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78)
- 2023(11309)
- 2022(9811)
- 2021(9403)
- 2020(7387)
- 2019(17240)
- 2018(16999)
- 2017(32833)
- 2016(17807)
- 2015(19822)
- 2014(19663)
- 2013(19206)
- 2012(17264)
- 2011(15500)
- 2010(15235)
- 2009(13620)
- 2008(12873)
- 2007(10945)
- 2006(9380)
- 2005(7890)
- 学科
- 济(67998)
- 经济(67932)
- 管理(47990)
- 业(45310)
- 企(37207)
- 企业(37207)
- 方法(31862)
- 数学(27581)
- 数学方法(27261)
- 农(18974)
- 中国(17587)
- 业经(15893)
- 地方(15803)
- 学(15557)
- 财(15124)
- 农业(13042)
- 理论(11537)
- 环境(11530)
- 贸(11482)
- 贸易(11475)
- 和(11387)
- 易(11074)
- 技术(10741)
- 制(10394)
- 教育(9836)
- 划(9666)
- 务(9589)
- 财务(9530)
- 财务管理(9514)
- 企业财务(9001)
- 机构
- 大学(244229)
- 学院(243937)
- 管理(99550)
- 济(90753)
- 经济(88598)
- 理学(87485)
- 理学院(86444)
- 管理学(84918)
- 管理学院(84493)
- 研究(79859)
- 中国(56600)
- 科学(52531)
- 京(52096)
- 财(39309)
- 所(39154)
- 农(38406)
- 业大(38396)
- 研究所(36258)
- 中心(35814)
- 范(34065)
- 师范(33797)
- 江(33532)
- 北京(32542)
- 财经(32515)
- 农业(30185)
- 院(29905)
- 经(29601)
- 州(27925)
- 师范大学(27550)
- 技术(26078)
- 基金
- 项目(178232)
- 科学(140301)
- 研究(130493)
- 基金(128658)
- 家(112360)
- 国家(111435)
- 科学基金(96015)
- 社会(80692)
- 社会科(76441)
- 社会科学(76419)
- 省(70326)
- 基金项目(70042)
- 自然(63559)
- 自然科(62057)
- 自然科学(62046)
- 自然科学基金(60875)
- 划(59418)
- 教育(59328)
- 编号(54206)
- 资助(51334)
- 成果(42746)
- 重点(39630)
- 部(38192)
- 发(38173)
- 创(37128)
- 课题(36934)
- 创新(34501)
- 科研(33995)
- 项目编号(33305)
- 大学(32786)
共检索到336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角媛梅 胡文英 速少华 范韬 杨有洁
以哀牢山区元阳梯田景观中的哈尼聚落为研究对象,用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标,用GIS的统计功能、切割运算及缓冲区分析方法,得到斑块粒度、景观类型空间邻接比例、聚集程度及聚落耕作半径等。结果表明:①景观具有耕地与林地占优势地位且两者面积相当的均衡格局特征,聚落是区内斑块数最多的景观类型;聚落的平均斑块面积小且密度大,空间分布类型在各层次上都表现为随机分布,与旱地、水梯田和有林地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均都较高;②缓冲区分析方法确定的聚落耕作半径存在区域差异。景观水平上的耕作半径为799.7m,约60%的耕地在耕作半径内,有2/5的水梯田离聚落较远;中部亚区耕作半径827m,无论是耕地还是林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正涛 华红莲
聚落空间演化及功能转型对于哈尼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哈尼梯田遗产区受旅游影响最大的多依树片区的长期观测,从聚落景观指数特征、空间扩张趋势以及凝聚状态3个方面揭示了多依树片区2005—2020年来聚落空间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建筑斑块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聚落空间总体上沿旅游干道迅速扩张,增加了村寨的离散程度并削弱了传统的聚居模式。这一过程主要受3个机制作用:首先,村寨内部人口增长的住房需求是聚落空间扩张的基础动力;其次,遗产区旅游开发导致住宿及配套空间增加,牵引了聚落空间向旅游干道两侧聚集;最后,聚落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村寨传统定居理念对聚落空间形态发展起到约束作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景观格局的稳定。基于此,指出村寨新增建筑空间的规划要更多参考村寨的定居观念和传统定居模式,以加强村寨的集体认同并维护传统景观格局,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丽静 王冬艳 王霖琳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村庄合并.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前提是保证村民有足够的田间作业时间.因此合理耕作半径的确定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综合考虑影响耕作半径的自然、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因素与耕作半径之间的作用机制.确定了耕作半径的决定性因素。以沂源县鲁村镇增减挂钩项目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合理耕作半径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合理耕作半径为3.2 km.即与建新村距离3.2 km以内耕地所涉及的村庄可以作为拆旧村庄向建新村合并。现阶段.非人力出行方式及机械化农用工具使用比重在研究区较低.提高高速度交通工具使用比例和广泛应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胜坤 张毅 闫欣 牛利强 汪洋洋 曹娟
以2009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和DEM数据为数据源,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变差函数等方法,从分布、规模和形状3方面对秦巴山区的竹溪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并分析不同地形梯度下的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竹溪县乡村聚落为集群分布,拥有多条核密度高值分布带,表现出"中东部密集、北部次密集、南部密集程度较低"的特征;2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出"北部较大,中、南部偏小"的分布格局;3乡村聚落斑块形状的不规则程度较高,总体上看,中部和南部聚落斑块的不规则程度高于北部。南—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分布的均质性最佳,东—西和东南—西北方向上乡村聚落形态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4地形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瑜
