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3)
- 2023(1966)
- 2022(1814)
- 2021(1759)
- 2020(1378)
- 2019(2976)
- 2018(3095)
- 2017(5312)
- 2016(3323)
- 2015(3945)
- 2014(3993)
- 2013(3887)
- 2012(4069)
- 2011(3689)
- 2010(3909)
- 2009(3831)
- 2008(4056)
- 2007(3927)
- 2006(3634)
- 2005(3212)
- 学科
- 济(11118)
- 经济(11098)
- 管理(9801)
- 业(7729)
- 企(6960)
- 企业(6960)
- 学(5393)
- 方法(4734)
- 数学(3608)
- 数学方法(3449)
- 农(3096)
- 中国(3080)
- 理论(2970)
- 和(2864)
- 制(2704)
- 财(2672)
- 环境(2639)
- 业经(2386)
- 贸(2178)
- 贸易(2175)
- 教学(2126)
- 教育(2122)
- 易(2118)
- 生态(2104)
- 策(2034)
- 资源(1987)
- 体(1919)
- 银(1844)
- 技术(1837)
- 银行(1824)
- 机构
- 大学(54406)
- 学院(53221)
- 研究(21093)
- 科学(16637)
- 中国(15651)
- 管理(15547)
- 济(15254)
- 经济(14718)
- 农(14417)
- 京(13368)
- 理学(12857)
- 所(12713)
- 理学院(12647)
- 管理学(12044)
- 管理学院(11969)
- 业大(11928)
- 研究所(11675)
- 农业(11571)
- 中心(9388)
- 江(9279)
- 北京(8623)
- 省(8437)
- 技术(7894)
- 院(7751)
- 农业大学(7643)
- 范(7547)
- 室(7463)
- 财(7460)
- 师范(7398)
- 州(7304)
共检索到86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都亚敏 李珠 蒋佳荔 殷方宇 吕建雄
【目的】探究吸湿解吸循环过程中木材水分吸附特性,阐释湿度循环对木材细胞壁及其吸着水分子的影响机制,为木材的实际使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方法】以杉木和马尾松木材为试验材料,采用动态水分吸附分析仪在3或5次吸湿解吸循环(0%→95%→0%)过程中实时测定木材水分吸附数据,绘制水分吸着-解吸等温线,借助H-H模型对其吸湿平衡含水率进行非线性拟合分析。【结果】1)吸湿解吸循环前后,木材平衡含水率最大值呈降低趋势,其差值范围为0.21%~1.76%;初次循环过程木材吸湿平衡含水率低于后续循环过程,相对湿度40%~95%时尤为明显;2)随着吸湿解吸循环次数增加,木材单次循环所需时间减少,且降低幅度也明显变小;与块状试样相比,粉末状试样单次循环所需时间较少;3)初次循环过程木材吸湿滞后现象相比后续循环过程更明显,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吸湿滞后最大值减小,吸湿滞后率均值增大;4)H-H模型可用于分析吸湿解吸循环过程中木材水分等温吸附,其拟合度(R2)均高于0.996;随着循环次数增加,代表含有单位摩尔吸附位点的绝干木材质量(W)参数呈降低趋势,木材单分子层吸附水最大质量分数呈增大趋势,多分子层吸附水最大质量分数和吸附水总质量分数最大值均呈降低趋势。【结论】随着吸湿解吸循环次数增加,湿度循环对木材细胞壁的影响减弱:木材吸湿性能降低,其平衡含水率最大值呈降低趋势;单次循环所需时间减少;吸湿滞后现象减弱。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齐华春 刘一星 程万里
以日本柳杉为试材,经温度为140,160,180℃,相对湿度为0,60%,100%过热蒸汽处理后,考察并分析其在不同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的吸湿解吸特性和吸湿滞后现象。结果表明:高温过热蒸汽处理木材的水分吸着等温线的类型没有发生变化;吸湿、解吸过程中,在同一环境湿度下,高温高湿处理后木材的水分吸着量低于低温处理后木材的水分吸着量;水分吸着量随处理木材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增高呈减少趋势;处理前后的木材均有吸湿滞后现象;高温高湿处理后木材的吸湿滞后现象比低温条件处理木材的吸湿滞后现象明显。
关键词:
高温过热蒸汽处理 木材 吸湿解吸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鑫 周凡 周永东
【目的】研究高温热处理对人工林樟子松、杉木、美洲黑杨木材平衡含水率和吸湿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热处理木材吸湿特性提供理论基础,为人工林木材高附加值利用和实际高温热处理木材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水蒸气为保护介质,设定180、200和220℃3个温度进行高温热处理,采用双室温、湿度控制法,在25℃环境中以8种不同类型饱和盐溶液精确控制水蒸气相对湿度进行等温吸附试验,运用Hailwood-Horrobin模型拟合等温吸附曲线,分析高温热处理对木材水蒸气等温吸附曲线线形、平衡含水率、单层分子吸附水和多层分子吸附水的影响。【结果】180、200和220℃处理后,试样吸湿平衡含水率均值相当于素材含水率均值的80%、70%和50%左右; 3个树种素材试样和高温热处理材试样均表现为第2类等温吸附曲线形态特征,Hailwood-Horrobin模型能够较好拟合不同树种素材和高温热处理材等温吸附曲线,不同热处理条件试样等温吸附曲线的拟合度均高于0.980 0,处理温度越高,等温吸附曲线越接近直线;高温热处理后代表含有单位摩尔数吸附位的绝干木材质量参数(W)显著增加,不同相对湿度下高温热处理材的单层分子吸附水和多层分子吸附水含量也随之降低; 180、200和220℃处理后,木材试样单层分子吸附水含量相较于素材下降20%、30%和50%左右,高温热处理对多层分子吸附水含量影响规律与之相近;高温热处理后单层分子吸附水、多层分子吸附水和吸附水总量的最大值相较于素材明显下降,且处理温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结论】高温热处理可明显降低3个树种试样的吸湿平衡含水率,且处理温度越高,平衡含水率下降幅度越大;高温热处理会一定程度影响木材等温吸附曲线线形,Hailwood-Horrobin模型可用于描述高温热处理材等温吸附曲线,且拟合度较高;高温热处理可明显降低3个树种试样等温吸附过程单层分子吸附水和多层分子吸附水含量,且处理温度越高影响越明显,单层分子吸附水和多层分子吸附水最大含量均明显降低,进而影响吸附水总量最大值。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利梅 刘杏娥 江泽慧 田根林 杨淑敏 尚莉莉
