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06)
2023(2540)
2022(1950)
2021(1899)
2020(1631)
2019(3616)
2018(3373)
2017(5791)
2016(3001)
2015(3472)
2014(3335)
2013(3228)
2012(3162)
2011(2929)
2010(2872)
2009(2661)
2008(2506)
2007(2105)
2006(1965)
2005(1787)
作者
(10304)
(8899)
(8697)
(8379)
(5604)
(4402)
(3819)
(3469)
(3403)
(3092)
(3086)
(3047)
(3041)
(2929)
(2824)
(2686)
(2592)
(2591)
(2443)
(2412)
(2341)
(2198)
(2062)
(2009)
(1988)
(1949)
(1926)
(1796)
(1790)
(1762)
学科
(11285)
经济(11262)
管理(7838)
(6535)
(5065)
(4868)
企业(4868)
地方(4445)
(3645)
资源(3267)
方法(3187)
中国(3034)
土地(3001)
环境(2972)
(2842)
农业(2709)
数学(2568)
(2565)
贸易(2562)
数学方法(2535)
业经(2514)
(2472)
(2346)
地方经济(2138)
(1905)
(1903)
(1881)
技术(1862)
(1850)
金融(1849)
机构
大学(45262)
学院(44851)
研究(19399)
(15907)
经济(15561)
中国(13876)
科学(13839)
管理(13783)
(12545)
理学(11740)
理学院(11525)
管理学(11253)
管理学院(11172)
(10508)
农业(9947)
(9938)
研究所(9697)
业大(9105)
中心(8378)
(7717)
(7221)
(6867)
(6773)
(6691)
师范(6571)
科学院(6495)
农业大学(6482)
北京(6302)
财经(6193)
(5886)
基金
项目(32966)
科学(25234)
基金(24238)
(23158)
国家(23004)
研究(20994)
科学基金(18568)
自然(13432)
社会(13087)
自然科(12982)
自然科学(12975)
基金项目(12831)
自然科学基金(12732)
社会科(12351)
社会科学(12347)
(12008)
(11442)
资助(9627)
教育(8979)
重点(7934)
编号(7433)
计划(7341)
(7274)
(7124)
科技(6837)
科研(6597)
(6443)
创新(6179)
国家社会(5853)
大学(5813)
期刊
(18397)
经济(18397)
研究(12991)
学报(11592)
中国(10922)
(10790)
科学(9695)
大学(7830)
学学(7475)
农业(7320)
(5897)
(5172)
管理(4497)
资源(4258)
教育(4033)
(3409)
金融(3409)
财经(3180)
业大(3151)
(2961)
(2793)
业经(2521)
问题(2497)
农业大学(2477)
经济研究(2470)
林业(2390)
(2334)
科技(2320)
自然(2314)
(2234)
共检索到69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德平  
草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国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邻中蒙、中俄边境,北起额市根河南界,南至中蒙边界,东西300公里,南北200公里,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储  闫玉春  蔡育蓉  王旭  徐大伟  珠娜  张敬敏  辛晓平  陈金强  
[目的] 通过揭示开垦草原退耕后不同恢复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旨在为呼伦贝尔草甸草原管理和恢复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对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与对照的天然草地的植被特征进行同步调查,并借助单变量一般线性模型对退耕地和天然草地的植被特征,分物种重要值,植物多样性指数及响应比等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了开垦草原退耕后不同恢复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退耕5年、13年和17年的样地植物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的天然草地,而退耕19年的样地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对照天然草地无显著差异;相较于退耕5年的退耕地,在退耕时间更长的退耕地中,植物群落主要层片由菊科植物转变为禾本科植物。退耕地群落演替过程中,随退耕年限增加,与天然草地间差异性减小,逐渐接近天然草地。[结论]退耕是一种有效的促使植物多样性接近天然草地的措施。且除退耕年限外,退耕地与天然草地间群落相似程度同时受天然草地初始状况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聂莹莹  辛晓平  徐丽君  杨桂霞  
[目的]研究围封条件下植物群落中物种变化的分布特征,有助于解释退化草地在不同围封阶段演替规律。[方法]本研究以温性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随机采样方法,调查群落生物量、植物物种种类、密度、盖度及高度,探讨时间尺度封育状态下的温性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封育措施显著增加了群落盖度,比围栏外的自由放牧样地提高了13.79%~114.75%,且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群落盖度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而封育措施对群落密度没有显著性影响。封育显著增加了植被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禾草生物量,其中地上生物量较围栏外的自由放牧样地提高了66%~887.3%,禾草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降低-增加-降低的波动变化,地下生物量在监测年份下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封育措施可以提升植物多样性,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封育措施可以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并且对物种多样性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应对退化温性草甸草原恢复的有效措施,但退化草地在长期围封后,应进行适度利用来维持较高的生产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金崑  朱辉  马建章  高中信  
