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36)
- 2023(4811)
- 2022(4117)
- 2021(3956)
- 2020(3325)
- 2019(7101)
- 2018(7178)
- 2017(12949)
- 2016(6848)
- 2015(7565)
- 2014(6931)
- 2013(6508)
- 2012(6264)
- 2011(5505)
- 2010(5733)
- 2009(5535)
- 2008(5663)
- 2007(5471)
- 2006(4802)
- 2005(4191)
- 学科
- 业(27284)
- 管理(27277)
- 企(25532)
- 企业(25532)
- 济(22944)
- 经济(22916)
- 技术(14202)
- 技术管理(11339)
- 方法(8419)
- 中国(7834)
- 业经(6905)
- 财(6730)
- 数学(6159)
- 理论(5995)
- 数学方法(5989)
- 农(5964)
- 制(5962)
- 学(5360)
- 银(5094)
- 银行(5083)
- 行(4873)
- 划(4747)
- 策(4697)
- 融(4509)
- 金融(4509)
- 地方(4349)
- 务(4238)
- 财务(4228)
- 财务管理(4216)
- 教育(4182)
- 机构
- 学院(93344)
- 大学(93208)
- 管理(37613)
- 济(36076)
- 经济(35247)
- 理学(32124)
- 理学院(31783)
- 管理学(31176)
- 管理学院(30983)
- 研究(29774)
- 中国(23481)
- 京(19641)
- 科学(18044)
- 财(17024)
- 江(15434)
- 所(14404)
- 中心(14211)
- 财经(13035)
- 研究所(12814)
- 农(12619)
- 州(12368)
- 北京(12360)
- 业大(12233)
- 范(12219)
- 师范(12089)
- 经(11737)
- 技术(11204)
- 院(10933)
- 商学(10503)
- 商学院(10382)
- 基金
- 项目(59900)
- 科学(48441)
- 研究(45408)
- 基金(42696)
- 家(36872)
- 国家(36516)
- 科学基金(32352)
- 社会(29177)
- 社会科(27603)
- 社会科学(27596)
- 省(25241)
- 基金项目(22545)
- 教育(21226)
- 划(20378)
- 自然(20341)
- 自然科(19995)
- 自然科学(19991)
- 自然科学基金(19677)
- 创(19514)
- 编号(17728)
- 创新(17022)
- 资助(16138)
- 成果(14875)
- 重点(13398)
- 课题(12993)
- 业(12847)
- 发(12784)
- 部(12483)
- 新(12322)
- 国家社会(11874)
共检索到1491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翁向东
品类创新成功了,开辟一个新品类,可能缔造一个品牌传奇,传为佳话;失败了,不仅无法开辟一片新天地,更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个笑话。相对于很多行业而言,中国的食品饮料市场更加成熟稳定,每个品类中都形成了几个巨头垄断的格局,新企业和新品牌想分得一瓢羹,就需要采用品类创新战略,为企业开创一个新市场,借此改变竞争格局。品类创新成功了,开辟一个新品类,可能缔造一个品牌传奇,传为佳话;失败了,不仅无法开辟一片新天地,更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或者笑话,到最后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那么,品类创新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陷阱呢?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程文 张建华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引起的产业升级断档是"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一个重要机理。产业创新升级的动力既有"需求拉动"因素,也有"技术推动"因素,而现有一些研究过于偏重其中某一个因素或割裂两者关联性。基于现有研究不足,给出存在多重均衡的产业创新升级模型,探讨"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机理,分析"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高收入陷阱"的成因。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增长陷阱形成的机理不同。"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是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随着中等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逐渐缩小,中等收入国家的后发优势逐渐丧失。如果此时该国经济无法顺利转型为创新驱动,则其产业升级便会出现断档,以至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国家应该通过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寻求"中等收入陷阱"的解决之道。结果显示,对于不同行业而言,需求推动和技术拉动所起到的作用迥然不同: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越高,"需求拉动"因素对产业创新升级的影响越大;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越低,"技术推动"因素对产业创新升级的影响越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有效地制定产业政策,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产业升级断档的问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以文 周勤 李卫红
中国企业为何拥有数量巨大的专利,却不能拥有数量巨大的创新产品,关键在于企业家精神的缺乏。本文使用微观企业的调查数据,研究得出:企业家精神的不足与政府的政策导向,使得中国企业形成"专利偏好",即企业更重视发明专利的数量,而非质量;对不同专利资源优化整合的动力不足,更缺乏将专利转化为创新产品的动力;中国企业对拥有专利存在偏好,带来"创新困境"进而让企业步入"专利陷阱"。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专利偏好"、"创新困境"及"专利陷阱"的理论假说,并利用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了理论假说。
关键词:
专利偏好 专利陷阱 创新困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魏枫
发展中国家推动技术进步的形式可以同时容纳向外模仿与自主研发,基于此种典型化事实,我们发展了自利企业即可模仿引进又可自主研发的经济增长模型,并从技术进步的视角上,解释了后发国家经济实现赶超或者陷入模仿陷阱而停滞的可能性并存的增长事实,丰富了现有经济增长理论关于赶超的解释。围绕模仿陷阱的概念,我们详细论述了发展中国家欲实现经济赶超的路线图,以及中国新时期所提的收入倍增战略的阶段最优性。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模仿陷阱 赶超 收入倍增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吴晓飞
利用1998—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科技补贴强度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科技补贴强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如果政府支持强度超过某一临界点,就可能会落入"补贴陷阱";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倒U型关系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表现较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关键词:
科技补贴强度 区域创新能力 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彭刚 李逸浩
