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32)
- 2023(2906)
- 2022(2556)
- 2021(2398)
- 2020(1980)
- 2019(4645)
- 2018(4784)
- 2017(7783)
- 2016(4950)
- 2015(5678)
- 2014(6044)
- 2013(5724)
- 2012(5353)
- 2011(5052)
- 2010(5115)
- 2009(4617)
- 2008(4667)
- 2007(4471)
- 2006(3826)
- 2005(3475)
- 学科
- 济(12793)
- 经济(12776)
- 管理(10944)
- 业(9489)
- 企(8234)
- 企业(8234)
- 学(7236)
- 理论(4459)
- 财(4350)
- 中国(4331)
- 方法(4194)
- 农(4007)
- 教育(3584)
- 制(3544)
- 教学(3506)
- 业经(3235)
- 务(3019)
- 财务(3004)
- 财务管理(2984)
- 数学(2906)
- 和(2904)
- 银(2839)
- 数学方法(2817)
- 银行(2811)
- 企业财务(2767)
- 行(2645)
- 地方(2606)
- 农业(2598)
- 学法(2342)
- 教学法(2342)
- 机构
- 学院(69607)
- 大学(68022)
- 研究(25383)
- 科学(20826)
- 农(20361)
- 中国(18974)
- 济(18291)
- 经济(17554)
- 管理(16865)
- 农业(16288)
- 所(15486)
- 京(15266)
- 业大(14755)
- 研究所(13984)
- 理学(13519)
- 江(13322)
- 理学院(13218)
- 管理学(12610)
- 管理学院(12518)
- 技术(12419)
- 省(11964)
- 中心(11432)
- 室(10642)
- 州(10618)
- 农业大学(10544)
- 财(10440)
- 范(9940)
- 师范(9694)
- 北京(9424)
- 实验(9351)
- 基金
- 项目(42271)
- 科学(29709)
- 基金(27057)
- 研究(26984)
- 家(25554)
- 国家(25314)
- 科学基金(19428)
- 省(19096)
- 划(15797)
- 自然(14758)
- 自然科(14371)
- 自然科学(14357)
- 自然科学基金(14082)
- 教育(13799)
- 基金项目(13677)
- 社会(12645)
- 资助(11866)
- 编号(11805)
- 社会科(11644)
- 社会科学(11641)
- 成果(10658)
- 重点(10274)
- 计划(10223)
- 科技(10063)
- 课题(9682)
- 发(8957)
- 科研(8567)
- 创(8539)
- 年(8015)
- 创新(8014)
共检索到1136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志勇 陈汉清 吴文礼
试验结果表明 ,周毛德克斯氏菌产生胞外多糖的适宜条件为每 1 0 0 m L培养液接种 1 2 -1 6m L菌液 ,3 2℃培养 3 -4d,每升培养液中酵母膏的适宜添加量为 0 .5 g,发酵液的起始 p H值为 5 .5 -7.2 .试验中还对培养基的 4种主要成分即玉米糖、玉米浆、K2 HPO4 和葡萄糖酸钙进行正交试验 ,筛选出的最佳组合为 :每升培养液中玉米糖 40 m L、玉米浆 5 m L、K2 HPO4 0 .2 g、葡萄糖酸钙 2 .0 g
关键词:
周毛德克斯氏菌 多糖 正交试验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刘志鸿 牟海津
利用不同血清型的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菌株液体发酵,制备胞外多糖,并采用气相色谱和化学分析方法分析胞外多糖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菌株K26产胞外多糖的能力最高,培养48h和72h的产量分别为3.11mg/ml和3.89mg/ml;各实验菌株的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包括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
关键词:
克雷伯氏菌 血清型 胞外多糖 组成分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军德 刘先
从酸菜汁和生鲜奶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L3,应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改变基础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发酵温度、时间、pH等条件,探索其对乳酸菌L3胞外多糖生物合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是乳酸菌产生多糖的良好碳源和氮源。该菌株胞外多糖的最佳生物合成条件为:初始pH值6.5,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4h,此条件下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量为108.49mg·L-1。
关键词:
乳酸菌 胞外多糖 筛选 培养条件优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放明 龚淑俐 赵荣 杨伟丽
冠突散囊菌液体深层发酵滤液经浓缩,醇析,透析冻干得多糖粗品.粗多糖经Sevag法脱蛋白,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得到4种多糖.将含量最高的多糖ECP-A经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得到纯化的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ECP-A1和ECP-A2),并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鉴定该多糖,紫外光谱分析未见蛋白质(280 nm)与核酸(260 nm)的特征吸收峰,红外光谱揭示ECP-A1具有典型的多糖特征吸收峰,表明ECP-A1和ECP-A2为单一均匀组分的多糖.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胞外多糖 分离 纯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任胜杰 吴青 张佐 袁文清 陈兰 郑曙明