本文采用数量化分析方法 ,对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春季采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影响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春季采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放牧家畜干扰、水源、人为干扰 ,其次是坡度、坡位、坡向、植被类型、食物丰盛度 ,风向也有一定影响。其采食生境选择的倾向性依次为 :放牧家畜干扰距离 >2 0 0 0m ,水源距离≤ 10 0 0m ,坡度 5~ 2 5° ,人为干扰距离 >10 0 0m ,坡位在中坡 ,植被类型是针茅或针茅 +羊草群落 ,食物丰盛度中等以上 ,阳坡或半阴半阳坡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云鹏  娜日苏  刘朋涛  陈素华  
利用1988年以来的遥感资料和近50年的气象、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的事实和气候因素对草原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植被指数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呼伦贝尔沙地植被指数下降幅度明显,中部地区下降0.2,西部地区下降0.2~0.4;呼伦贝尔草原每年的退化速度达到1.35%,草原退化由人口密集区向外扩展,优良牧草在草群中比重下降。气候分析表明,呼伦贝尔草原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干旱频发,是导致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信建  张利明  
当前呼伦贝尔草原土地沙化仍呈扩展和恶化趋势。土地沙化造成草地生产力大幅度下降,牧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造成土地沙化既有地质、气候原因,最重要的是人为因素。针对目前防治现状,建议国家启动实施防治专项工程,并将呼伦贝尔沙区天然乔灌林纳入生态公益补偿范围,建立固定监测站加强沙化土地动态监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萍  哈斯  王帅  张素红  
呼伦贝尔沙质草原现代风蚀坑主要包括平缓草地的简单风蚀坑、复合风蚀坑和固定沙丘的简单风蚀坑3种类型。坑后积沙区植被出现明显的分带性,且随风蚀坑及其下风侧积沙体的形态、尺度而发生变化。在平缓草地简单风蚀坑下风侧积沙体平面形态呈顺风向的舌状,由坑口至原生草地,随积沙厚度顺风向减小,依次出现沙蓬、冰草和百里香3个植被带;平缓草地复合风蚀坑后缘形成具有滑落面的大型流动沙丘,在沙丘背风侧顺风向依次出现舌状裸沙带、舌状拂子茅带及两侧的冰草带;固定沙丘风蚀坑坑后积沙呈裸沙形式穿越沙丘原有的山刺玫和小叶锦鸡儿两个灌木带,并在裸沙带外围形成舌状拂子茅带。风蚀坑下风侧积沙区植被的分带性反映了草地植被对风沙活动的响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雷  彭新宇  
草原生态补偿是促进农牧民增收和草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该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可以保证农牧民的生计,从行为上可以引导农牧民调整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草原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补偿应落实好草原承包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合理载畜量,在补偿方面以草畜平衡、管护、燃料替代等方面为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制度体系。草原生态补偿体系在完善过程中要重点抓好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加强后期保护工作力度;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制度,严格控制载畜量,限制超载放牧,规范草地利用制度,保护草原天然植被;加大草原地区投资力度,保障草原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依法行政保护草原资源;强化牧民的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宝瑞  朱立博  李刚  胡跃高  辛晓平  
该文利用草地的野外实测数据,计算了物种综合优势比、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等数量指标,对两种草甸草原样地三种放牧强度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物种水平分析,羊草草甸草原样地(LM)和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样地(SM)的建群种的综合优势比随放牧强度加大而下降,而退化标志物种,如寸草苔、糙隐子草及冷蒿等呈上升趋势。从群落水平分析,LM样地比SM样地物种多样性维持能力弱,耐牧性弱。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雪冉  胡振琪  许涛  朱琦  
分析2000—2010年呼伦贝尔草原土地覆盖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趋势,揭示生态工程实施效果,为草原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3期Landsat 4/5TM遥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得到各时期的土地覆盖分布图,通过制作不同时期不同地类间的转移矩阵,定量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换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年均减少面积为3 063.03hm2,与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湿地发生剧烈转换;水域年减少面积为3 960.98hm2,与湿地和未利用土地发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玮   徐丽君   聂莹莹   吴欣珈   严翊丹   叶立明   柳新伟  
