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4)
2023(1792)
2022(1462)
2021(1416)
2020(1122)
2019(2476)
2018(2282)
2017(4049)
2016(2257)
2015(2551)
2014(2529)
2013(2565)
2012(2588)
2011(2459)
2010(2538)
2009(2236)
2008(2128)
2007(1846)
2006(1686)
2005(1564)
作者
(8881)
(7631)
(7473)
(7151)
(4930)
(3777)
(3284)
(3021)
(2938)
(2756)
(2728)
(2702)
(2663)
(2563)
(2452)
(2418)
(2417)
(2203)
(2146)
(2102)
(1974)
(1908)
(1884)
(1756)
(1715)
(1687)
(1664)
(1637)
(1629)
(1615)
学科
(9321)
经济(9312)
管理(5542)
(4565)
地方(4558)
环境(3530)
资源(3496)
(3433)
(3102)
土地(2845)
生态(2531)
农业(2273)
方法(2225)
地方经济(2219)
(2171)
贸易(2168)
(2087)
(1994)
数学(1903)
(1881)
企业(1881)
数学方法(1879)
(1835)
中国(1740)
业经(1666)
(1618)
经济学(1564)
技术(1354)
及其(1322)
规划(1242)
机构
学院(35399)
大学(34776)
研究(17152)
科学(13462)
中国(12505)
(11161)
(10963)
经济(10790)
管理(10316)
(10072)
研究所(9487)
(8860)
农业(8760)
业大(8374)
理学(8371)
理学院(8188)
管理学(7921)
管理学院(7867)
中心(7278)
(7067)
(6775)
资源(6686)
科学院(6283)
(6140)
(6091)
环境(5925)
北京(5715)
农业大学(5687)
实验(5652)
实验室(5383)
基金
项目(27292)
科学(20086)
(19166)
国家(19073)
基金(19034)
研究(16294)
科学基金(14542)
自然(11215)
自然科(10632)
自然科学(10623)
自然科学基金(10363)
(10309)
基金项目(10173)
(9753)
社会(9193)
社会科(8657)
社会科学(8653)
资助(7686)
科技(6912)
重点(6820)
计划(6772)
(6463)
编号(6007)
教育(5982)
科研(5452)
(5245)
专项(4985)
(4970)
创新(4814)
课题(4613)
期刊
(13798)
经济(13798)
学报(10094)
科学(9320)
(9032)
中国(8741)
研究(8510)
大学(6322)
农业(6179)
学学(6160)
资源(5495)
(3884)
林业(3711)
管理(2905)
业大(2823)
(2773)
自然(2456)
(2297)
科技(2266)
业经(2169)
(2160)
金融(2160)
问题(2125)
国土(2100)
(2098)
环境(2088)
图书(2042)
中国农业(1992)
农业大学(1949)
(1942)
共检索到54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伟  周伟  纪德  张仁功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型。②黑颈长尾雉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高海拔,向阳坡,坡度较大,距水源较近,距道路较远;乔木层平均胸径和高度较小,盖度和密度较低,以壳斗科Fag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植物为主;灌木层较高但密度较低,以山茶科和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占优势;草本层密度较大,以堇菜科Violaceae,蔷薇科Rosaceae和菊科Compositae...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曹明  李伟  周伟  张兴勇  张仁功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取食地的观察于2005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片进行,搜寻到取食地15个,相应设15个对照样地。调查和测量它们的22个变量因子。比较取食地与对照样地中各变量,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植被特征的乔木密度、灌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和枯落物盖度等5个变量因子差异极显著,乔木层盖度差异显著;食物因素的种子密度和土壤动物密度2个因子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黑颈长尾雉优先选择的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灌木、乔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发达,地面种子食物资源丰富,远离干扰源。黑颈长尾雉围绕解决繁殖期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海洋  王德良  田永祥  
2009~2010年夏季,在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生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白颈长尾雉栖息地分布海拔区间为370~952 m,植被群落种类多样,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针叶林型、针阔混交林型、阔叶林型和灌丛型。人为活动对保护区内白颈长尾雉的栖息影响较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郑艳霞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江西省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冬季生境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白颈长尾雉冬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颈长尾雉越冬期多选择低海拔(≤600 m),缓坡(坡度≤30°),乔木盖度适中(40%~70%),灌木数量偏高(>20株),灌木种类较多(>3种),草本盖度中等(20%~60%),草本种类(>2种)和草本数量较多(>10株),水源距离近(≤150 m)的生境,偏爱阳坡和阔叶林,较少选择草本盖度≤20%和水源距离较远(>150 m)的生境,避开陡坡(>30°)和阴坡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黄祥云  胡德夫  唐小平  王志臣  刘伟石  
湖南省壶瓶山是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近几年发现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证据较多的区域。中美华南虎联合调查队于2001年10~12月采用访问调查法、样带调查法、痕迹调查法和红外线自动照相技术等目前国际国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对该保护区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虽未得到华南虎存在的确切证据,但较系统地调查了该区域的生境状况,初步评价了华南虎的生存环境。该区域历史上是华南虎分布较多的区域。经分析,目前仍具备华南虎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以后实施华南虎重引入工程较为理想的试验基地。表2参13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国钢  张正旺  杨凤英  李世广  
于1997年12月至1998年11月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由于林缘灌丛地带阳光充足,草本植物返青较早,在0~10cm的覆盖度较高的区域,昆虫相对较多,常常会吸引褐马鸡取食。夏季,褐马鸡为顺利完成繁殖活动和育雏,很少到林缘灌丛中活动,而是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中觅食,因为铁矿大多聚集在林缘灌丛。秋季,褐马鸡雏鸟已经长大,多数都是以家族的形式活动,使得被捕食的风险增加。因此褐马鸡在秋季同样会避开干扰较大的林缘,而选择在10~30cm覆盖度较大的针阔混交林中,而林缘灌丛如沙棘等次生灌丛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物。冬季,褐马鸡多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林缘灌丛取食,此时期褐马鸡也...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冬冬  朱洪强  葛志勇  常素慧  李成  张晓东  
