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56)
- 2023(10294)
- 2022(7940)
- 2021(7138)
- 2020(5680)
- 2019(12771)
- 2018(12793)
- 2017(23993)
- 2016(13079)
- 2015(14711)
- 2014(14897)
- 2013(14539)
- 2012(13243)
- 2011(11920)
- 2010(11913)
- 2009(11152)
- 2008(10745)
- 2007(9745)
- 2006(8991)
- 2005(7709)
- 学科
- 济(56461)
- 经济(56320)
- 业(32863)
- 管理(31099)
- 农(29788)
- 企(20831)
- 企业(20831)
- 农业(20180)
- 中国(18640)
- 方法(18338)
- 地方(17823)
- 业经(16752)
- 数学(14721)
- 数学方法(14590)
- 发(11206)
- 财(11120)
- 制(11034)
- 学(9627)
- 发展(9286)
- 展(9274)
- 理论(8766)
- 农业经济(8587)
- 环境(8150)
- 银(7728)
- 银行(7715)
- 贸(7598)
- 贸易(7592)
- 融(7571)
- 金融(7569)
- 体(7486)
- 机构
- 学院(183001)
- 大学(178612)
- 济(68148)
- 管理(66961)
- 经济(66279)
- 研究(62565)
- 理学(56978)
- 理学院(56213)
- 管理学(55035)
- 管理学院(54706)
- 中国(47812)
- 科学(38995)
- 京(38682)
- 农(34950)
- 财(31491)
- 所(30298)
- 江(30061)
- 中心(29789)
- 范(29539)
- 师范(29316)
- 业大(27483)
- 研究所(27353)
- 农业(25773)
- 州(24366)
- 财经(24291)
- 北京(24121)
- 师范大学(23518)
- 院(22924)
- 经(21843)
- 省(21587)
- 基金
- 项目(122882)
- 科学(96854)
- 研究(94289)
- 基金(86524)
- 家(74393)
- 国家(73620)
- 科学基金(63346)
- 社会(60561)
- 社会科(56781)
- 社会科学(56766)
- 省(50919)
- 基金项目(46923)
- 教育(42371)
- 划(41160)
- 编号(40083)
- 自然(38308)
- 自然科(37341)
- 自然科学(37332)
- 自然科学基金(36643)
- 资助(33420)
- 成果(32635)
- 发(28859)
- 课题(28551)
- 重点(27417)
- 部(25503)
- 创(24916)
- 国家社会(24511)
- 年(23688)
- 发展(23526)
- 创新(23199)
共检索到283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佳欣 王凯
以“要素→结构→功能”为逻辑主线探讨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理,采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基尼系数、Tapio脱钩指数及障碍度模型,分析2002—2021年武陵山区5个中心城市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武陵山区和美乡村建设水平与旅游城镇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旅游城镇化增速低于和美乡村建设;区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张家界市旅游城镇化水平居于首位,铜仁市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最高。(2)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呈现耦合互馈特征,实现从基本协调到中度协调的类型转换,空间差异先缩小后扩大,2018—2019年协调状态稳定性较强,但短期内难以跃迁至优质协调阶段;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一致,呈现“怀化市>张家界市>恩施州>湘西州>铜仁市”的态势。(3)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之间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脱钩类型以扩张性负脱钩和弱脱钩为主。文化振兴与社会福利是制约武陵山区和美乡村建设与旅游城镇化协调关系的主要障碍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梦瑶 唐健雄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之中的一个新范式、新类型,对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区)为例,构建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anel smooth transition model,PSTR)探究2015—2020年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超前于乡村振兴,旅游城镇化高水平发展的山地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面对外部环境冲击的抵御能力最强,乡村振兴发展步伐缓慢、任务依然艰巨。(2)山地片区旅游城镇化空间极化现象严重,存在旅游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值区锁定效应;乡村振兴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小。二者重心逐渐向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和交通互补性较强的山地城市转移。(3)旅游城镇化是推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旅游城镇化阈值2.490是旅游城镇化驱动山地片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完全越过阈值点后,旅游城镇化的非线性驱动作用持续增强。(4)旅游城镇化对山地片区乡村振兴的非线性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旅游城镇化阈值效应是非线性影响效应存在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山地片区未来应分阶段、差异化、高质量推动旅游城镇化发展,走一条以政府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为驱动,乡村居民、外来游客、旅游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超岳 唐健雄 陈文灏
厘清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可为旅游人地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量化依据。在构建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关系框架的基础上,该文以旅游资源富集但生态脆弱的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结合多源数据并采用PVAR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趋势面等方法探析片区内37个县级区域两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及协调效应。结果表明:1)2011—2021年湖南武陵山片区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整体水平均取得提升;但县域间旅游城镇化的差距逐渐扩张,且多数县级区域难以突破“低水平均衡”陷阱;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也渐趋分化,片区内中西部县级区域显著增加而东、南及西北部边缘区则呈下降趋势。2)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双向互动关系;短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旅游城镇化的正向效应十分显著,旅游城镇化的反作用相对较弱,但长期来看双方更依赖于自身惯性发展。3)旅游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协调发展态势,且县域间的差距逐步收敛;在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在东西方向上呈“中部隆起”特征,在南北方向上保持“北高南低”格局;协调发展区呈现以武陵源和永定为核心、自北向南连片扩张的态势,但旅游城镇化相对滞后的问题普遍存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吉林 肖玉春 刘水良 左金友 尹宁玲 谢文海
