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08)
- 2023(4762)
- 2022(4001)
- 2021(3505)
- 2020(2844)
- 2019(6154)
- 2018(5941)
- 2017(11551)
- 2016(5907)
- 2015(6829)
- 2014(6803)
- 2013(6752)
- 2012(6721)
- 2011(6388)
- 2010(6686)
- 2009(6377)
- 2008(6136)
- 2007(5849)
- 2006(5548)
- 2005(4966)
- 学科
- 济(52580)
- 经济(52443)
- 管理(15400)
- 地方(14681)
- 方法(14677)
- 地方经济(11573)
- 业(11237)
- 学(11114)
- 数学(10932)
- 数学方法(10896)
- 中国(10631)
- 企(10272)
- 企业(10272)
- 业经(10270)
- 和(7890)
- 农(7587)
- 理论(7547)
- 经济学(6344)
- 环境(5789)
- 财(5740)
- 制(5455)
- 发(5303)
- 教育(5254)
- 社会(5002)
- 农业(4975)
- 产业(4941)
- 融(4932)
- 金融(4931)
- 体(4922)
- 策(4527)
- 机构
- 大学(99382)
- 学院(97683)
- 济(51799)
- 经济(50917)
- 研究(38171)
- 管理(34225)
- 理学(28682)
- 理学院(28317)
- 管理学(27923)
- 管理学院(27715)
- 中国(27165)
- 财(21990)
- 科学(20461)
- 京(20107)
- 所(18974)
- 经济学(17734)
- 财经(17393)
- 研究所(16905)
- 中心(15980)
- 经(15621)
- 经济学院(15537)
- 江(15041)
- 范(14263)
- 师范(14189)
- 北京(13009)
- 院(12888)
- 社会(12754)
- 财经大学(12635)
- 农(11703)
- 师范大学(11566)
- 基金
- 项目(57621)
- 科学(45962)
- 研究(44507)
- 基金(42312)
- 家(35486)
- 国家(35174)
- 社会(33267)
- 社会科(30302)
- 社会科学(30289)
- 科学基金(30257)
- 省(21654)
- 基金项目(21483)
- 教育(20186)
- 划(17377)
- 资助(17146)
- 编号(17066)
- 自然(16165)
- 自然科(15762)
- 自然科学(15759)
- 自然科学基金(15493)
- 成果(15165)
- 国家社会(13780)
- 发(13644)
- 部(13282)
- 重点(13038)
- 济(12632)
- 经济(12507)
- 课题(12218)
- 教育部(12012)
- 发展(11887)
共检索到161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春学
自由市场制度会产生效率,但不会自动产生"社会福利";合理的社会政策是可以与个人自由相容的。这种观点是借助于个人面对某些随机模式时表现出来的社会偏好来论证的。通过"无知之幕"的构思排除了个人的特殊地位对其主观偏好的影响之后,借助于人际间的比较,我们可以证明,每个人都将会表现出两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偏好:一是对"公平的"制度安排的偏好,它们将能够有效缓和"出身"与"运气"等随机因素对个人前景的巨大累积性影响;二是再分配的社会偏好,它将个人对不平等的社会反感,合理化为个人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厌恶。这些偏好都可以是理性的个人自愿选择的产物,因而,力图实现这些偏好的明智政策,自然不会与个人自由相冲突。根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世美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长时期快速增长,和谐问题日益凸显。笔者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对增长、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作出分析;并且着重从劳动、土地、资本、管理要素角度对和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认为要在提供公平竞争宏观环境、扭转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
效率与公平 生产要素 收入分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敬伟 蒲勇健
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说的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主体是单纯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行为经济学基础上的公平互惠理论,强调了有限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公平、互惠与合作,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公平、互惠与合作是和谐社会的经济要素。而且,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公平互惠理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微观经济理论基础,并可依据这一理论对和谐社会进行机制设计或制度安排。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乔榛
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实践可以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基础。中国改革开放后探索出来的生产力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最终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不曾有过的实践,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实践下中国取得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少有的成果。这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事实,需要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通过揭示其中包含的经济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经济学 科学理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学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也说明,公平正义既是百姓期待,也是执政者奋斗的目标。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乔榛 郑岩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提出的一种理论要求,而且也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机会。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或基础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其理论源泉,西方经济学可以作为理论借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其方法论基础。当然,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理论,而是那些能够与中国现实相契合并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田涛 王贤彬
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都是一国发展的重要目标,这里在一个理论框架中分析了政府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共容。地方官员追求适度的经济增长能够带来社会和谐进步,但过高的经济增长会给社会和谐进步带来负面影响——经济高增长负效应。在双重考核机制下,中央要约束地方官员对于社会和谐进步的态度,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和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与设置合适的官员考核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钊 陆铭
尽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持续增长,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依然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并且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也没有带来城乡工资差距的均等化,相反中国的城乡差距、城市内部本地职工与外来职工的工资差距都是持续扩大的。对于这些与传统理论相悖的"谜",本文借助于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的内生决定机制来解释。本文认为,从绝对禁止到逐渐松动,城乡分割的经济政策的演变是倾向城市居民利益的决策结果。改变这种从城市利益出发、由城市单方面制定人口流动政策的局面,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的转变才能够实现。而这种转变既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又有利于实现城乡平等与社会和谐。
关键词:
城市化 劳动力流动 城乡差距 城乡分割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新军
作为两种最基础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不仅关系企业正常的运行,更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制度创新来自于对劳资关系本身所具有的和谐成分的把握和引导。本文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劳资关系变迁的规律,并从博弈论、外部性和利益相关者治理三个维度探究了劳资关系所具有的内外部和谐机制,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延伸。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俞国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民刚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生产关系整体系统结构的分析 ,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同 ,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处的历史时代既与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结构不同。并依此为前提 ,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基础及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生产关系 系统结构 子系统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卢映西 王大顺
马克思主义为揭示人性的本质提供了真正科学的方法。劳动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并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成就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行为动机呈现多向性,为利他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转化为现实性,并且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必要性。2008年开始爆发的西方经济危机再次证明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利己会导致利他的"和谐社会"不可持续,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经济学的人性基础以实现对经济学理论的重构,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蕊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相关理论的创新,相继进人一个高峰期。学术界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同时,注重其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新动态。理解的目的是服务于学习,学习的目的是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为其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由此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一,所谓"机遇"表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从区域性扩散为全球性,人们重新将目光聚拢到这一基础理论上,从中寻求答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此彰显出强大的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卢映西 王大顺
马克思主义为揭示人性的本质提供了真正科学的方法。劳动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并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成就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行为动机呈现多向性,为利他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转化为现实性,并且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必要性。2008年开始爆发的西方经济危机再次证明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利己会导致利他的"和谐社会"不可持续,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经济学的人性基础以实现对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社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和谐深入发展,其中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与组成部分。为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经济基础,有必要妥善处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扩大就业、切实提高收入、有效拉动消费与促进经济发展,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扩大就业、提高收入与拉动消费的良性循环,不断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