【目的】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原麝冬季栖息地的选择策略进行研究,为原麝栖息地保护及其种群恢复提供依据。【方法】2011-11-2012-01,采用机械布点随机设置样线法,调查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63个原麝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首先运用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坡向、坡位、植被类型、石砬子等4个名词型变量;然后运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mov检验方法及非参数检验中的2个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分析海拔、坡度、隐蔽级、郁闭度、灌丛盖度、食物丰富度、距人为干扰距离、雪深、倒木等9个数量型变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13个因子在原麝冬季栖息地选择中的影响。【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陈存根  
2006年11—12月和2007年1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冬季栖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首先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环境参数。有种群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n=53),反之为非探测栅格(n=46)。海拔、坡度、坡向的余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丛盖度、距离最近水源距离、距离乡间土路距离、距最近居民点距离以及距最近林边距离等在探测栅格和非探测栅格之间呈显著差异。将显著差异变量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徐文辉  岳晓雷  高鹏  夏淑娟  
选择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它们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以期对黑麂生境保护提供指导意义。在总结黑麂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分析对黑麂栖息地生态适宜性有重要影响的4种因素:植被因子、地形因素、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对不同因素在一年四季的影响权重综合赋值,结合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准则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针叶林的不合理分布和800~1 000 m海拔处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研究区域内黑麂潜在适宜栖息地、次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212 2,3.02...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祥云  胡德夫  刘伟石  Jeff Muntifering  
江西省宜黄县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华南虎 (Pantheratigrisamoyensis)为主要保护对象 ,是近几年发现华南虎证据最多的区域 .中美华南虎联合考察队于 2 0 0 1年 3 7月对该保护区进行了调查 ,采用访问调查法、样线调查法、痕迹调查法、红外线自动照相技术等目前国际国内通用的方法和技术 .该次考察虽未证实该区域华南虎存在的确切信息 ,但较系统地调查了该区域的生境资料 ,初步评价了华南虎的生存环境 .其结论为 ,由于乱捕滥猎、过度的经济活动、栖息地缩小和破碎化是导致目前华南虎极度濒危甚至难觅其踪迹的主要原因 .该区域历史上是华南虎较多的区域 ,目前仍具备华南虎生存的基本条件 .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祥  鲍毅新  葛宝明  郑荣泉  
2003年3~12月,在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对黑麂的分布、种群密度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古田山黑麂主要栖息在海拔800~1000m的区域。同时根据样带法估计保护区内黑麂种群密度。结果表明,区内黑麂平均密度为3.30±0.45只/k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黑麂种群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F2,37=19.31,P0.05)。食物空间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黑麂对海拔高度选择变化的重要原因,森林面积的丧失和偷猎是影响黑麂种群在该区稳定生存的主要因素。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宁  周伟  杨雁瑛  张庆  刘钊  
为了确定冬季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越冬取食对策,2007年12月,在大中山采集20堆46粒黑颈长尾雉粪便和38科92种对照植物样本,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研究冬季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并探讨其采食对策。结果表明,冬季黑颈长尾雉食谱主要由12科18种植物组成。按相对频率值将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分为3类。第1类为主要食物,有顶果蹄盖蕨Athyriumguan gnanense和大叶假冷蕨Pseudocystopteris spinulosa等2种,占采食食物总量的31.5%;第2类是常见食物,包括朱砂根Ardisia crenata,鱼鳞蕨Acrophorus stipell...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彭长根  楚国忠  郭晶华  
1992年11月和1993年10月,在江西大岗山年珠实验林场分析了3只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和5只白鹇(Lophuranycthemerafokiensis)k嗉囔和胃内的食物组成。植物性食物共17科25种,包括果实、种子和叶片,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各4种),其次是禾本科(3种),植物性食物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白颈长尾雉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青冈的种子,竹根七的叶片及节肢动物;白鹇的重要食物种类有:苦槠和樟树的种子,毛药红淡、山黄皮、软条七蔷薇、木的种子和果实,淡竹叶的种子以及黄脊竹蝗等。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原宝东  闫永峰  程志营  鲁长虎  
【目的】分析黑颈长尾雉春夏夜栖地特征与差异,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建议。【方法】2012年春季和夏季,通过直接观察法测量12个黑颈长尾雉夜栖地,利用无线电遥测跟踪黑颈长尾雉(6♂,2♀)测量34个夜栖地,其中春季20个,夏季26个。【结果】对春季和夏季的夜栖树进行卡方检验表明,春季和夏季的栖树选择差异不显著(χ2=0.34,P=0.51),黑颈长尾雉主要以油桐为夜栖树,其次为西南木荷、杉木和云南松。栖树选择与样地内乔木的数量和种类相关性很低(r=0.401,P=0.028)。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