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78)
2023(3352)
2022(2779)
2021(2801)
2020(2075)
2019(4953)
2018(5090)
2017(6469)
2016(4888)
2015(5427)
2014(5577)
2013(4522)
2012(4200)
2011(4095)
2010(4407)
2009(3575)
2008(3314)
2007(3087)
2006(2823)
2005(2657)
作者
(11737)
(9622)
(9572)
(9179)
(6098)
(4787)
(4491)
(3886)
(3818)
(3604)
(3286)
(3269)
(3256)
(3188)
(3168)
(3132)
(3040)
(2961)
(2911)
(2787)
(2646)
(2617)
(2453)
(2337)
(2295)
(2280)
(2189)
(2172)
(2046)
(2037)
学科
教育(18684)
中国(9443)
(6913)
经济(6910)
理论(6045)
教学(5796)
(5231)
管理(4960)
(3720)
发展(3587)
(3465)
(3460)
(3353)
思想(3316)
政治(3227)
改革(3188)
高等(3163)
研究(3160)
思想政治(3049)
政治教育(3049)
治教(3049)
德育(3017)
学校(2848)
教育改革(2800)
学法(2648)
教学法(2648)
世界(2586)
技术(2538)
(2470)
企业(2470)
机构
大学(59308)
学院(54600)
教育(26587)
研究(26423)
(19247)
师范(19148)
科学(16132)
师范大学(16053)
(14831)
(13778)
研究所(12800)
(11853)
技术(11602)
中国(11488)
经济(11270)
职业(11257)
北京(10433)
管理(10386)
教育学(10109)
(10046)
中心(9753)
(9635)
(9542)
理学(8607)
理学院(8331)
管理学(7940)
研究院(7931)
业大(7881)
管理学院(7796)
职业技术(7664)
基金
项目(33994)
研究(30983)
科学(26951)
教育(23337)
基金(19491)
(17747)
国家(17426)
社会(15740)
成果(15552)
(15508)
编号(15098)
(15015)
课题(14778)
社会科(14533)
社会科学(14529)
(12861)
科学基金(12762)
规划(10173)
重点(10009)
(9207)
(9026)
(9012)
基金项目(8977)
(8966)
项目编号(8940)
研究成果(8457)
年度(8286)
教育部(8074)
(7849)
(7822)
期刊
教育(45139)
研究(27482)
中国(22140)
(13343)
经济(13343)
职业(10820)
学报(10377)
技术(8383)
大学(8380)
(8342)
科学(7605)
技术教育(7064)
职业技术(7064)
职业技术教育(7064)
学学(6100)
农业(5894)
高等(5346)
成人(4822)
成人教育(4822)
(4817)
论坛(4817)
高等教育(4709)
(4038)
(3997)
(3769)
发展(3643)
(3643)
职教(3617)
比较(3458)
管理(3394)
共检索到94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周黔  古鸿宇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戚务念  王锋  
“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的两种对立的取向。这两种取向都是“中心主义”,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固思维模式。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而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姜英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以来,一直将"和而不同"为其基本原则,强调不同国家、种族、文化、宗教、阶层的人们——即"异质性他者"之间加强相互理解和合作,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但是,21世纪以来,国际理解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使其实施者们开始思考和反省"和而不同"理念的局限,从而探索新的解决途径与方法。本文提出"‘异己’间共生"的国际理解教育新模式,并依凭近年来本文作者和中日韩三国学者的部分实践,总结出"‘异己’间共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方法,以求抛砖引玉,引发相关研究对该问题的思考。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蒋凯  
在全球化时代,影响高等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基本力量中既有全球的力量也有本土的力量,全球因素与本土因素相互作用。高等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目标,不能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应当以间接而不是直接的方式为经济做贡献。知识主要是一种公共产品,过于强调知识的经济价值和私人产品性质,会损害公共利益和知识本身。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谷小燕  
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三角协调模式"是分析和比较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经典模式。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不再仅仅受制于本国政府和市场,而被置于国际组织、本国政府和全球市场等更加广阔的视域内;这一转变也催生了新的高等教育研究理论视角。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新的理论视角:以新制度主义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同质化理论视角;以策略选择和转化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异质化理论视角;调和同质化和异质化之争的"组织的同质异晶"理论视角和"全球国家地方机构"理论视角。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董泽芳  李东航  谭颖芳  
当前,全球化正在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产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竞争中,中国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管理理念偏颇、管理体制僵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改革滞后等困境。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要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应实施以下改革方略:一是确立"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二是建构"宏观调控"、"自主灵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三是完善"刚柔相济"、"内通外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四是创建"信息共享"、"高效透明"的高等教育网络化管理模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袁利平  
在全球化境域中,高等教育应秉持学术诉求,在全面分析全球化文化逻辑和文化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文化批判功能,以促进我们的文化不仅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而且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吻合。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姜尔林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OECD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低质量就业日渐增多、收入分配调节弱化。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对个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接受高等教育可能预示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就业质量、更高的收入水平以及更高的生活质量,这导致了个体高等教育需求的强化。社会上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成为驱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基本动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郭芳芳  史静寰  
为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推动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加强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在相关领域的成果交流与合作,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与"国际比较教育学会"(CIES)、"高等教育专题研究组"(HESIG)合作,于2013年10月27日~28日在清华大学举办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国际研讨会。与会者探讨了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的新进展以及相关调查与测验工具的编制与使用情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Mark Wayland  Di Bretherton  刘静  
本文提出应对“和平”一词下一个积极的定义,认为和平不是保持的,而是创造的;它不仅是那些已经完成的结果,而且也是实现和平的途径本身。因此,和平教育和教学十分重要。本文认为,作为在全球化时代进行和平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和平文化新闻网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者还对中国人的和平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郭卉  
2013年8月27-28日,第六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在日本京都举行。参加论坛的30余位代表分别来自中国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及日本东京大学、筑波大学、广岛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文部省科技政策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此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与会学者围绕高等教育全球化、全球化时代的大学教育以及大学的管理运营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旺达姆  戴庆洲  
全球化 尽管对大学与高等教育政策来说,国际化已经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但在“全球化”的压力与紧张的笼罩下,为高校与教育政策制定者营造了一个梦幻般完全不同的环境。全球高等教育日渐暴露的变化更趋复杂、多变,甚至出现自我否定的一面,加之全球化概念远没有清晰和更准确地定义。然而,全球化的概念揭示了各种变化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在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彤  谢作栩  
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目前存在偏重规模速度的弊端,未来适应中国融入全球化发展的背景,区域高等教育要为本地社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均衡开发服务,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是建立开放的区域社会化学习体系,以及采用“规划”与“自组织”相结合的教育开发策略。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戚务念  何齐宗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以往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中心主义”两种取向。这两种取向各执一端,属于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思维模式。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新型高等教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