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03)
- 2023(5106)
- 2022(4203)
- 2021(3858)
- 2020(3174)
- 2019(7347)
- 2018(6822)
- 2017(13127)
- 2016(6718)
- 2015(7356)
- 2014(6938)
- 2013(6660)
- 2012(6180)
- 2011(5504)
- 2010(5499)
- 2009(4838)
- 2008(4574)
- 2007(4119)
- 2006(3603)
- 2005(3220)
- 学科
- 济(29408)
- 经济(29372)
- 管理(20401)
- 业(20072)
- 企(16027)
- 企业(16027)
- 方法(13932)
- 数学(12500)
- 贸(12456)
- 贸易(12454)
- 数学方法(12433)
- 易(12306)
- 出(11450)
- 财(9009)
- 中国(8400)
- 口(8110)
- 出口(8109)
- 出口贸易(8109)
- 农(7817)
- 业经(5890)
- 技术(5275)
- 农业(5151)
- 制(4918)
- 融(4852)
- 金融(4852)
- 学(4403)
- 财政(4398)
- 地方(4355)
- 关系(4176)
- 银(4168)
- 机构
- 大学(95631)
- 学院(93344)
- 济(46368)
- 经济(45774)
- 管理(37681)
- 理学(33379)
- 理学院(33010)
- 管理学(32580)
- 管理学院(32401)
- 研究(31022)
- 中国(23091)
- 财(20995)
- 京(18915)
- 财经(17173)
- 科学(16925)
- 经济学(16152)
- 经(16011)
- 经济学院(14911)
- 所(14618)
- 中心(14088)
- 农(13582)
- 研究所(13279)
- 财经大学(13155)
- 江(12757)
- 业大(12502)
- 商学(11959)
- 商学院(11855)
- 北京(11564)
- 范(11319)
- 院(11225)
- 基金
- 项目(67216)
- 科学(54874)
- 基金(52756)
- 研究(48674)
- 家(46894)
- 国家(46094)
- 科学基金(39926)
- 社会(35081)
- 社会科(33523)
- 社会科学(33515)
- 基金项目(27840)
- 自然(24694)
- 自然科(24258)
- 自然科学(24252)
- 省(23972)
- 自然科学基金(23871)
- 教育(22123)
- 资助(20962)
- 划(20315)
- 编号(17259)
- 部(16332)
- 国家社会(16070)
- 重点(14943)
- 教育部(14756)
- 创(14585)
- 人文(14203)
- 发(14065)
- 创新(13549)
- 制(13314)
- 大学(13127)
共检索到138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江红艳 王海忠 钟科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品牌丑闻不仅给单个品牌造成了巨大损害,而且很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所在国的国家形象的认知。以往研究更多关注品牌丑闻对关联品牌及整个行业的溢出效应,鲜有研究考察单个品牌丑闻事件对整体国家形象的溢出效应。文章发现,原产国刻板印象内容会调节品牌丑闻对国家形象的溢出效应。具体而言,对能力印象的国家,能力型(vs.道德型)品牌丑闻对国家形象的影响较大;对温情印象的国家,道德型(vs.能力型)品牌丑闻对国家形象的影响较大。而且,消费者的可预期性感知在上述调节效应中发挥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期望违背理论,并对国家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应对各类品牌丑闻事件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新刚 周玲 周南
以往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研究,常常视发讯品牌和受讯品牌来自同一国家而非不同国家,将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局限于微观层面而缺乏宏观层面的考虑。本文则从宏观层面,即消费者对品牌来源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规范和情感三个方面,研究它们在品牌丑闻跨国非对称溢出效应当中的影响。研究一发现,当发讯品牌和受讯品牌来自于同一(不同)国家,且消费者对该国(两国)先前的国家—产品类别形象感知越好(差异越大),品牌丑闻同化(对比)效应就会越弱(强);类似的逻辑和结论适用于研究二消费者对制度的信任。研究三表明,当消费者的民族认同被激发,若本国品牌发生丑闻,会弱化对同行业其他本国(外国)品牌信念的同化(对比)效应;若外国品牌发生丑闻,可以反转对同行业其他外国(本国)品牌信念的同化(对比)效应。研究结论不仅对品牌丑闻溢出效应做有益补充,且为企业应对丑闻溢出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新刚 周玲 周南
以往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研究,常常视发讯品牌和受讯品牌来自同一国家而非不同国家,将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局限于微观层面而缺乏宏观层面的考虑。本文则从宏观层面,即消费者对品牌来源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规范和情感三个方面,研究它们在品牌丑闻跨国非对称溢出效应当中的影响。研究一发现,当发讯品牌和受讯品牌来自于同一(不同)国家,且消费者对该国(两国)先前的国家—产品类别形象感知越好(差异越大),品牌丑闻同化(对比)效应就会越弱(强);类似的逻辑和结论适用于研究二消费者对制度的信任。研究三表明,当消费者的民族认同被激发,若本国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新刚 李祖兰 周玲
