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42)
- 2023(3702)
- 2022(2820)
- 2021(2432)
- 2020(1774)
- 2019(3942)
- 2018(3695)
- 2017(6813)
- 2016(3499)
- 2015(3799)
- 2014(3795)
- 2013(3940)
- 2012(3595)
- 2011(3588)
- 2010(3712)
- 2009(3700)
- 2008(3557)
- 2007(3393)
- 2006(2990)
- 2005(2242)
- 学科
- 农(20550)
- 济(17502)
- 经济(17484)
- 业(13942)
- 农业(13871)
- 业经(8663)
- 管理(7763)
- 企(6707)
- 企业(6707)
- 农业经济(6547)
- 中国(5640)
- 发(5360)
- 财(5032)
- 发展(5015)
- 展(5011)
- 收入(4776)
- 方法(4694)
- 地方(4683)
- 制(4521)
- 村(4515)
- 农村(4497)
- 建设(4139)
- 数学(3928)
- 数学方法(3905)
- 策(3503)
- 土地(3491)
- 经济建设(3435)
- 分配(3322)
- 工作(3293)
- 劳(3226)
- 机构
- 学院(56881)
- 大学(53093)
- 济(22680)
- 经济(22097)
- 管理(21099)
- 理学(18379)
- 理学院(18187)
- 管理学(17930)
- 管理学院(17817)
- 研究(17665)
- 农(14530)
- 中国(13402)
- 京(10333)
- 财(9995)
- 农业(9806)
- 科学(9773)
- 业大(9138)
- 江(8934)
- 范(8867)
- 师范(8838)
- 中心(8792)
- 所(7985)
- 财经(7820)
- 研究所(7129)
- 州(7106)
- 经济学(7032)
- 经(7026)
- 师范大学(6831)
- 省(6798)
- 农业大学(6499)
共检索到838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源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部署安排,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未来乡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本文从乡村资源要素、景观建设和文化秩序的角度分析了和美乡村提出的背景,从自然之和、人心之和、城乡之和的维度探究建设和美乡村的美学内涵,以此作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价值依据。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 美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温福铨 韩培培 李文
在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新乡贤”作为一支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队伍,对乡村治理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乡村治理中的“新乡贤”,旨在阐释其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生成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可以从内生乡贤、外源乡贤双重维度系统把握“新乡贤”的内涵;新乡贤有利于重构乡村公共生活、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尚、化解乡村矛盾;新乡贤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三治融合 三重逻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之枫 韩刘伟 米文悦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遗产与城市中的个体文物相比,单体文物价值不突出、同质且分散,但因历史文化环境的综合呈现,而独具价值。以传统村落为基点,以山—水—林—田—村—镇—城的关联为视角,分析乡村遗产的内涵。揭示乡村遗产的三个突出特征,即联系城乡人地的区域关联性、跨越千年文明的时空层积性,以及整体大于个体的群体丰富性。提出乡村遗产具有的反映农耕文明连贯持续性的社会关系、城乡关系、人地关系价值体系,以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和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乡村遗产 内涵特征 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立 石以涛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振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乡村人口流动、人才加速流失,使得乡村文化呈现凋敝衰落之势。但随着乡村战略的实施,政策推动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迎来了契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沉淀在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有了复兴再造的可能,一方面可以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扩展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尊重文化规律,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经济支持、人才培育等方式,使传统乡土文化去粗存精、革故鼎新,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与良好乡风的形成。
关键词:
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立 石以涛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振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乡村人口流动、人才加速流失,使得乡村文化呈现凋敝衰落之势。但随着乡村战略的实施,政策推动下的乡村文化建设迎来了契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沉淀在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有了复兴再造的可能,一方面可以满足乡村居民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在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扩展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必须尊重文化规律,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经济支持、人才培育等方式,使传统乡土文化去粗存精、革故鼎新,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与良好乡风的形成。
关键词:
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欣怡 高金龙 安丰平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重背景下,乡村多功能性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路径选择。论文在系统梳理乡村多功能的概念内涵及其演进历程的基础上,采用CiteSpace对国内外核心数据库中关于乡村多功能的1385篇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全景式归纳乡村多功能相关的主要研究议题,并从多功能的评价测度、演进与驱动因素、功能间相互作用等方面总结乡村多功能研究的现状进展,进而提出乡村多功能的未来研究展望。总体而言,乡村多功能研究经历了“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的转型影响,关注的对象和主题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研究范式上也更加注重视角的多学科交叉和方法的多手段融合。未来仍需进一步强化乡村多功能的尺度综合、乡村多功能评价的多手段融合与社会化拓展、乡村多功能的多区域比较与多主体驱动研究。尤其,通过对不同发展路径下多功能发展和转型的模式总结,提炼不同类型村域多功能转型及其演变规律,支撑不同功能主导下的乡村转型发展与振兴路径选择优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桔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特色产业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促进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跨区域发展受到城乡差异下二元结构的限制,面临产业结构单调与配套滞后等问题。因此,必须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产业融合布局,推进区域资源互补,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带动农业之路,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跨区域的协调化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经济 价值 策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旭 段丽红
