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50)
2023(5412)
2022(4681)
2021(4399)
2020(3596)
2019(7528)
2018(7629)
2017(14266)
2016(7576)
2015(8233)
2014(7604)
2013(7108)
2012(6439)
2011(5758)
2010(5827)
2009(5730)
2008(5503)
2007(5002)
2006(4365)
2005(3696)
作者
(19483)
(16254)
(15950)
(15519)
(10462)
(7849)
(7536)
(6179)
(6140)
(5803)
(5438)
(5373)
(5166)
(5016)
(4967)
(4967)
(4922)
(4730)
(4706)
(4574)
(3964)
(3955)
(3826)
(3768)
(3729)
(3645)
(3586)
(3534)
(3264)
(3217)
学科
(26618)
经济(26476)
管理(19125)
(16501)
(14849)
企业(14849)
方法(10645)
(8339)
中国(8265)
业经(7785)
(7611)
理论(7534)
数学(6889)
(6868)
数学方法(6774)
(6758)
教育(5907)
(5167)
农业(5113)
(5060)
贸易(5058)
(4913)
地方(4569)
社会(4192)
(4164)
金融(4159)
(4071)
银行(4058)
(3903)
环境(3805)
机构
学院(99829)
大学(98710)
(37636)
经济(36796)
管理(34677)
研究(33281)
理学(29868)
理学院(29495)
管理学(28862)
管理学院(28676)
中国(24117)
科学(20594)
(20235)
(18411)
(16497)
(15445)
中心(15213)
(15000)
研究所(14911)
(14858)
师范(14836)
财经(14552)
业大(13840)
(13112)
北京(12475)
农业(12166)
(11931)
经济学(11908)
师范大学(11748)
(11745)
基金
项目(66668)
科学(52555)
研究(51098)
基金(47500)
(40902)
国家(40511)
科学基金(34676)
社会(33828)
社会科(30655)
社会科学(30645)
(26685)
基金项目(24494)
教育(24475)
(22355)
编号(21915)
自然(21199)
自然科(20741)
自然科学(20739)
自然科学基金(20355)
资助(18891)
成果(18364)
课题(15209)
重点(15179)
(14610)
(14380)
(14132)
项目编号(13669)
(13526)
(13384)
国家社会(13117)
期刊
(45406)
经济(45406)
研究(30368)
中国(19891)
学报(16165)
教育(15652)
(15348)
(14494)
科学(14255)
管理(12869)
大学(12105)
学学(11294)
农业(10439)
经济研究(8291)
业经(8157)
(7782)
金融(7782)
技术(7282)
财经(7197)
(6258)
(5437)
问题(5306)
图书(4999)
(4923)
商业(4676)
(4517)
职业(4455)
科技(4449)
社会(4286)
(4224)
共检索到148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佳  张惠敏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出现了各种社会不公正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已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因此,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正义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本文从逻辑起点和理性目标两方面对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正义观进行了详尽比较,进而为解决现实中的非正义问题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书俊  
人的存在不在于他的对象性或对象化,而在于他的对象性存在。对象性存在并不是现象或抽象的对象性存在,而是现实的,即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象性存在。正是这种对象性存在,才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质力量;也正是这个对象性存在,才真正完成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冬娜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军  
国家治理语境中,正义是价值取向,税收是基础保障。税收正义则属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观和制度保障。本文从两个层次讨论税收正义:一是税收促进生产关系诸环节正义,即促进生产正义、交换正义、分配正义、消费正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收在维护代际公平、降低社会交易费用、遏制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经济主体消费行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力。二是税收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经济新常态对税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文给出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角下的税收正义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对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烁  
马克思正义观,是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长期的历史实践,吸收、借鉴人类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成果,并且加以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公平正义理论。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频频活跃在我们身边,需要正确解读马克思正义观,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为解决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善侃  
和谐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现代化形式。"和谐哲学"的提出,适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适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适应了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和谐哲学体现的和谐精神,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成果,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珠联璧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余小雅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方丽玲  
马克思主张建立充满人性的新科学观,即人化的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是和谐一致的。他认为科学的人化就是指科学的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由此可见:经济学是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马克思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的理论是科学,但不仅仅是科学,更主要是为了“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人文,而资产阶级经济学是反人性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莲香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覃志红  
在消费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质疑,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这一"原本"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总体生产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坚持了一种生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生产是总体",生产的这种总体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生产的过程、结构、环节及其社会功能上。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域来审视当今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其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生产背景。在消费社会,符码并非取代物质生产而完全居于主导,而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社会仍旧遵循着资本生产的逻辑,它本身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腾飞  霍然  
恩格斯曾指出:“社会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种科学来判定,那就是研究生产和交换的物质事实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显然,政治经济学是研究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理论语境,也应当成为推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理论自觉。在马克思看来,正义不是基于抽象平等的绝对法权,而是由相应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现实,正义不仅关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也体现于人类个性自由的充分实现。纵观当前马克思理论研究趋势,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推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已成学界共识,但究竟如何在此语境下深入阐释马克思的正义观点、推动马克思正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仍有广阔的思考余地和论述空间。对此,由高广旭所著的《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的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一书作出了研究示范。该书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切入马克思正义观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哲学研究,在深度还原马克思正义观思想本质的前提下,对中西方学界关于马克思正义批判问题的研究问题、成果、争议等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引导研究走向正轨的新思路,并尝试从政治经济学语境下再现马克思正义批判的思想内涵与真实意义,对于推进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建构具有明显的奠基意义。总体来看,该书呈现出如下几个特色。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柳思维  
本文认为,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市场横向联系是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方式,也制约着社会的和谐状态。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和谐,而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和谐、经济和谐必然要通过市场状态表现出来,市场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指出,当前我国转轨经济阶段市场不和谐矛盾突出,市场繁荣与混乱并存,市场供给过剩与短缺并存,市场开放度上升与制度建设滞后并存,市场过度竞争与非正常垄断并存,市场体系的不断扩大和市场分割并存,市场动力结构失衡与组织结构失衡并存。因此,必须本标兼治营造现代和谐市场,高扬民主法治大旗,努力建设现代市场文明;加大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构建和谐市场的制度基础;加大对市场丑恶现象与违法行为的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彩燕  
分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分配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关于马克思是否存在正义观一直以来备受争议,马克思认为要在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分配原则,即“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党的二十大深刻关注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新时代更要坚持把马克思分配正义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促进分配公平、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金明  徐立勤  
非自愿移民对我国社会变迁产生重大影响,其安置模式亦成为关乎社会和谐的复杂性难题。因此,按照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深入比较各种非自愿移民安置模式的优劣利弊,从中总结深刻的经验教训,以期更加理性地权衡和选择非自愿移民安置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