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47)
- 2023(5170)
- 2022(4254)
- 2021(4026)
- 2020(3104)
- 2019(6789)
- 2018(6788)
- 2017(11868)
- 2016(6561)
- 2015(7415)
- 2014(6897)
- 2013(6151)
- 2012(5366)
- 2011(4922)
- 2010(5066)
- 2009(4560)
- 2008(4157)
- 2007(3897)
- 2006(3408)
- 2005(2713)
- 学科
- 济(17120)
- 经济(17102)
- 管理(15871)
- 业(11553)
- 企(9486)
- 企业(9486)
- 中国(7801)
- 农(7289)
- 教育(7194)
- 理论(5612)
- 业经(5535)
- 教学(5490)
- 地方(5327)
- 农业(4583)
- 方法(4573)
- 财(4513)
- 环境(3727)
- 贸(3706)
- 学(3705)
- 贸易(3702)
- 思想(3681)
- 和(3670)
- 制(3633)
- 政治(3614)
- 易(3582)
- 发(3416)
- 数学(3406)
- 学法(3401)
- 教学法(3401)
- 思想政治(3365)
- 机构
- 学院(77768)
- 大学(73896)
- 管理(25014)
- 研究(24386)
- 济(23912)
- 经济(23141)
- 理学(20788)
- 理学院(20513)
- 管理学(19950)
- 管理学院(19788)
- 中国(17112)
- 京(15966)
- 科学(14981)
- 范(14852)
- 师范(14749)
- 江(13137)
- 职业(12942)
- 技术(12766)
- 财(12266)
- 教育(12151)
- 中心(11749)
- 师范大学(11512)
- 所(11436)
- 州(10962)
- 农(10285)
- 研究所(10199)
- 北京(9977)
- 业大(9699)
- 院(9165)
- 财经(9060)
- 基金
- 项目(49944)
- 研究(43039)
- 科学(38222)
- 基金(31297)
- 家(26204)
- 国家(25867)
- 社会(24486)
- 社会科(22877)
- 社会科学(22873)
- 教育(22768)
- 省(22230)
- 科学基金(22097)
- 编号(20845)
- 划(18009)
- 成果(17711)
- 基金项目(16030)
- 课题(15784)
- 年(14842)
- 自然(12443)
- 项目编号(12440)
- 自然科(12119)
- 自然科学(12117)
- 资助(11968)
- 重点(11867)
- 自然科学基金(11852)
- 发(11611)
- 规划(11420)
- 性(11116)
- 创(10858)
- 部(10283)
共检索到125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红恩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融合,强调融突之后新结构方式、新生命、新事物的生成。和合思想下的学校课程建设秉持课程因人而生和课程为人而生的基本逻辑。和合思想下的学校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体现在多元共生的经验取向、复合价值的内生取向、系统建构的整体取向以及成长评价的人本取向几个方面。学校课程建设的和合之道贵在实现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以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合统一。
关键词:
和合思想 学校课程建设 系统建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蔺红春 徐继存
准确把握学校课程建设的性质是有效进行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学校课程建设主要是指有效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构建适切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在建设的目的上具有课程指向的校本性,在建设的内容上具有文化内容的整合性,在建设的主体上具有教师主体性。
关键词:
课程建设 性质 学校 校本性 整合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华勇 龚润泽
在实施新课改中,怎样构建新课程学校文化无疑是一个现实的值得探讨的课题。课改实验两年多,我校在营造立体的新课程学校文化方面,创出了一条新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树生 李建军
学校文化不能忽视育人功能,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建设应以课程文化为核心。课程文化、交际文化、管理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学校的文化系统。
关键词:
课程文化 学校文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晓荷 郝志军
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思想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内核,主张通过教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性的高度统一,形成了理与气合、心物一体、知行合一、体用一致的基本向度。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思想中汲取课程改革的价值滋养,重点在于以关怀人性的课程目的观养成完善之人,以动态生成的课程结构观臻达和合之境,以兼济通达的课程知识观博通百家之学,以知行相资的课程实践观彰显经世之用。构建综合融通的整体课程体系,需从彰显整全性的课程育人价值,建立关联协同的课程结构,开发广纳兼容的课程知识内容,推动以知立行的课程实施等方面着力,形成“五育融合”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中国底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云星
基于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学校课程建设存在无视学生、忽视校本、漠视学科等问题。学校课程建设应坚持并综合运用学生、学校、学科三重立场,将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方法,关注学校课程建设的校本性、地方性和独特性,聚焦学科的知识逻辑与学科教育逻辑。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学生立场 学校立场 学科立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蒋淑雯 陈凯
公共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实践中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群理念为指导,形成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思路,并从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研究、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对策,切实发挥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专业群 公共基础课程 中职学校 课程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肖瑞峰
课程是大学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大学在课程建设中必须以高水平的课程思想引领课程建设。大学在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之后,既要通过课程"菜单"的开放递增实现"量"的丰富性,又要加强每门课程的建设体现"质"的规定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原有的建设思路,围绕课程建设这一核心从外围提供良好的改革环境、在内部进行一体化的课程要素建设,同时通过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使课程建设的过程同时成为教师教学发展的机制、平台。
关键词:
大学课程 课程思想 课程建设 策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仕龙 封留才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匹配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分支,校本课程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发挥其独特而统整的作用?本文拟就"学校课程建设的校本化实践及反思"提出以下看法:一、实施"人本"战略,倡导"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校本课程理念;二、构筑创新平台,实施"三突破"校本课程育人机制;三、打造教育品牌,建构"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校本课程网络。
关键词:
学校教育 课程建设 校本化 实践 反思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波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它既可以是学校对国家的预留课程空间进行开发的过程,也可以是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过程,这使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特色学校成为可能。基于这一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发展的自主性,这是构建特色学校的实质与目的;着力于学校文化的更新,这是构建特色学校的核心与灵魂;立足于学校的课程资源,这是建构特色学校的基础与条件;重视校本管理体制建立,这是构建特色学校的保障与支撑。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特色学校 内在机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于素红
随班就读的课程建设是成功的融合教育的关键。随班就读课程主要分为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和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的课程。不管随班就读学生的障碍程度如何,都应把普通教育课程作为随班就读课程建设的基础。
关键词:
随班就读 课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继存
学校课程建设是在不断解决学校现实课程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展开和推进的,因而学校的现实课程问题应该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如果承认学校的现实课程问题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那么学校课程建设就需要冲破同一性逻辑的羁绊,遵循非同一性的逻辑。学校课程建设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有回到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将学校课程建设的辩证逻辑转化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理性,才能真正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成效,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此,学校课程建设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现实与理想以及自由与规范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
学校课程 非同一性 辩证逻辑 实践理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婷 徐继存
学科冲突客观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当下的课程建设中表现为显性学科利益的冲突与隐性学科文化的冲突。学科冲突既有消极功能也有积极功能,对学科冲突的理性认知与辩证分析是引导学科走向合作博弈,最终实现利益共赢的重要前提。合理应对学科冲突一方面需要转变教育评价理念,消除知识的等级化;另一方面需要完善课程制度,构建合理的博弈机制,在达成价值共识的前提下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学科冲突 冲突功能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坚
论文简要分析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和内涵,探讨了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以期引发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学校和教师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
隐性课程 学校 德育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徐启海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立德树人、多元发展"的教育观,坚持走"质量加特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在教学管理上,我们悄然进行着管理策略的创新与转变。一、打造优秀团队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优质教育必须先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学校通过全员培训、外请专家引领、教师轮流到名校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