 和(12272)
- 贸(12207)
- 贸易(12198)
- 农业(12090)
- 教学(12067)
- 制(11990)
- 易(11847)
- 环境(11112)
- 务(10864)
- 划(10809)
- 财务(10805)
- 机构
- 大学(284388)
- 学院(276722)
- 管理(110013)
- 济(98900)
- 经济(96394)
- 理学(96150)
- 理学院(95010)
- 管理学(93317)
- 管理学院(92781)
- 研究(91019)
- 京(61791)
- 中国(60135)
- 科学(56380)
- 范(47479)
- 师范(47196)
- 财(44050)
- 所(43717)
- 教育(40667)
- 江(40652)
- 研究所(40181)
- 中心(40109)
- 北京(39828)
- 业大(38977)
- 师范大学(38612)
- 农(36976)
- 财经(35928)
- 院(33488)
- 技术(33428)
- 州(33110)
- 经(32750)
- 基金
- 项目(192284)
- 科学(153390)
- 研究(149942)
- 基金(135507)
- 家(115895)
- 国家(114746)
- 科学基金(99493)
- 社会(91074)
- 社会科(86000)
- 社会科学(85976)
- 省(77501)
- 教育(76337)
- 基金项目(72444)
- 划(66605)
- 编号(63853)
- 自然(63470)
- 自然科(62017)
- 自然科学(62006)
- 自然科学基金(60895)
- 资助(54035)
- 成果(53966)
- 课题(46819)
- 创(43999)
- 重点(43625)
- 部(43620)
- 发(41507)
- 创新(40085)
- 项目编号(39821)
- 教育部(38377)
- 年(38177)
- 期刊
- 济(104793)
- 经济(104793)
- 研究(91351)
- 教育(70228)
- 中国(61491)
- 管理(40613)
- 学报(39914)
- 科学(37417)
- 农(32660)
- 大学(32302)
- 财(31491)
- 技术(28934)
- 学学(27571)
- 农业(23630)
- 融(18158)
- 金融(18158)
- 图书(17817)
- 业经(17655)
- 财经(16487)
- 职业(16477)
- 经济研究(16161)
- 科技(16105)
- 经(14025)
- 坛(13594)
- 论坛(13594)
- 技术经济(13089)
- 问题(13026)
- 理论(13007)
- 业(12587)
- 发(12581)
共检索到405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诸园
2012年哈佛大学批准"教育研究生院"(HGSE)与"艺术与科学研究生院"(GSAS)联合授予"跨学院教育哲学博士"学位,旨在培养卓越的教育研究者。哈佛大学之所以创设这一新学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教育博士"学位与"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定位趋同是促成哈佛大学创设"跨学院教育哲学博士"学位项目的外在动力;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由此产生的高等教育学科制度危机促使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是新学位项目创设的内在动因。我国也存在教育博士学位与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定位趋同的现象,因此,可借鉴哈佛大学经验,通过创设定位清晰的学位项目,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通过创新培养模式,跨学院培养博士生...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包水梅
对哈佛大学教育领域哲学博士学位项目的设置及其实施方案进行了研究,指出跨学科性、问题导向性是该学位项目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哈佛大学教育领域哲学博士学位项目的设置对我国的启示:我国要避免以教育学博士学位的标准设计与实施教育博士项目;跨学科培养是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包水梅
基于美国教育改革对开拓型领导的迫切需要,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于2009年率先宣布设置学制为3年的、全日制的、基于实践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旨在培养能够实现教育体制成功变革的开拓型的领导者,希望他们改变教育改革被动低效的局面,最终恢复人们对美国教育系统的信任。文章对该学位计划创设的背景、来自校内外的资源支持,以及在使命与目标、招生录取、导师指导、课程设置与实习规定等方面的创新的制度设计与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云鹏
2010年秋季,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首创"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其目的是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的教育领导者。"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在培养目标、过程设计、课程组合和评价考核等方面都有创新之举,这对我国如何实施教育博士培养有所启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黎学平
分别从学位的内涵、发展、定位、招生、研究、教学和评估等七个基本层面描述和分析了英国哲学博士学位与专业博士学位的一些主要差别,并简要探讨了它们的相似之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梦圆 李子江
1880年前后,美国学院和大学区隔严重、各行其是、哲学博士学位标准凌乱无序,引发了哲学博士学位质量良莠不齐、名誉哲学博士现象泛滥等严重问题,这引起学术界的集体反思。研究生群体、大学管理者、学科专家组成全国性协会加强对话与协作,通过发布报告推动了一致性学位标准的形成。成熟的协商机制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全面崛起的结构性基础。我国学位改革过程中应借鉴其学术界内部活动机制,发挥大学管理者和学科专家作为学术治理主体的作用,形成行业内部共识,这是提升我国高级学位国际声誉的必然之举。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魏玉梅 豆永杰