生计恢复力能够评估农户应对乡村旅游等外部冲击时的适应能力,是当前乡村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基于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民族旅游乡村农户生计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湘鄂武陵山片区10个民族旅游乡村480户农户为研究对象,划分其生计恢复力类型,定量评价生计恢复力指数,并分析生计恢复力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农户生计恢复力可分为文化传承型、生计多样型、政策扶持型和传统生计型4种类型。(2)4种类型农户的生计恢复力指数分别为0.4562、0.3865、0.2022和0.1964,文化传承型农户的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转型能力均最高,生计多样型次之,政策扶持型的转型能力最低,传统生计型农户的缓冲能力和适应能力均最低。(3)家庭成员参与旅游人数、获得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家庭核心成员受教育程度、家庭能够获得救助补贴种类等4项指标是不同类型农户生计恢复力的最主要障碍因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成军 李晓琴 程远泽
协调度的评价是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在PSR模型基础上构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突变决策的熵权改进进行指标权重确定,并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都江堰市近6年的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2—2017年,都江堰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障碍因子是从经济、环境类向社会、文化和管理类转变;农村风貌改造率、乡村景观与农村建筑的协调率、村庄规划编制及执行率、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以及区域文化原真性保护投入度等是影响二者协调的重要障碍因子;二者协调度提升要通过促进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方面共同协调发展来推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李奥莎 刘雨婧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张家界武陵源区为例,紧扣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精准分析旅游城镇化作用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及其影响效应;武陵源区目前的自然发展模式虽能创造较好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会造成结构性失业、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5种仿真模式中,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模式;旅游政策影响因子在不同仿真模式中均成为重要的政策因子,印证了武陵源区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最佳驱动必须从经济增长、社会文化与生态优化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李奥莎 刘雨婧
旅游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典型模式,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张家界武陵源区为例,紧扣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旅游城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需精准分析旅游城镇化作用乡村振兴的不同路径及其影响效应;武陵源区目前的自然发展模式虽能创造较好的经济增长效应,但会造成结构性失业、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在5种仿真模式中,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路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佳模式;旅游政策影响因子在不同仿真模式中均成为重要的政策因子,印证了武陵源区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最佳驱动必须从经济增长、社会文化与生态优化三个层面联合发力,以系统化的协同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旅游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元内在关系,为我国乡村地区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邓静 徐邓耀 周光美 余霞
[目的]通过以丘陵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联指标体系,评价四川省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方法]运用熵权综合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方法,分析2007—2016年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运用GeoDa软件计算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特征。[结果]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不协调,呈"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偏低、发展缓慢;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不一致,呈"反向"分布态势;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较弱,各县域单元临近区域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性,没有显著的空间关联。[结论]南充市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水平低,发展慢,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关联性弱。丘陵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应充分发挥丘陵地形优势,提升乡村品质发展丘陵沟谷乡村游;发展河谷江滩乡村游构建养生养老体系;延续丘陵文脉,优化乡村空间发展格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麻学锋 胡双林
建构自然资源驱动型旅游城镇化与居民幸福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以自然资源驱动型旅游城市张家界为例,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趋势面分析及二次指数平滑预测模型等,对2002—2020年协调发展时空演化规律及2021—2030年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与预测,并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测度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张家界旅游城镇化与居民幸福发展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并由初期的旅游城镇化滞后状态向同步发展状态转变;(2)协调发展程度不断增强,实现了由濒临失调向良好协调的转变,预计2030年进入优质协调状态;(3)耦合协调空间分异显著,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4)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以物质基础和保障为主,但非物质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增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秀平 张大成