1.建立健全竞争性市场机制。目前我国由于知识产权等保护还有待完善,市场上出现大量的知识产权盗用、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同时,国企与民企之间的竞争能力差距较大,不宜用行政手段过多的支持垄断企业。因此,必须首先着力于建立健全竞争性市场机制。只有具备公平的市场机制,不同企业之间才能高效地参与市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彭刚 李逸浩
在我国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人口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输送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国家经济通过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迅速发展。但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技术提高已经不能通过简单的引进就能实现,工资的增加也大幅度提高了劳动力成本。如若不能突破这种瓶颈,那么中国经济必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目前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只有通过利用创新,才能实现产业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助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以文 周勤 李卫红
中国企业为何拥有数量巨大的专利,却不能拥有数量巨大的创新产品,关键在于企业家精神的缺乏。本文使用微观企业的调查数据,研究得出:企业家精神的不足与政府的政策导向,使得中国企业形成"专利偏好",即企业更重视发明专利的数量,而非质量;对不同专利资源优化整合的动力不足,更缺乏将专利转化为创新产品的动力;中国企业对拥有专利存在偏好,带来"创新困境"进而让企业步入"专利陷阱"。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专利偏好"、"创新困境"及"专利陷阱"的理论假说,并利用本土高新技术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了理论假说。
关键词:
专利偏好 专利陷阱 创新困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侯高岚
本文从金融体系、股票市场相关规定、创新活动的劳动分工、税收激励机制、风险资本家的行为取向、政府机构设置等方面,分析了台湾地区技术创新体系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旨在为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第三代追赶经济体构建更为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
创新体系 台湾模式 制度缺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陶爱萍 张万丽 束克东
包容性创新因其包容性而促进消费结构及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因其创新性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文章在探析包容性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从而有利于我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包容性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包容性创新能直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且包容性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西部﹥中部﹥东部效应;包容性创新能够通过优化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及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从而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光茂
在经济创新的过程中,在要素利用方面表现出来的总趋势是劳动力比资本的相对节约。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凯恩斯、弗里德曼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创新过程中的失业问题。在中国具体国情下,创新中的失业陷阱要比其他国家更深。因此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战略,这一战略的要旨包括:以产品创新为龙头;技术创新以“适用技术”为主。实现这一战略的主导方式是扩展了的中性和追加劳力的创新。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黄剑辉
经过35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年均9%—10%的快速增长,至2014年,GDP总量达到63.6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约748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和突破。但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已呈现出原有增长动力显著减弱的态势,如若应对不力,在相当程度上将面临跌落"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具体表现为"制度体制陷阱"、"社会危机陷阱"、"技术创新陷阱"、"国际收支失衡陷阱"和"生态陷阱"等五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亟需加快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运转 宋宇
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新驱动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基础。基于需求诱致创新理论,分析认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收入差距较大,不利于技术创新。对1996-2006年世界上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收入差距抑制消费需求,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收入差距较大,通过与日韩等国比较,发现中国消费率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政策含义方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及提高其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和刺激消费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运转 宋宇
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新驱动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的基础。基于需求诱致创新理论,分析认为上中等收入国家收入差距较大,不利于技术创新。对1996-2006年世界上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收入差距抑制消费需求,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处于上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收入差距较大,通过与日韩等国比较,发现中国消费率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政策含义方面,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以及提高其收入是缩小收入差距和刺激消费需求,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