对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课程方案进行了分析,指出该课程方案的特点表现为:课程目标定位清晰,突显专业性与应用性;课程结构模块化,体现协调性与关联性;课程学习群组化,重视主体性与社会性;课程内容职业化,强调实践性与实效性。分析了哈佛大学教育领导博士学位的课程方案对提升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课程质量的启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陈洪捷
对20世纪初的若干德国大学哲学院的《博士培养条例》进行了分析,着重考察了《博士培养条例》在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特别是在拓宽博士生知识基础和知识视野方面的制度性保障性措施,澄清了我国学界对德国博士生"师徒制"培养模式的片面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博士生培养要解决"博士不博"、博士生创新能力欠缺、博士论文缺乏原创性等问题,应落实对博士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制度性保障。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玉佳 李越
1920年,哈佛大学在美国率先突破传统的博士培养类型限制,创立了彰显实践性特色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为美国教育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博士学位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哈佛大学结合实际对教育领域两种博士学位制度从目标定位、课程设计及实践安排进行了变革与创新,创建了特色鲜明的教育领导博士学位和教育哲学博士学位项目。哈佛大学两种学位制度对我国研究和实践取向的适度分化,学科兼容、师资互济的新型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处理好两种学位共性与差异性关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哈佛大学 教育领导博士 教育哲学博士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致隆
本文作者介绍了哈佛大学和MIT(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具体经验,并提出两校重视人文艺术教育的哲学思想是: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可分的,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姜川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2010年开设了"教育领导博士学位"(Ed.L.D),并与哈佛文理学院在2014年联合成立哲学博士(Ph.D)学位,代替了存在将近90年的教育博士学位(Ed.D),将单一的学科转化为跨学科的学习,运用跨学院的学术优势和资源,培养未来卓越的教育领导人才,继续哈佛大学博雅教育的精神和传统。哈佛大学跨学院合作及授予学位的经验值得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借鉴。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包水梅 魏玉梅
系统研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Ph.D、Ed.L.D项目后发现:跨学科授予学位、跨学科设置专业方向、跨学科配置师资、跨学科设置和修读课程等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路径;培养具有跨学科素质、能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卓越的学术领袖,促成学科之间正式的合作关系,促进新的协同效应和资源的产生,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根本宗旨;问题导向性是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基本特征。美国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路径及其特征对于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尚处于"探寻期"的我国不乏启发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魏玉梅
基于教育博士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对其博士学位制度进行了改革,"取消与重塑"成为改革主旋律:2009年首创教育领导博士学位;2012年与文理学院共同创设教育学博士学位;2014年取消教育博士学位。该项改革为博士教育提供了新的生长方向和发展契机,旨在匡正传统教育博士学位的目标偏差,进一步推动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分野,力求摆脱教育博士教育长期"哲学化"的窘境。其改革启示是:厘清学位属性,明确培养目标;坚持大学自治,促进合作竞争;完善学位制度,革新学位体系;改革培养方案,实施跨学科培养。
关键词:
哈佛大学 教育博士 学位改革 跨学科培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定华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王定华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梁言顺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公共管理教学与培训注重传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善于输出新理念和新做法、讲课艺术高超、充满幽默和智慧、观点比较客观公正和长于案例教学。
关键词:
哈佛大学 公共管理教学 培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