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21)
2023(5846)
2022(4694)
2021(4139)
2020(3257)
2019(7429)
2018(7149)
2017(13341)
2016(6735)
2015(7583)
2014(7769)
2013(7822)
2012(7547)
2011(7467)
2010(7674)
2009(7288)
2008(7016)
2007(6308)
2006(6066)
2005(5687)
作者
(20670)
(17578)
(17350)
(16595)
(11361)
(8004)
(7804)
(6725)
(6644)
(6157)
(6078)
(5746)
(5717)
(5594)
(5477)
(5370)
(5126)
(5019)
(4982)
(4656)
(4527)
(4161)
(4156)
(4147)
(3968)
(3936)
(3805)
(3514)
(3480)
(3353)
学科
(56850)
经济(56813)
管理(21657)
方法(16037)
(15879)
地方(14875)
(14619)
企业(14619)
数学(12621)
数学方法(12533)
地方经济(11728)
(11195)
中国(10932)
业经(10600)
理论(8212)
(7629)
经济学(7231)
(7125)
(6468)
金融(6467)
环境(6408)
(6326)
(6317)
(6261)
(5906)
产业(5827)
(5686)
(5489)
(5433)
银行(5431)
机构
大学(117472)
学院(114740)
(59846)
经济(58774)
研究(43712)
管理(43581)
理学(37047)
理学院(36613)
管理学(36199)
管理学院(35967)
中国(31875)
(25415)
(24274)
科学(22703)
(21344)
财经(20207)
经济学(20110)
研究所(19084)
中心(18299)
(18252)
经济学院(17578)
(17066)
(16515)
师范(16454)
北京(15633)
(15128)
财经大学(14857)
师范大学(13638)
(13344)
科学院(12792)
基金
项目(68985)
科学(55950)
研究(53666)
基金(51566)
(43681)
国家(43328)
社会(37549)
科学基金(37525)
社会科(35660)
社会科学(35654)
基金项目(26448)
(24892)
教育(24092)
编号(21356)
自然(20917)
(20886)
自然科(20398)
自然科学(20393)
资助(20175)
自然科学基金(20066)
成果(18715)
国家社会(16475)
(16112)
(15921)
重点(15555)
教育部(14457)
课题(14404)
(14231)
人文(14079)
(13865)
期刊
(75648)
经济(75648)
研究(41237)
中国(21338)
(18872)
管理(18603)
科学(14059)
经济研究(13203)
学报(12972)
教育(11932)
财经(11500)
技术(10519)
大学(10416)
(10254)
(10193)
(10083)
金融(10083)
学学(9661)
问题(9463)
业经(8842)
技术经济(7820)
(7110)
世界(6925)
农业(6713)
国际(6477)
统计(6202)
经济学(6048)
经济问题(6037)
经济管理(5785)
图书(5783)
共检索到1841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张璐   王晨曦   卢金钟   张强   黄荟婕  
意义建构理论作为指导企业各层级间达成共识、协调行动的方法论而备受学界关注。然而学界对意义建构理论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回顾和逻辑梳理基础上的理论整合。本文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意义建构理论相关文献整理,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归纳总结:首先,通过梳理意义建构理论提出背景及内涵,发现现有研究呈现“个体-组织”跨越以及“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整合主义”演进的特征;其次,通过归纳和总结意义建构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过程,厘清由“单向-双向”推进的组织意义给赋互动逻辑,同时探讨意义建构理论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与拓展,构建更为完善的意义建构理论框架;最后,结合中国企业创新管理实践需要,从应用层面阐述未来研究展望,旨在推动意义建构理论在理论层与实践层的进一步完善。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李金华  
新中国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几乎同时产生、同时成长起来。30多年来,内部审计在国家整个审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内部审计在揭示存在的问题、促进整改规范、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规范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方式需要创新、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政府职能需要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李金华  
新中国的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几乎同时产生、同时成长起来。30多年来,内部审计在国家整个审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内部审计在揭示存在的问题、促进整改规范、强化管理、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内部审计的队伍建设、规范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方式需要创新、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政府职能需要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地  霍春辉  
网络编配是以中心企业为代表的编配器通过对网络参与者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协调,来实现价值创造、获取与分配的过程。基于封闭系统网络和开放系统网络两种情境,本文回顾总结了网络编配的研究起源与内涵特征,构建了网络编配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依据编配器的不同类型,从“组建维度”和“协调维度”整合提炼了网络编配的关键维度,从网络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总结了网络编配的前因变量和结果效应,并比较探讨了不同网络情境下网络编配的关键维度、前因变量和结果效应的差异性。最后,本文提出未来应开展动态视角下的关键维度探索、拓展不同网络情境下的前因变量和结果效应研究、加强网络个体层面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和加强量化分析,以及完善基于中国情境的本土化研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地  霍春辉  
网络编配是以中心企业为代表的编配器通过对网络参与者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协调,来实现价值创造、获取与分配的过程。基于封闭系统网络和开放系统网络两种情境,本文回顾总结了网络编配的研究起源与内涵特征,构建了网络编配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依据编配器的不同类型,从“组建维度”和“协调维度”整合提炼了网络编配的关键维度,从网络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总结了网络编配的前因变量和结果效应,并比较探讨了不同网络情境下网络编配的关键维度、前因变量和结果效应的差异性。最后,本文提出未来应开展动态视角下的关键维度探索、拓展不同网络情境下的前因变量和结果效应研究、加强网络个体层面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和加强量化分析,以及完善基于中国情境的本土化研究。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遥   张广逍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各国纷纷提出碳排放控制目标以及净零时间表。传统的绿色金融无法满足碳密集型企业的转型需求,导致各国距离实现净零目标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转型金融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转型金融的概念出发,阐述转型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转型风险方面的功能作用,并结合国际市场实践明确转型金融的发展前景。进而通过阐释转型金融发展的逻辑机理,对比分析国际上主流的转型融资方法,形成转型金融发展框架的五大核心要素。为此,今后应加强顶层政策体系的协同与约束力度、统一和完善转型金融的界定标准,并积极开展转型金融相关的理论创新。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新月  练靖雯  宋士杰  赵宇翔  朱庆华  