经历了40余年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于挖掘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设计的核心价值。看似随机、散落的传统乡村聚落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类型的提炼及人文内涵的审视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迫切需要。现代生活方式对建筑的空间结构、公共区域的功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益坤 罗静 罗名海 田玲玲 蒋亮 陈四云
大都市周边乡村聚落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重构与转型,分析特殊区域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与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引导区域内的乡村发展,并可为特殊地域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有益启示。以武汉市新城区1868个行政村为研究区,从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结构及形态分异三个方面出发,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大都市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武汉市乡村聚落集聚特征显著,但空间分异明显,具体展现为自近郊向偏远乡村地区呈“倒U型”结构;在规模分布上,武汉市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表现为近郊大,外围小的连片分布态势,并在局部上与密度分布存在正相关;在形态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主要为条带、团簇、散点等形态。最后,通过实地调查识别乡村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近郊以发展都市农业和到中心城区兼业为主,多为城乡两栖生活模式,远郊以传统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乔伟峰 吴江国 张小林 冀亚哲 李红波 王亚华
分析了安徽省埇桥区农村居民点与耕地的空间邻接特征和数量结构关系,通过"均等"和"耕聚比"的方法分别求算耕作半径并构造缓冲区,得出两种耕作压力系数的分布,对其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耕地是皖北平原地区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主要因子,基于各乡(镇)统计的耕地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基于"耕聚比"的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居民点规模因素对耕作半径计算造成的影响;基于"耕聚比"的方法计算的耕作压力分布在评价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合理性上更为实用;耕作压力系数分布对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布局调整中应将压力系数高的地区的拆旧和压力系数低的地区的建新相挂钩...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凯 马明
通过图形分析与数字量化的方式,辨析聚落空间形态。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空间中的43个聚落进行整合与比较,量化形状指数以及聚落空间分维值进而梳理聚落空间特点。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山地聚落斑块空间具有相似性,聚落空间主要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以中小型带状聚落为主的空间形态。由于受到该地区降水及地貌的影响,聚落呈现明显的"亲水性"。聚落在选址营建时依附于河流走向进行建设,形成"人-地-水"的有机整体。聚落外围空间不丰富,空间尺度单一,整个聚落空间的外部离散度差异都不大。该地区聚落的公共空间结构化程度相对较弱,表现出聚落外部空间较强的功能性与较弱的文化性。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山地聚落 空间分析 内蒙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少言,陈宗兴
在分析我国乡村发展背景基础上,作者认为目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应揭示乡村聚落体系的演变规律。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及区划等方向,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取落体系,研究内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安定,衣华鹏,王周龙,李德一
以胶东半岛龙口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83年地形图、Landsat1992.6和2002.6两个时期的TM影像.首先分析了该区域城镇聚落的影像特征,研究了城镇聚落及其背景地物的光谱特征.并探讨了它们在光谱特征上的可分性;然后分析并建立了基于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的简单决策树模型.对研究区域城镇聚落信息进行了提取。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胶东半岛龙口市近20年来.城镇聚落动态变化的特点。
关键词:
TM影像 城镇聚落 信息提取 动态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梁小丽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冀正欣 许月卿 卢龙辉 段亚明 李瑶瑶 黄安
研究目的:探讨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内涵及分类,系统梳理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的进展,展望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与演变机理的研究较为薄弱,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内涵尚未统一,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研究范式探讨尚显不足,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亟待开拓,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政策应用相对薄弱。研究结论:未来应开展乡村聚落空间概念、分类与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及其研究范式,加强行为主体对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机制研究,拓展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成果的政策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