为研究黄芪多糖(APS)和当归多糖(ASP)对维氏气单胞菌诱导鲫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和当归多糖组,通过对鲫用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细胞的凋亡比例和细胞周期变化,并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后阳性对照组鲫血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高于多糖组和阴性对照组;多糖组能显著降低鲫的细胞凋亡率且黄芪多糖组效果更显著;攻毒后鲫肝细胞和肾脏淋巴细胞出现染色质凝集、细胞核固缩边集和细胞空泡化及凋亡小体;同阴性对照组相比;维氏气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任胜杰 吴青 张佐 袁文清 陈兰 郑曙明
为研究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harin,APS)和当归多糖(angelica sinensis polysaccharide,ASP)对维氏气单胞菌诱导的鲫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黄芪多糖组和当归多糖组四个处理组,通过对鲫用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细胞的凋亡比例和细胞周期变化,并用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后阳性对照组鲫血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高于多糖组和阴性对照组(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谭智杰 张巧毅 赵柔 王常贵 林元山
以不同碳源、氮源、pH、温度、接种量、转速、时间为单一变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试验从7个因素中筛选显著性因素,对筛选出的显著性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试验,采用Box–Behnken试验探究茯苓菌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量、p H、葡萄糖质量分数和酵母膏质量分数是茯苓菌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显著性因素;在接种量9%、pH 5.7、葡萄糖质量分数4%、酵母膏质量分数1%、时间7 d、温度28℃、转速170 r/min的条件下,茯苓胞内多糖的含量为(5.82±0.18) g/L,生物量为(14.63±0.21) g/L,分别为未优化前的1.6倍和2.0倍。与常规栽培相比,茯苓菌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松材消耗,且茯苓菌液体发酵培养基成本低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谭智杰 张巧毅 赵柔 王常贵 林元山
以不同碳源、氮源、pH、温度、接种量、转速、时间为单一变量,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试验从7个因素中筛选显著性因素,对筛选出的显著性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试验,采用Box–Behnken试验探究茯苓菌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接种量、p H、葡萄糖质量分数和酵母膏质量分数是茯苓菌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显著性因素;在接种量9%、pH 5.7、葡萄糖质量分数4%、酵母膏质量分数1%、时间7 d、温度28℃、转速170 r/min的条件下,茯苓胞内多糖的含量为(5.82±0.18) g/L,生物量为(14.63±0.21) g/L,分别为未优化前的1.6倍和2.0倍。与常规栽培相比,茯苓菌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松材消耗,且茯苓菌液体发酵培养基成本低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胜坤 王军 徐大平
通过测定青枯菌的根表吸附量和根部侵入量,研究了胞外多糖(EPS)和脂多糖(LPS)在青枯菌对尾巨桉根部吸附和侵入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接种青枯菌的6 h内,EPS处理后尾巨桉根部青枯菌GN1和93B的吸附量和侵入量明显升高,而LPS处理后尾巨桉根部GN1和93B的吸附量和侵入量都明显下降;无EPS菌株的根表吸附量和根部侵入量都明显降低,无EPS及LPS菌株的根表吸附量和根部侵入量亦有所下降,但没有无EPS菌株下降明显;EPS具有促进青枯菌对尾巨桉根部吸附和侵入的作用,LPS则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项燕华 覃美玲 李宜海 何秀苗
