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59)
- 2023(3465)
- 2022(2824)
- 2021(2684)
- 2020(2220)
- 2019(5067)
- 2018(4980)
- 2017(9005)
- 2016(5338)
- 2015(5975)
- 2014(5887)
- 2013(5835)
- 2012(5762)
- 2011(5351)
- 2010(5452)
- 2009(5057)
- 2008(5116)
- 2007(4472)
- 2006(4148)
- 2005(3655)
- 学科
- 济(21408)
- 经济(21388)
- 业(12571)
- 管理(11407)
- 方法(9926)
- 学(9060)
- 企(8756)
- 企业(8756)
- 数学(8254)
- 数学方法(8117)
- 农(6994)
- 农业(4871)
- 业经(4820)
- 中国(4555)
- 土地(4470)
- 环境(4105)
- 地方(4000)
- 贸(3982)
- 贸易(3978)
- 易(3849)
- 理论(3664)
- 资源(3568)
- 和(3539)
- 财(3197)
- 制(3108)
- 划(3101)
- 发(2984)
- 融(2735)
- 金融(2734)
- 问题(2724)
- 机构
- 大学(84598)
- 学院(82736)
- 研究(35126)
- 济(30519)
- 经济(29919)
- 管理(27959)
- 科学(25938)
- 中国(24806)
- 理学(24213)
- 理学院(23794)
- 管理学(23121)
- 管理学院(22990)
- 农(22842)
- 所(20215)
- 京(19235)
- 研究所(19103)
- 农业(18324)
- 业大(17990)
- 中心(14242)
- 江(13541)
- 院(13286)
- 范(12560)
- 财(12405)
- 师范(12385)
- 农业大学(11976)
- 北京(11841)
- 科学院(11650)
- 省(11544)
- 室(11247)
- 研究院(10543)
- 基金
- 项目(60560)
- 科学(46909)
- 基金(44640)
- 家(42997)
- 国家(42719)
- 研究(38476)
- 科学基金(34080)
- 自然(24599)
- 自然科(24007)
- 自然科学(23998)
- 基金项目(23630)
- 自然科学基金(23585)
- 社会(23398)
- 省(22941)
- 社会科(22100)
- 社会科学(22093)
- 划(21029)
- 资助(18318)
- 教育(17043)
- 重点(14936)
- 编号(13809)
- 计划(13754)
- 发(13346)
- 部(13029)
- 科技(12517)
- 科研(12347)
- 创(12006)
- 创新(11411)
- 成果(11048)
- 专项(10769)
共检索到121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牛进松 刘小粉 SeMyung Kwon 潘磊磊 时忠杰 杨晓晖 张晓 张日升
[目的]森林在减缓温室气体浓度和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研究不同密度下林分生产力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估及适应性管理。[方法]本研究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得到了呼伦贝尔沙地不同密度(用林分胸高断面积表示)的天然樟子松林净初级生产力,并结合气象因子分析其对温度、降水及干旱指数的响应。[结果]表明:胸高断面积为8.83、21.94、24.28、32.36和34.9 m~2·hm~(-2)的樟子松林的多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1.17、2.99、3.55、4.69和4.86 t·hm~(-2)·a~(-1),随样地密度增加而增加;高密度樟子松林净初级生产力与上年7月和当年9月平均气温及平均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5月降水是天然樟子松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关键限制因子,所有密度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均与当年5月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自上年11月至当年7月,净初级生产力与帕默尔干旱胁迫指数(PDSI)的相关系数随林分密度增加而减小,表明林分竞争的增加导致了净初级生产力对PDSI敏感性的降低。[结论]林分密度对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的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气候响应存在明显影响,密度调整可能是气候变化下森林适应性管理的关键措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妍 卢琦 吴波 程立岩 王玉华
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天然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的红花尔基沙地,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探讨天然林下幼苗更新状态和扩散趋势及其对各类生态因子的响应机制,对人工引种区樟子松可持续生态效益的发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采用地统计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对沙地樟子松更新苗发生和扩散格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其天然分布区,沙地樟子松的更新状况良好,更新潜力巨大。北坡的更新潜力要优于南坡,更新苗密度是南坡密度的将近4倍,从大尺度来看,沙地樟子松表现出向北扩张的趋势。从种群龄级组成上来看,幼龄林所占的比例较大,随着龄级增加,大龄级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妍 卢琦 王玉华 敖文明 乔殿学
采用生态学方法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土壤种子库和落种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土壤种子库中种源丰富,种子扩散主要受风的影响,长距离传播的沙地樟子松种子对其斑块化边缘的维护以及林-草-沙过渡带天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凋落物层中,平均种子密度可达614粒.m-2;种子密度随与母树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距母树约3 m左右范围内,存在一个明显的环状峰值区域。该区域中心位于母树北偏东方向,在这个区域内土壤中的种子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种子多飞落在距母树树干0~8 m距离内,在东、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喻泓 杨晓晖 慈龙骏 葛玉祥 王君 张万成
利用全林木定位方法,对地表火干扰后樟子松林的残桩、倒木、枯立木和活立木等各林木组分进行了调查。Ripley’sK函数分析表明,地表火干扰后12年内樟子松的空间格局均表现为显著的均匀分布,且不同阶段樟子松均匀分布显著的尺度范围的变化幅度较小。地表火驱动的林分稀疏过程中,残桩和枯立木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分布,而倒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则是随机的。双变量分析也表明,活立木与残桩、全部死亡林木之间相互排斥显著,而活立木与倒木、枯立木间则是相互独立的。短期内,地表火成为樟子松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会逐渐衰减并为其他因素所代替。因此,地表火改善了林分结构,使樟子松的空间格局更趋于均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晖 喻泓 于春堂 慈龙骏