外生性、拿来主义,城市本位、成人本位等问题成为乡村幼儿园课程最为突显的问题。以"位育"为理论视角,乡村幼儿园本土课程融合了本土概念的"本土生长"与"本土化"两个内容维度,意即"乡村幼儿园是结合家庭、幼儿园、村落(社区)实际,立足于乡村幼儿本土生长并帮助幼儿不断向外拓展的一套经验体系",本质是为幼儿寻"位",帮助幼儿"安所遂生",育出具有"本土文化生命之根"的幼儿。要实现"安所遂生"的价值目标,乡村幼儿园本土课程有赖于构建起"推己及人"的本土课程内容体系,整合纵向时间线索与横向空间线索的幼儿本土经验,为幼儿提供文化生命的土壤及经验拓展方向。如此,方能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要求。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珺珺 徐莉
当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年,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力点。脱贫攻坚阶段,我国乡村教育囿于传统的学校体制框架内。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的未来》报告。这昭示着全球的终身教育进入实质推进期。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的乡村教育也必然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实现人的可持续成长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关切问题。2050年乡村振兴的社会化图景必然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乡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源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美学休戚相关。从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套用城市发展理念、忽视乡村文化价值、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对此,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应当从美学视角出发,传承农耕文明,崇尚自然生态,正确处理空间营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注重乡村个性化美感体验,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美学 乡村振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林 李天宇 任以胜 符琳蓉
“业态”概念为理解、阐述和研究乡村旅游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学理基础,是进行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切入口。该文通过阐述业态内涵,将业态引入到乡村旅游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业态的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及其演化机理。研究认为:1)乡村旅游业态是指企业为适应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变化进行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乡村旅游经营形态,具有要素性、市场性、演进性、复合性等特征。2)乡村旅游业态主要包括农家乐、乡村民宿、乡村精品酒店,和露营地、风景道、传统村镇、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等多种业态类型。不同业态类型反映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要素构成、要素组合方式、要素组合主体、空间形态以及业态特征。3)乡村旅游业态演化是发展要素、市场需求、旅游企业、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乡村旅游业态演化的基础性、决定性、主体性和主导性等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新仓 周文利
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有效化解乡村利益矛盾和乡村利益冲突、提高制度整合力与精细化治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社会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人才短缺、村民基本权利未落实等问题,本文提出以高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为视角,科学谋划乡村社会治理发展、满足民众社会需求、合理规避乡村治理困境以及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关键词:
乡村社会治理 治理功能 治理对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义华 曾洪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确立了我国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作出的战略性安排,是推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有效突破点。本文深入阐析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处理好乡村优先发展与城镇化、农民自由流动和土地权益、家庭经营与发展集体经济、财政支持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几个关系,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深化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以及加强乡村公共产品优先供给等作为重点突破方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代内涵 战略重点 城乡融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丹 刘祖云
乡村具有广阔的技术赋能空间。乡村"技术赋能"是指通过现代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技术赋能"是一种内外融合的发展模式,它使乡村实现了由"技术—现代性"这一外源性发展模式向"技术—能力"这一新内源性发展模式的转变。乡村"技术赋能"命题的提出源于城乡之间巨大的能力差异,而技术恰恰可以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治理能力以及村民的知识能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变量。乡村"技术赋能"的前提是技术下乡;条件是契合乡村场域,实现技术和乡村的特征匹配;边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联姻,防止技术由"赋能"走向"控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丹宇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立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直面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建设存在的“治理缺位”和“治理失序”困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建设的观点为理论根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乡村治理的历史积淀为底蕴,秉持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基本主张,创新性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基层治理理论,形成了习近平同志关于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目标及如何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相结合的主旨贯穿始终。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为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我国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支撑。
关键词:
习近平 乡村治理重要论述 科学内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