【目的】对广西北部湾近海海域内部分鱼类、虾类和蟹类的体内和体表产胞外多糖(EPS)细菌进行分离及生物学活性分析,为该海域近海海洋动物共附生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北部湾近海海域内采集到的部分鱼类、虾类和蟹类体内和体表共附生海洋细菌为研究对象,用黏液比色法进行初筛后,再用醇沉法和Sevage法提取、纯化细菌所产EPS,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筛选出产EPS的海洋共附生细菌,通过16S rDNA序列对细菌种属进行鉴定和多样性分析,并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及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抗病毒能力初步评估代表菌株EPS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共分离到37株产EPS的共附生海洋细菌,基于代表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分别属于3纲4目6科6属10种,其中优势菌是芽孢杆菌属,占代表菌株42.86%,其次是普罗威登斯菌属(25.00%)和弧菌属(21.43%);EPS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菌株之间产糖量具有明显差异;DPPH清除率测定结果显示,代表菌株所产的EPS均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且不同属菌株之间、同属不同种菌株之间DPPH清除率差异明显;优势芽孢杆菌的代表菌株所产EPS具有抑制IBDV在鸡胚上复制的能力。【结论】广西北部湾近海海域内的海洋动物共附生微生物中产EPS细菌存在种属多样性,所产EPS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抗病毒活性。研究结果能为广西北部湾近海海洋动物共附生细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世敏 吴迪宗 旭日花 李平兰
在嗜热链球菌单菌发酵剂或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剂2种常规发酵剂的基础上添加产胞外多糖(EPS)副干酪乳杆菌HCT共同发酵,研究HCT对酸乳理化、质构以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加HCT的对照相比,在混合发酵剂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HCT菌株,凝乳时间可缩短0.5h,酸乳成品的硬度和黏着性分别提高了0.23N和3.81N;而在单菌发酵剂中添加则产酸较慢,延长发酵时间,酸乳成品的硬度和黏着性分别降低0.12N和1.0N,但内聚性增加了0.15。此外,在2种发酵剂中添加HCT均能显著提高酸乳成品的黏度,具有一定的抗剪切破坏作用,同时赋予酸乳良好的色泽、口感和组织状态,对持水力的影...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胞外多糖 酸乳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蕾 赵春燕 祁丹 孙军德
以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硅酸盐细菌)为材料,经液体发酵培养后,通过碱提醇沉法得到胞外多糖粗提物。紫外光谱分析表明,该粗提物不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经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多糖纯品。通过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鉴定,其为均一组分不含有其他多糖;化学法分析表明,多糖纯品含有氨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不含有硫酸根。
关键词:
硅酸盐细菌 胞外多糖 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翠平 叶蕾 吴正钧 王荫榆 郭本恒
对影响干酪乳杆菌LC2W胞外多糖提取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发酵液经超滤浓缩,三氯乙酸脱蛋白,乙醇沉淀等处理,得到粗多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用截留分子量为10 kDa的超滤膜将发酵上清液浓缩4倍后,用终浓度6%的三氯乙酸脱蛋白,再用5倍体积95%乙醇4℃沉淀24 h,多糖提取效果较佳。在此条件下,蛋白脱除率可达88.35%,EPS提取率可达92.17%。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胞外多糖 提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姮 李婵娟 洪玉枝
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到1株具有木聚糖酶活性的考克氏菌(Kocuria sp.Mn22),用单交法研究了不同单因素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水不溶性和醇不溶性木聚糖诱导该菌株比水不溶性木聚糖诱导产酶量高;较低浓度的Tween 80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具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的Tween 80会抑制木聚糖酶的产生;Triton X-100具有抑制作用。对考克氏菌液体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表明:以水不溶性和醇不溶性木聚糖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pH 8.5,Tween 80添加量为0.2%,发酵68 h后,菌株的最高酶活力可达到148.7 IU/mL。
关键词:
考克氏菌 液体发酵 正交试验 木聚糖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丹钊 黄为一
葡糖杆菌属菌株JS1(Gluconobactersp.)所产胞外多糖(EPS)经乙醇沉淀、Sevage法脱蛋白、透析、冷冻干燥等方法分离和纯化后得到精制多糖。该多糖呈现明显的体外抗氧化活性,0.2g·L-1的添加量就可显著抑制饱和脂质的氧化,至第9天抑制率可达93.7%,效果优于柠檬酸对照处理(87.7%);对·OH有良好的清除能力,效果与维生素C对照相当,1.0g·L-1的添加量对·OH的清除率可达87.12%。通过柱层析法对精制多糖进一步分离得到P1、P2两个单一组分,并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其纯度。通过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确定,P1由阿拉伯糖、木糖和半乳糖组成,三者的含量比为1.8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