火烧是天然樟子松林自然更新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该研究以火烧后12年的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樟子松大树、幼树(苗)和侵入阔叶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了火烧对天然樟子松林更新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火干扰后,1 hm2的天然林分中保留的樟子松大树的空间格局在较小(0~625 cm)和较大(1150~5000 cm)的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在中尺度上趋向于随机分布(750~1125 cm),从而在林分中均匀地形成了许多林隙,侵入的阔叶树和大量的樟子松幼树(苗)在这些林隙内以群聚的状态出现。但随着火烧后林分的逐渐恢复,原有樟子松大树与阔叶树和樟子松幼树(苗)间的关系均呈...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韩广 张桂芳 杨文斌
利用呼伦贝尔草原 2个组 8个站点的 33个变量进行了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的生态气候因子主要是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地温、1月蒸发量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等 4个 ,它们主要是通过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施加限制作用。因此 ,在造林生产实践中应选择适宜的立地克服其消极影响 ,必要时应采取人工措施促使其天然更新 ,保障其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志浩 周凤艳 赵国军 韩艳刚 王云泽
为确定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樟子松径向生长的规律,以章古台地区沙地樟子松为例,采用树轮年代学的方法,建立章古台地区樟子松差值年表,确定影响沙地樟子松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并收集研究区气象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章古台地区降雨量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间关系。结果表明:章古台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年际间变化比较剧烈,年平均降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未来的气候呈暖干化的发展趋势;樟子松径向生长总体上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径向生长量与当年4~5月降雨量显著正相关(R~2为0.472,p<0.05),与7月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2为-0.391,p<0.05),即生长季早期降水是樟子松春材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7月高温则限制了樟子松秋材生长;章古台地区4~5月的降雨量之和呈增加趋势,未来樟子松春材生长量将继续增加,且未来章古台地区7月气温将持续增加,樟子松秋材的生长将越来越受到抑制。随着气候变化,未来章古台地区的气候可能加剧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同时缩短樟子松生长周期。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树轮 气候变暖 樟子松 径向生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聂莹莹 辛晓平 徐丽君 杨桂霞
[目的]研究围封条件下植物群落中物种变化的分布特征,有助于解释退化草地在不同围封阶段演替规律。[方法]本研究以温性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随机采样方法,调查群落生物量、植物物种种类、密度、盖度及高度,探讨时间尺度封育状态下的温性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封育措施显著增加了群落盖度,比围栏外的自由放牧样地提高了13.79%~114.75%,且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群落盖度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而封育措施对群落密度没有显著性影响。封育显著增加了植被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禾草生物量,其中地上生物量较围栏外的自由放牧样地提高了66%~887.3%,禾草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降低-增加-降低的波动变化,地下生物量在监测年份下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封育措施可以提升植物多样性,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封育措施可以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并且对物种多样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应对退化温性草甸草原恢复的有效措施,但退化草地在长期围封后,应进行适度利用来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晓 潘磊磊 Semyung Kwon 刘艳书 杨晓晖 时忠杰
【目的】呼伦贝尔沙地为天然樟子松分布区的南缘,气候变化呈暖干化特点,研究该区樟子松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及其应对干旱的能力,有助于促进气候变化背景下沙地天然樟子松林的保护与恢复。【方法】在呼伦贝尔沙地的南辉和伊敏河两个地点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并对其变化进行比较,利用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樟子松应对极端干旱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弹性力。【结果】南辉的樟子松标准年表与6月平均气温和6—7月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伊敏河的樟子松年表与4月、6—7月和9月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两个地点的樟子松标准年表均与6—7月和9月的降水量正相关(P<0.1);南辉的樟子松年表与9月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伊敏河的樟子松年表与前一年10—12月和当年2—3月和5月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P<0.05);两个地点的樟子松年表均与前一年10月至当年9月的帕尔默干旱胁迫指数(PDSI)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樟子松径向生长受到水分的显著影响;与南辉的樟子松相比,伊敏河的樟子松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弱,但恢复力更强;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樟子松对极端干旱的抵抗力下降、恢复力增强。【结论】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径向生长受生长季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在1925—1935年间,两个地点的樟子松年表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伊敏河的樟子松处于幼龄,对干旱的抵抗能力较差;树龄可能会导致沙地天然樟子松应对干旱能力的差异,深入了解树龄对樟子松应对干旱能力的影响需进一步开展多点研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宇轩 高广磊 张英 丁国栋 朴起亨 赵洋 王陇