一直以来,溢出效应就是品牌丑闻领域实践关注和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结合营销实践现象,寻找理论解释,发现以往学者对溢出效应的研究主体偏同质化而非异质化、发生层面最高为行业而非国家、影响因素偏微观而非宏观、发生方向偏同化而非对比效应,应对治理偏治标而非治本。基于此,文章从跨国非对称视角,结合国家形象构成要素,指出品牌丑闻跨国非对称溢出效应研究为未来方向。研究结论不仅将成为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理论研究道路上的垫脚石,而且也将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的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品牌丑闻 溢出效应 非对称 国家形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新刚 李祖兰 周玲
一直以来,溢出效应就是品牌丑闻领域实践关注和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结合营销实践现象,寻找理论解释,发现以往学者对溢出效应的研究主体偏同质化而非异质化、发生层面最高为行业而非国家、影响因素偏微观而非宏观、发生方向偏同化而非对比效应,应对治理偏治标而非治本。基于此,文章从跨国非对称视角,结合国家形象构成要素,指出品牌丑闻跨国非对称溢出效应研究为未来方向。研究结论不仅将成为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理论研究道路上的垫脚石,而且也将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的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品牌丑闻 溢出效应 非对称 国家形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新刚 李祖兰 周玲
一直以来,溢出效应就是品牌丑闻领域实践关注和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结合营销实践现象,寻找理论解释,发现以往学者对溢出效应的研究主体偏同质化而非异质化、发生层面最高为行业而非国家、影响因素偏微观而非宏观、发生方向偏同化而非对比效应,应对治理偏治标而非治本。基于此,文章从跨国非对称视角,结合国家形象构成要素,指出品牌丑闻跨国非对称溢出效应研究为未来方向。研究结论不仅将成为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理论研究道路上的垫脚石,而且也将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的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品牌丑闻 溢出效应 非对称 国家形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冯文婷 彭泗清 涂荣庭
在社会化营销时代,品牌真实的使用者逐渐成为参照群体,其中一些享誉世界的"好"品牌不可避免地与"坏"使用群体产生联系。当"好"品牌遇上"坏"群体时,有些品牌会因规避群体而被贬低、甚至污名,而有些品牌则并未受到规避群体的负面影响。为解释上述现象,本文从品牌关系视角出发,提出规避群体并不一定产生负面效应,其影响受到消费者对品牌已有刻板印象的调节。通过2个实验结果表明:当消费者对品牌有较低的感知温情时,规避群体显著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意愿,弱化了自我-品牌联结。然而,当消费者已有较高的感知温情时,规避群体并未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研究结论对企业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品牌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伟萍 赵占恒
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会引发丑闻事件,致使其品牌形象受损。那么,企业积极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否修复已受损的品牌形象呢?文章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品牌丑闻事件发生后,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对其品牌形象有着显著的修复作用;丑闻责任负向调节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对丑闻品牌形象的修复效果,责任越大,修复效果越弱;就品牌形象修复效果而言,慈善捐助始终是最佳选择,在丑闻责任较小情况下商业赞助显著优于事业关联营销,在丑闻责任较大情况下两者无差异;丑闻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交互作用对丑闻品牌形象的影响受利他性归因的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伟萍 张啸 段桂敏
