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3)
2023(4354)
2022(3644)
2021(3159)
2020(2566)
2019(5551)
2018(5429)
2017(10520)
2016(5333)
2015(6080)
2014(6160)
2013(6217)
2012(6203)
2011(5921)
2010(6187)
2009(5989)
2008(5704)
2007(5486)
2006(5219)
2005(4637)
作者
(16476)
(14020)
(13820)
(13443)
(8981)
(6494)
(6376)
(5435)
(5302)
(5068)
(4911)
(4656)
(4545)
(4446)
(4367)
(4248)
(4069)
(4055)
(4032)
(3808)
(3630)
(3330)
(3307)
(3254)
(3243)
(3137)
(2949)
(2860)
(2788)
(2670)
学科
(51015)
经济(50881)
地方(14459)
方法(14080)
管理(13994)
地方经济(11524)
(10894)
数学(10474)
数学方法(10445)
(9941)
中国(9812)
业经(9696)
(9035)
企业(9035)
(7615)
(7111)
理论(6862)
经济学(6249)
环境(5614)
(5084)
(5073)
(5002)
社会(4925)
(4699)
金融(4698)
农业(4690)
产业(4659)
(4655)
资源(4313)
及其(4232)
机构
大学(91763)
学院(90197)
(49209)
经济(48407)
研究(35561)
管理(31776)
理学(26581)
理学院(26241)
管理学(25895)
管理学院(25704)
中国(25369)
(20465)
科学(19043)
(18493)
(17849)
经济学(16895)
财经(16246)
研究所(15904)
经济学院(14788)
中心(14763)
(14568)
(13967)
(12871)
师范(12804)
社会(12058)
(11917)
北京(11904)
财经大学(11776)
(10906)
科学院(10761)
基金
项目(52874)
科学(42121)
研究(40461)
基金(38963)
(32728)
国家(32443)
社会(30607)
科学基金(27820)
社会科(27791)
社会科学(27778)
(19885)
基金项目(19802)
教育(17935)
(15927)
资助(15842)
编号(15357)
自然(14814)
自然科(14435)
自然科学(14432)
自然科学基金(14186)
成果(13517)
国家社会(12771)
(12721)
(12148)
(12065)
经济(12034)
重点(11976)
发展(11084)
(10948)
课题(10908)
期刊
(64899)
经济(64899)
研究(33567)
中国(17806)
(15606)
管理(13289)
学报(12273)
科学(11744)
经济研究(11479)
(10622)
财经(9800)
大学(9622)
学学(9010)
(8654)
教育(8092)
问题(8035)
技术(7754)
业经(7725)
(7707)
金融(7707)
农业(6969)
技术经济(6331)
世界(5890)
统计(5835)
(5319)
经济问题(5253)
经济管理(5013)
经济学(4954)
改革(4880)
(4880)
共检索到149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晓亮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应是和谐哲学,而不是斗争哲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既要尊重社会经济规律,更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建立在各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文章提出,我国社会现阶段存在公私矛盾和劳资矛盾这两种基本的经济关系,公私兼顾和劳资两利是处理这两类经济矛盾的基本原则。文章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妥当处理分配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创造财富的效率与分配财富的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独特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承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和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要求,“和谐社会”的要素及必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国际上广泛建立友好关系,给我国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氛围和发展空间;二是社会整体协调;三是“人”的和谐;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目标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要从这四个方面着手,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才能构建一个稳定有序、和谐发展的社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继辉  李彦龙  
人与自然的对抗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人类征服、改造甚至掠夺自然;自然又加倍报复人类;人类与动物争夺生存环境;人类与动物相互伤害。要实现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以及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等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世波  吴会丽  
哈耶克主张,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同时,他也极为重视教育、法律规则、传统以及非政府组织在缩小贫富差距过程中的作用。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地表现便是贫富差距过大,较为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哈耶克的贫富差距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哈耶克理论的阶级本质和意识形态特征,它在本质上代表着资产阶级和国际垄断资本的利益。因此,我们对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林  
从中国人本经济学的视角审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实质,与传统的和主流的经济学有重大区别。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社会大转型的基本国情,我们只能在“以人民群众为本”的真实发展中求和谐。对此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直面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实际冲突求发展;确立化解冲突的发展思路减少无助者;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建构利益与权利分享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晓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长期的宏伟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加快经济增长与社会成员共同发展协调一致,我们追求的GDP应是"和谐GDP",和谐也是生产力等思考,以期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社会和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韦鸿  
主流的交易经济学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是:和谐社会是帕累托有效的;和谐社会是收入和财富分配严格公平的。冲突经济理论则分析人们面临各种利害冲突时如何通过某种机制而实现共赢,通过建立某种制度机制而实现共赢的过程就是社会和谐的过程。经济学视角下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思路为:完善市场经济制度、让市场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政府配合市场、尽力促进初始收入相等,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立和谐的解决冲突的制度及提高司法办事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春学  
自由市场制度会产生效率,但不会自动产生"社会福利";合理的社会政策是可以与个人自由相容的。这种观点是借助于个人面对某些随机模式时表现出来的社会偏好来论证的。通过"无知之幕"的构思排除了个人的特殊地位对其主观偏好的影响之后,借助于人际间的比较,我们可以证明,每个人都将会表现出两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偏好:一是对"公平的"制度安排的偏好,它们将能够有效缓和"出身"与"运气"等随机因素对个人前景的巨大累积性影响;二是再分配的社会偏好,它将个人对不平等的社会反感,合理化为个人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厌恶。这些偏好都可以是理性的个人自愿选择的产物,因而,力图实现这些偏好的明智政策,自然不会与个人自由相冲突。根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南岳  
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和谐社会带来的三点思考:和谐社会呼唤主流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研究范式的变革;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社会和谐GDP的增长;和谐也是生产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将于2008年11月8日~9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现围绕以下议题进行征文。(1)改革三十年来生态经济学进展的回顾与反思(2)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探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滕藤  
1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最近60年,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冲击越来越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们也因此逐渐认识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进一步指明了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楚金桥  李俊  
和谐社会要求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内部各要素分别协调以及各部分之间整体协调,达到力量上的相互平衡,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均衡。和谐社会的这一均衡本质,要求其在经济上必须达到资源配置有效、市场制度完善和收入分配公平。有效的资源配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需要完善的市场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作为前提;在获取效率的基础上,还必须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让社会上的所有人共享经济成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胡伟清  
本文认为,和谐社会的经济标准必须从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来考虑,具体可分解为人均GDP、经济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失业率、人均周工作时间、行业集中度、劳动力流动成本、负外部性、吉尼系数、歧视指数、贫困人口比例和通货膨胀率等12个指标。文章提出,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人均GDP、收入的合理分配、反贫困、环境治理和保护、减少生产要素在行业以及地区间的流动障碍等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