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兰州市为例,对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发展存在高度相关的耦合关系,并且协调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旅游经济,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整体处于低水平协调,仍未完全建立起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旅游经济的扶持,推动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堃
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并非是唯一的出路,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本文中,笔者从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关概念入手,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旅游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雨婧 唐健雄 麻学锋
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是集中连片特困区规划的重要内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亦是不可回避的核心命题。以湖南境内武陵山片区为例,运用空间统计、数理统计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讨了片区旅游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发展模式。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片区内各县域旅游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空间维度上,片区旅游城镇化水平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分布特征,高响应区呈"点状"离散分布于武陵源等县区,低响应区呈"片状"集中分布于区域边界和中部地区,片区的发展重点由东北部向西南部偏移,前期存在显著的集聚性,后期集聚性较弱且不显著,热点区数量较少且相对稳定,集中于张家界市,过渡区相对分散于区域边界,冷点区集聚分布于中南部等县区;模式上,武陵源、凤凰、永定、吉首和新宁属于"发达型",新化属于"资本稀缺型",永顺、通道、古丈和城步属于"飞地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瑾 赵辰 韩苗
[目的]开展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研究有利于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并为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太谷区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关系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剖析了影响其两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结果](1)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和乡村转型发展指数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西高东低分布;平川区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型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整体优于山地区。(2)不同耦合作用系数的取值,对城乡建设用地转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影响十分有限。2010年以来,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的协调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为逐渐由明星镇向周边乡镇圈层蔓延式提高。平川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优于山地区。(3)2010—2018年,影响太谷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经历了2个阶段:第1阶段(2010—2016年)以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为主,第 2 阶段(2017—2018 年)以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的影响为主。影响平川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以城乡建设用地转型系统为主,山地区则以乡村转型系统为主。[结论]太谷区可通过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双轮驱动,达到两者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礼莎 龙花楼 杨嘉艺 潘欣瑶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乡村人地关系矛盾凸显,直接影响了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文章以洞庭湖区24个县域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组合客观赋权、加权求和等方法综合评价其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质量发展水平,构建障碍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障碍因子,并对2013—2021年洞庭湖区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性呈上升态势,但县域之间差距较大。(2)通过障碍因子识别发现,环境、经济、社会保障等受障碍因子影响较大,识别障碍因子有利于各县域结合自身发展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3)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与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呈正相关。(4)根据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及发展阶段特点,可将洞庭湖区24个县域分成3种发展类型:协调平衡型、磨合良好型、失调滞后型。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促进各县域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将有利于乡村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洞庭湖区乡村振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陆保一 明庆忠 刘安乐 韦俊峰
文章从城镇化与旅游业二者间“质”的协调互动视角出发,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及LISA时空跃迁方法,对2001—2018年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效率的协同发展动态及时空跃迁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VAR模型验证二者之间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效率综合水平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二者协同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特征,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态势,其局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不断降低,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效应由强转弱;二者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新型城镇化是旅游业效率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新型城镇化发展稳定性总体以自身内部结构变化影响为主,旅游业效率内部结构变化在前期对其自身提升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在二者相互影响程度中占据主导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