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专家法、内容分析等方法,以微博为平台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否认策略,采取改进策略的竞争品牌能够显著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者对采取缄默策略的竞争品牌的购买意愿介于否认策略和改进策略之间;危机史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
品牌丑闻 竞争品牌 应对策略 购买意愿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春娅 余伟萍
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品牌丑闻频发,丑闻后企业修复品牌,其目的是获得消费者宽恕,然而,目前鲜有研究探讨丑闻后企业社会责任(CSR)策略影响消费者宽恕的内在机制。本文基于前期对食品业近百起品牌丑闻及丑闻后企业社会责任(CSR)行为的连续追踪,选取感知质量与丑闻范围这两个调节变量,探究丑闻之后企业普遍青睐的社区公益责任策略与组合式责任策略对品牌的救赎效果及作用边界。经由两个情境模拟实验法研究得到结论:社区公益和组合式责任策略均能获得消费者宽恕,且受感知质量的负向调节;丑闻范围正向调节组合式责任策略的救赎效果,但并不调节社区公益责任策略的积极作用。该研究为丑闻后企业正确选择救赎性CSR策略提供了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余伟萍 王春娅 段桂敏
近年来品牌丑闻频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仅通过短期应对策略无法消除,因为丑闻的根源是社会责任缺失所致,因此从社会责任视角修复丑闻品牌形象已成为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文章基于归因理论,运用实验法探究丑闻后慈善捐助对品牌形象的修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品牌丑闻发生后慈善捐助确实对品牌形象具有修复作用;慈善捐助的匹配度越高,对品牌形象的修复效果越好;另外消费者对慈善捐助活动的利他性动机认知起中介作用,消费者对丑闻后品牌质量的感知起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波 李东进
本文系统回顾了基于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品牌感知相关研究,首先介绍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分析品牌社会感知相关研究论述了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应用于品牌感知研究的合理性,然后评析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在品牌感知研究中的应用,即品牌意图能动框架相关研究,最后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重点。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浏 王海忠
文章采用心理学实验法,基于拟社会互动关系视角的研究发现:不同水平的名人崇拜对名人多品牌组合代言的消费者评价有正向影响;名人崇拜对品牌代言组合的消费者影响有调节作用,即高崇拜消费者对品牌代言组合的消费者影响不敏感,且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而低崇拜消费者对品牌代言组合的消费者影响大致成倒"U"型曲线结构。文章开拓性地将"名人崇拜"这一社会心理现象与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联系起来,揭示了名人崇拜对多品牌组合代言效应的调节作用,为名人多品牌组合代言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超
本文通过现场实验方法 ,在酒店服务场景下从外显与内隐两个方面探讨了服务品牌来源国刻板印象的表现,以及服务接触对外显印象和内隐印象的双向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服务品牌来源国外显刻板印象表现为本土服务品牌在性价比印象上优于外国品牌,但在美誉度印象和质量印象上弱于外国服务品牌,在知名度印象和服务印象上二者并无显著差异;服务品牌来源国内隐刻板印象表现为本土服务品牌优于外国服务品牌;高接触服务能够改变全服务产品的外显品牌来源国刻板印象,低接触服务能够改变有限服务产品的外显品牌来源国刻板印象;高接触服务和低接触服务均无法使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产生更强的正向内隐品牌来源国刻板印象。本文还针对不同服务产品类别提出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进平 张燚 张锐
本文借助自由联想法、K-B法和Gardner法,分阶段对本土品牌刻板印象进行问卷调查。在自由联想法阶段,通过词性分析表明,被试能想到的本土品牌正面词汇平均只有0.86个,负面词汇为9.43个;而被试能想到的外国品牌正面词汇平均有9.9个,负面词汇为0.71个。在K-B法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最符合本土品牌的高频词12个,除"实惠"具有正面意义外,其余词均为负面意义;得到最符合外国品牌的高频词16个,均为正面意义。在Gardner法阶段,首先选出了15个符合本土品牌且一致性大于64%的高频词,然后通过5点量表对其描述本土品牌符合程度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15个形容词都显著符合,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