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70)
- 2023(11798)
- 2022(9638)
- 2021(8678)
- 2020(7521)
- 2019(16811)
- 2018(16376)
- 2017(31582)
- 2016(16967)
- 2015(17987)
- 2014(17224)
- 2013(17349)
- 2012(15693)
- 2011(13757)
- 2010(13899)
- 2009(13104)
- 2008(13232)
- 2007(11828)
- 2006(10582)
- 2005(9782)
- 学科
- 业(82643)
- 济(78214)
- 经济(78125)
- 企(76178)
- 企业(76178)
- 管理(66123)
- 方法(34276)
- 业经(28337)
- 财(26735)
- 数学(26158)
- 数学方法(25957)
- 农(25432)
- 务(20455)
- 财务(20438)
- 财务管理(20422)
- 企业财务(19431)
- 农业(18854)
- 中国(17444)
- 技术(17145)
- 制(15665)
- 策(14771)
- 划(14629)
- 贸(13937)
- 贸易(13929)
- 易(13552)
- 理论(12938)
- 和(12881)
- 体(12766)
- 企业经济(12293)
- 经营(12291)
- 机构
- 学院(244724)
- 大学(240015)
- 济(108265)
- 经济(106644)
- 管理(100274)
- 理学(86923)
- 理学院(86098)
- 管理学(84918)
- 管理学院(84486)
- 研究(79294)
- 中国(62839)
- 农(50052)
- 京(49756)
- 财(49314)
- 科学(47889)
- 所(40585)
- 业大(39838)
- 农业(39698)
- 财经(39413)
- 江(37681)
- 研究所(36733)
- 经(35970)
- 中心(35533)
- 经济学(32884)
- 北京(30600)
- 经济学院(29906)
- 商学(29412)
- 商学院(29173)
- 财经大学(29140)
- 州(28759)
- 基金
- 项目(163734)
- 科学(131017)
- 基金(122745)
- 研究(114392)
- 家(108969)
- 国家(107997)
- 科学基金(93852)
- 社会(77101)
- 社会科(73354)
- 社会科学(73334)
- 基金项目(65027)
- 省(64330)
- 自然(61995)
- 自然科(60714)
- 自然科学(60694)
- 自然科学基金(59750)
- 划(53196)
- 教育(50912)
- 资助(49212)
- 编号(42535)
- 业(40083)
- 创(37668)
- 重点(36851)
- 部(36071)
- 发(35359)
- 创新(34324)
- 国家社会(32960)
- 成果(31729)
- 科研(31689)
- 教育部(30861)
- 期刊
- 济(119243)
- 经济(119243)
- 研究(68526)
- 农(45674)
- 中国(45530)
- 管理(42942)
- 财(41914)
- 学报(40453)
- 科学(38115)
- 农业(31001)
- 大学(30858)
- 学学(29816)
- 技术(21835)
- 业经(21797)
- 融(21179)
- 金融(21179)
- 财经(20506)
- 业(20236)
- 经济研究(19608)
- 经(17821)
- 教育(15916)
- 问题(15812)
- 技术经济(15433)
- 商业(12806)
- 贸(12798)
- 世界(12524)
- 现代(12416)
- 版(12180)
- 财会(12109)
- 科技(11700)
共检索到3620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伟同 魏胜广
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研究了员工性别间数量结构与技能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员工性别间存在数量互补和技能分工现象,但在行业及企业间存在异质性。具体来看,性别间的数量互补效应显著存在于服务业企业之中,员工中最优女性比例大约为45%,但性别间的数量互补并不存在于制造业企业中,原因在于相较于服务业,制造业中男女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在性别技能分工方面,企业生产中存在以"男高女低"为特征的技能分工效应,最优的技能差异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女性大约多1年,该效应能够部分解释女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伟同 魏胜广
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研究了员工性别间数量结构与技能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员工性别间存在数量互补和技能分工现象,但在行业及企业间存在异质性。具体来看,性别间的数量互补效应显著存在于服务业企业之中,员工中最优女性比例大约为45%,但性别间的数量互补并不存在于制造业企业中,原因在于相较于服务业,制造业中男女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在性别技能分工方面,企业生产中存在以"男高女低"为特征的技能分工效应,最优的技能差异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女性大约多1年,该效应能够部分解释女性的职业"天花板"现象。从企业异质性角度看,企业资本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会强化性别间的数量互补效应并弱化"男高女低"的技能分工效应,说明企业升级发展有利于加强女性尤其是高技能女性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孟望生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劳动力性别结构会对经济增长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求偶行为理论为基础,在两性劳动力之间存在人力资本差异、劳动竞争仅为男性求偶方式等假设下,得出一系列有关劳动力性别结构影响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推论;利用2001—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劳动力性别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劳动力结构变化过程中,代表数量结构的女性比重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呈"U"型变化趋势;代表质量结构的两性人力资本差异对增长效率的影响效应亦呈"U"型变化趋势;体力、生理因素、传统社会家庭分工思想和生育是当前性别差异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且随着产业升级和劳动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性别差异效应会逐渐减小;此外,经济增长效率存在一定的动态延续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韦晓晴
女性雇佣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基于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分析了女性员工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女性员工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存在于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中,受样本数量的限制,在大中型企业中未观测到;偏离性别均衡点后,女性比例下降所带来的企业绩效损失会大于女性比例上升所造成的绩效损失。文章对于推进男女平等、促进女性就业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
女性就业 性别均衡 企业绩效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兵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大众共知的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女性职工比例增加是否会提升团队整体的生产绩效?文章建立了一个男性职工为获取女性好感而产生异性效应,进而提升团队整体生产绩效的理论模型,并从行业层面与省际层面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女性职工比重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效率,证明了异性效应的存在;职业性别隔离限制了女性的就业机会,抑制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政府应引导企业发现并利用异性效应,自发地提升女性职工的雇用水平,从根本上杜绝职业中的性别歧视。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翁健英
以签字审计师个体特征为切入点,使用2001—2014年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考察签字审计师的性别构成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组合签字审计师的性别异质性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即签字审计师的男女搭配提高了审计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与高客户重要性程度组相比,签字审计师的性别异质性与盈余管理的负向关系在低客户重要性组中表现得更强。而且,进一步考察了组合签字审计师的单一性别特征的影响,发现当组合签字审计师全部为男性时,审计质量会更差;当全部为女性时,与审计质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文章丰富并拓展了有关签字审计师个体特征的研究,为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杰