[目的/意义] 失真信息治理是信息疫情时代中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图书情报学科近年来的热点议题。在传统信息纠偏研究中事后纠正的滞后性与局限性促使学者将目光转向更为主动的预先干预,预先干预的剖析对失真信息治理的理解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 系统梳理过去几十年间的相关研究,解析失真信息预先干预的概念内涵,回溯相关理论基础,构建研究框架深入分析失真信息预先干预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结果/结论] 失真信息预先干预以预防接种理论为理论核心,涉及情报学、心理学与传播学等学科。时间、内容、目的与特征是阐释失真信息预先干预的四大构件。当前研究围绕“应用情境—影响因素—干预方式—干预结果”展开,未来还可从理论内涵拓展、行为特征探索与研究方法创新三大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郎福宽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50年华诞。50年来,财政伴随着自治区的建设、改革、发展,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探索与创造、开拓与进取的伟大实践篇章。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西藏财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的财力保障和有力的制度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中举   朱相   汪明月  
绿色技术转移是绿色创新所产生的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对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对绿色技术转移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了绿色技术转移的内涵特征、相关理论、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研究发现:绿色技术转移的要素包含五个方面,可以采用专利、文本、问卷等方法对其进行测量;以往研究基于制度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探究了环境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差距等对绿色技术转移的影响作用;绿色技术转移对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绿色增长和竞争优势起到了中介作用,而吸收能力是影响绿色技术转移绩效作用的调节变量。未来研究除了继续探索绿色技术转移的测量和影响因素以外,也需要加深对绿色技术转移作用结果的内在机制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中举   朱相   汪明月  
绿色技术转移是绿色创新所产生的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对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对绿色技术转移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总结了绿色技术转移的内涵特征、相关理论、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研究发现:绿色技术转移的要素包含五个方面,可以采用专利、文本、问卷等方法对其进行测量;以往研究基于制度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探究了环境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差距等对绿色技术转移的影响作用;绿色技术转移对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具有促进作用,绿色增长和竞争优势起到了中介作用,而吸收能力是影响绿色技术转移绩效作用的调节变量。未来研究除了继续探索绿色技术转移的测量和影响因素以外,也需要加深对绿色技术转移作用结果的内在机制研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资格指通过接受一定教育后所获得的一系列证书、文凭或头衔的总称,其主要目的是向雇主和社会证明个体达到的相关知识及技能发展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将建立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结构更加完善、有利于不同教育间学分转换和学生流动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作为现代教育与培训体系发展的重要举措,如英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建立了包括9个层次,涵盖中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养成(如学徒制)以及职业和专业高等教育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并实现了这一框架与高等教育资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哲睿  甄峰  
信息化与区域化加速了城乡要素的多向流动,推动了城乡空间组织的网络化转向。面对多元压力扰动,建构平等互促、长效互补的城乡网络体系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前瞻性议题。以“科学基础认知—内涵辨析—分析框架建构”为主线,研究表明:中国城乡网络体系已进入快速构筑阶段,对其演化方向进行探讨具有迫切性;国际城市网络韧性、区域韧性发展的大量研究表明,韧性状态是可量化评估与可设计引导的,目标是提升地域空间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基于此,解析了要素流动、空间组织、发展机制3个维度的城乡空间“韧性联结”内涵;尝试性提出以网络韧性评估及提升为核心内容的城乡空间“韧性联结”分析框架以及基于“形”“流”融合思维的韧性联结机理研究路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姚凯  李霞  
基于近十年的本土研究,从性质、形式和功能的角度归纳了工作旺盛感的内涵认知与外延发展,总结了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典型的研究路径,探讨了本土研究特色及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柳卸林  
知识经济:内涵和意义柳卸林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随着技术进步的不断加快,人类社会自本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渐渐显露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它预示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本文将就知识经济的涵义、特征...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悦  上官绪红  杨志鹏  
从PPP模式的概念及其分类入手,综合分析PPP模式下环保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政企资本合作及发展格局,并围绕资本风险管理的PPP项目风险分类、风险评价、风险分担以及PPP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分析,为促进资本原动力与政策驱动力的有效对接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推进现代财政制度革故鼎新、优化责权利考评体系提供学理支撑,为促进政企资本合作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提供有益的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