【目的】土壤粒径分布可显著影响土壤风蚀强度,研究其变化特征,对阐明风沙运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呼伦贝尔沙地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表层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粒径分布,计算分析不同类型沙丘风沙土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粒配曲线。【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呼伦贝尔沙地表层风沙土以砂粒为主,其含量可达60%~80%,黏粒与粉粒含量较少。随沙丘的固定,土壤黏粒、粉粒与极细砂含量显著增加(P 0.05)。(2)沙地土壤平均粒径较粗,分选性较差,粒度分布较集中,偏度情况为极正偏,峰度值为尖窄,分形维数介于2.25~2.49之间。随沙丘的固定,风沙土粒度组成不断细化,粒径分布的对称性与均匀程度不断优化,分形维数不断增大。(3)沙地不同类型沙丘的土壤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均具有唯一峰值。流动沙丘跃移与蠕移组分的分选性较好;固定沙丘悬移组分的分选性较好。随沙丘的固定,在组分之间过渡时,土壤颗粒变化的剧烈程度不断降低。【结论】呼伦贝尔沙地不同类型沙丘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反映了风沙土粒径分布随沙丘固定的变化特征,可为呼伦贝尔沙地土地沙漠化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商志远 王建 赵兴云 张茂恒 崔明星 陈振举
对大兴安岭北部3株樟子松树轮进行δ13C测定,分析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响应的方位差异以及不同采样方位数和方位组合方式对整轮代表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樟子松树轮不同方位δ13C的均值序列对大区域气候环境因子的响应是一致的;树轮不同方位的δ13C序列多数呈正相关,少量呈负相关,其中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性水平的序列多数呈对称分布;树轮不同方位δ13C序列提取气候因子的能力和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当无法整轮周向取样时,选取3~4个方位采样既经济高效又能较完整地提取样本的δ13C变化信息;在方位组合上,应尽量避免各孔向间呈180°夹角。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静 郭滨德 孙洪志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种源的樟子松在帽儿山地区的生长差异,研究该地区气候因子对樟子松径向生长的影响,本文建立了来自于阿尔山、高峰、红花尔基、卡伦山、图强罕达盖和金山等7个种源樟子松树轮年表。[方法]通过年轮-气候响应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探讨了不同种源樟子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7个种源地樟子松树轮年表整体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局部也有不同之处,除图强种源外,其余6个种源地樟子松在生长初期年轮宽度呈增加趋势。阿尔山、高峰、红花尔基和卡伦山种源地樟子松径向生长与当年2月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罕达盖种源地樟子松径向生长与前一年4月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高峰、图强、卡伦山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中华 刘灵 王宏翔 王千雪 胡艳波 张吉利 王春来 惠刚盈
[目的]了解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枯立木的数量及空间结构特征,探究枯立木形成的原因,为樟子松林的保护和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中设置2块1 hm2的大样地,用全站仪对样地中所有胸径大于5 cm的立木进行定位并进行全面调查;对调查样地的基本特征,枯立木的数量特征及径级分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于表达林分中枯立木微环境的活立木比的概念,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分析方法,对枯立木与其最近4株相邻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块不同密度的樟子松天然纯林下更新幼苗和枯立木数量相差较大,密
关键词:
沙地樟子松 天然纯林 枯立木 红花尔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劲松 孟平 孙惠民 周泽福 于延凤
本研究采用由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测算得到的时间步长10 min的樟子松蒸腾速率数据,结合同步观测得到的冠层微气象要素值,分析了毛乌素沙区20年生樟子松主要生长季节蒸腾耗水规律及其冠层微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1)樟子松蒸腾速率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多云天气日,蒸腾速率日内变化总体呈多峰曲线趋势,单株蒸腾速率(Tr)在4-9月各月白天(6:00-19:00)的平均值为0.36-0.85 L.h-1;晴天日,除9月蒸腾速率日内变化呈多峰曲线趋势外,其余各月总体趋势呈单峰曲线,9月时Tr在10:00左右、13:00左右、15:00左右出现峰值,在 14:00左右出现谷值。4-8月各月日内Tr在10:...
关键词:
毛乌素沙区 樟子松 蒸腾 热扩散植物液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灵 胡艳波 王千雪 王宏翔 张吉利 王春来 赵中华
[目的]为了解红花尔基地区沙地樟子松天然纯林的结构特征,指导沙地樟子松的保护与经营。[方法]在红花尔基地区设置2块100 m×100 m的樟子松天然纯林固定样地,利用样地内每木定位调查数据和分析统计软件进行一元分布及二元分布特征分析。[结果](1)樟子松天然林纯林直径分布为单峰或多峰山状分布,垂直结构简单,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2)樟子松天然纯林的林木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接近随机分布,林木分布格局类型与林分密度无关;林分中樟子松个体竞争激烈,多数单元中林木呈较密集状态。(3)2块样地中随机分布状态下的林木多数为中等密集或比较密集,不同分布状态下的林木优劣性差异较小;低密度樟子松天然纯林中多数密...
关键词:
沙地樟子松 天然纯林 一元分布 二元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