近年来中国快速增长的负债率引发了广泛关注,深入理解中国工业部门中负债对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是事关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问题。利用2001—2014年中国工业部门分行业面板数据,在归纳特定重要事实的基础上,本文的重要发现是:与中国整体负债率大幅度快速上升的事实不同,中国工业部门的负债率呈现逐步下降态势。中国工业部门中不同产业部门负债率的变化趋势发生显著分化现象;中国情景下负债率对工业部门生产率造成了显著U型关系,具体表现为,在负债率相对较低的行业中负债率对生产率产生了抑制效应,而在负债率相对较高的行业中负债率对生产率产生了促进效应;中国工业部门中负债率对生产率的作用渠道,可归纳为具有抑制效应的"利息成本负担渠道"和具有促进效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渠道"两种,这两种渠道所产生的正负性质作用的相互抵消效应是导致中国工业部门中负债率和生产率之间U型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唐雪梅 林善浪 黎德福
针对现实中大量高效率企业留在中小城市这一与异质性区位理论预测明显矛盾的现象,本文提出位置效应假说,即高效率企业之所以留在中小城市是因为其在当地的经济地位排序更靠前,而靠前的位置排序在信号机制的作用下,使其能在融资、用工、上下游供应链中获得优势。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以企业销售额为指标对城市内企业进行位置排序,排序靠前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在控制企业规模、行业和城市自身特征等诸多因素,并通过构造复合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之后,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结论为地区差别化优惠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即在相对落后地区重点补贴位置排序靠前的企业,可以进一步增强该“位置”对高效率企业的吸引力,比均等补贴所有企业更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期刊]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作者]
郎永峰 何金旗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以Meltiz(2003)和Bernard等(2003)为代表的早期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假定企业生产率为外生给定的,贸易自由化通过资源在企业间的重新配置提高了行业层面的生产率。新近发展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将企业生产率内生化,揭示了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层面生产率的微观机制。本文对贸易自由化影响企业层面生产率的代表性文献进行综述,并指出了该领域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贸易自由化 异质性企业 生产率 微观机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吕大国 耿强 简泽 卢任
为什么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本文以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包括市场规模差异(集聚力)和劳动力成本差异(分散力)的理论模型,对忽视分散力的新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扩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缩小和生产率差距扩大的原因,但导致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分类集聚的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差异,而非市场规模差异。在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东部地区的低生产率企业首先向外迁移,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生产率差距却在扩大。随着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东部地区的高生产率企业也会向外迁移,生产率差距将开始缩小。随后,本文使用大规模微观企业数据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孙少勤 邱斌 唐保庆 赵伟
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对接后的2006年企业贸易数据,检验了加工贸易的"生产率悖论"。研究结果发现,加工贸易的"生产率悖论"只得到了部分的数据支持。而生产率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额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企业生产率水平越高,企业的出口额越高。同时,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率提升对企业出口额的促进作用高于外资企业。非参数匹配检验结果证实,在相同的生产率水平下,加工贸易企业与一般贸易企业相比,其出口贸易额更高。我们认为,加工贸易较低的进入固定成本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生产率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所带来的贸易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一般贸易。
关键词:
加工贸易 生产率 非参数匹配检验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世民 沈琪
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已被经验研究所广泛证实,但至今仍未有理论层面的解释。本文通过修正企业异质性理论假设,加入针对中国转轨经济的特点,构建了两国三区垄断竞争模型,开创性地将市场分割和融资约束纳入到统一框架中,证明了市场分割下会产生出"重出口而轻内销"的中国特有的特殊企业类型,融资约束会加剧贸易扭曲现象,并直接形成过度出口,进而最终导致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
关键词:
生产率之谜 国内市场分割 融资约束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春顶 尹翔硕
本文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选取近300万家企业,分20个行业检验了我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只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生产率反而高于出口企业;并且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生产率越低的企业出口越多。此结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我们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企业规模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而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笔者认为,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出现"生产率悖论"的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加工贸易较多,且占据了出口贸易的主体。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朱玉飞 安磊
受限于财政支出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提振作用缺乏可持续性,中央政府开始依赖税收政策来助推中国经济的平稳换挡和转型升级,企业实际税负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关注的焦点。基于中国沪深两市2007~2016年上市企业的微观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发现企业实际税负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即当企业实际税负处于较低水平时,全要素生产率随着实际税负增加而逐渐提高,而当实际税负超过某一水平时,全要素生产率则随之降低。不仅如此,实际税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研发型与非研发型企业之间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提高税负对研发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强于非研发型企业。进一步通过门槛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实际税负与全要素生产率倒U型关系的门槛值为0.0818,而我国上市企业实际税负平均水平为0.195,仍有进一步减税的空间。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范正斌
美国企业重组战略与策略的搭配范正斌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美国企业凭借兼并、吞并、合并和收购等方式,进行五次大规模的重组活动。纵观美国每一次大规模的重组过程,都会发现其重组战略与策略的形成近似自然,却搭配有序,深为其策划不凡、决断果敢而受到启发。⒈横向扩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