【背景】土壤有机碳(SOC)是草地生态系统全球碳循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气候变化和草地土壤退化的背景下,草地碳循环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对草地SOC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动态和驱动因素的深入分析。然而,对草地SOC长期动态变化的估计和空间变异驱动因子分析目前主要基于遥感建模方法和模拟预测,而非直接测量。【目的】评估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时期SOC空间变异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及其变化特征。【方法】基于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数据,在2022年重复了呼伦贝尔草原第二次土壤调查的31个样点的土壤剖面,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和广义相加模型对这两个时期SOC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量化分析。【结果】1980—2022年,40年间呼伦贝尔草原SOC由17.25 g·kg~(-1)增加到17.62 g·kg~(-1),增加了0.37 g·kg~(-1)。气候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从1980年的22.1%增加到2022年的72.9%。相比之下,地形和利用强度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下降,分别从1980年的38.8%和39.2%下降到2022年的13.5%和13.5%。【结论】气候因子、地形和利用强度共同主导了呼伦贝尔草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在过去的40多年里,影响草地SOC变化的气候因子已由次要贡献因素演变为主要控制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钊  陈宝瑞  辛晓平  
[目的]利用1960—2015年呼伦贝尔草原区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这56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方法]文章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分析了温度、降水变化的趋势和变化速度。[结果](1)呼伦贝尔草原区过去56年中气温呈现出极显著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第二季度增温的趋势最明显,年均温增加中值0. 05℃。海拉尔区增温速度为草原区最快,年增加中值0. 04℃。(2)呼伦贝尔草原区这56年中降水呈现出不显著的波动下降趋势,年降水减少中值0. 41mm。其中第三季度降水量显著减少,年降水减少中值0. 92mm,第一、四季度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增加中值0. 07~0. 23mm。第二季度变化较小。满洲里市降水量极显著下降,下降速度为草原区最高,年降水减少中值1. 25mm。(3) 1~5mm降水次数和总降水贡献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增加中值0. 102%,5~30mm降水次数和降水贡献呈现减少趋势,单次降水30mm以上频率很低。(4)历时1~2d的降水是研究区最主要的连续降水类型,独立单日降水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2~3d连续降水呈现不显著减少趋势,连续4d和4d以上降水事件较为罕见。[结论]呼伦贝尔草原区过去56年整体看呈现出暖干化的趋势,年内尺度看降水呈现均匀化趋势,第三季度减少,第一、四季度增加。降水格局表现为分散化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减少,小雨增加;连续降水减少,单日独立降水增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秋红  周尧治  辛晓平  
选取气温、降水因子以及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耕地、牲畜等影响因子的相对指标为分析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近50年(1953-2004)来各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素对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在当地近50年的沙漠化过程中,驱动因素、抑制因素与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沙漠化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99,-0.403以及0.6005;草原沙漠化程度呈现出随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日益加剧的趋势,其中牲畜结构对草原沙漠化变化趋势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力与沙漠化指数的相关系数只有0.6005,这是由于生态经济系统各因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机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罗建川  张浩  王宗礼  张英俊  
为了解呼伦贝尔草原土壤和植物中矿物元素的分布特点,指导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对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地区草地进行了调查取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土壤中矿物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为Fe、Na、Ca、K、Mg、Mn、P、Zn、V、Cr、B、Ni、Cu、Co和Sn,其中Ca的变异性最强,K的变异性最弱;植物中矿物元素含量由多到少分别为Ca、K、Mg、P、Fe、Na、Sn、Mn、Cr、B、Zn、Ni、Cu、V和Co,其中Na的变异性最强,Ni的变异性最弱。植物中Co的含量能满足家畜的营养需要,Mg、P、K、Mn和Cu的含量只能满足或部分满足家畜基本生长发育的需要,Na和Zn的含量无法满足家畜的需要,而植物中Fe的含量对家畜可能是过量的。放牧和割草利用对草地土壤中矿物元素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放牧显著提高了植物中P、Fe、Na、V、Co、Mn、Cu、Zn和Cr的浓度(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峰  王桥  李营  
开展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是评估生态保护措施、环境管理政策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论文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基于1998—2008年间SPOT_VGT NDVI旬数据,通过分析生长期间的植被年均NDVI值、年NDVI最大值、年NDVI最小值、季节性动态性与物候的变化状况及其趋势,反映研究区植被覆盖空间特征,监测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区域特征为:以林地为主的区域>草地-耕地-林地过渡区>以耕地为主的区域>以草地为主的区域;11 a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呈减弱趋势,植被覆盖最佳期提前,以林地为主的区域、草地-耕地-林地过渡区和以耕地为主的区域植被覆盖季节性动态变化较小,植被覆盖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