【目的】研究单叶省藤材水分吸附的变化规律,阐明藤材内部水分吸附变化的深层机理,为解决藤材安全贮存与合理加工利用过程中由水分吸附和散失引起的质量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动态水蒸气吸附仪测定藤材的水分吸附行为,选择H-H模型、GAB模型、Halsey模型、Henderson模型、Oswin模型和Smith模型对平衡含水率(EMC)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并评价其拟合效果,运用最佳拟合模型分析水分吸附过程中平衡含水率、单分子层吸附水和多分子层吸附水的变化规律。【结果】单叶省藤材水分吸附等温线呈"S"形,属于第Ⅱ类等温线,具有多分子层吸着特性;与木、竹材相似,单叶省藤材在整个吸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吸湿滞后现象,且其吸滞滞后率在相对湿度(RH) 80%时达0.8,早于木材(RH=95%); 6种模型中,H-H模型和GAB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最高,R2均高于0.99; H-H模型中代表含有单位摩尔数吸附位的绝干藤材质量参数(W1)显著低于木、竹材,在吸湿阶段,当RH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伟 王进军 张忠明 秦蓁
【目的】对氯嘧磺隆在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进行研究,为其安全使用及对水资源的风险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衡振荡法和液相色谱法测定氯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运用5种数学模型对其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及迁移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氯嘧磺隆等温吸附-解吸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吸附常数(Kads-f)在0.740~9.703之间,其中在2#(江西黏壤土)和3#(江西砂壤土)土壤中的等温吸附线属S型等温吸附线,而在其他土壤中属L型等温吸附线;其解吸存在滞后现象,滞后系数(H)在0.259~0.980之间。此外,Kads-f和解析常数(Kf-des...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薇 陈祖义 洪良平
应用平衡法测定了4种浓度~(14)C-苄嘧磺隆溶液在10种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性能。结果表明:土壤对苄嘧磺隆有很强的吸附性,且随供试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其吸附性呈现明显变化,其中安徽红壤和江西红壤性水稻土吸附率为73.24%和50.95%;江苏黄潮土B和A吸咐率分别为10.74%和21.12%。根据Fruendlich方程计算:10种土壤的吸附方程均呈良好线性关系;经计算机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吸附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显著相关,其中pH值与吸附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吸附于土壤的苄嘧磺隆经水作用可被解吸,解吸率与其吸附率呈负相关.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强吸附性表明它在土壤中移动性小而难以淋脱。
关键词:
苄嘧磺隆,吸附,解吸附,吸附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金珍 赵广杰 鹿振友
为了弄清楚木材的机械吸湿蠕变的机理,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木材的机械吸湿蠕变现象作了各自的解释.该文对其中主要的观点作了比较详细的评述,并对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木材的机械吸湿蠕变现象的实质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构想.
关键词:
木材,机械吸湿蠕变,分子水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凡 张伟 张中明 徐翔 王进军 秦蓁 刘可 罗林明
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了烟嘧磺隆在土壤中的解吸特性及pH值对其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在供试的5#土壤中解吸为负滞后作用,而在其余7种供试土壤中的解吸均表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滞后作用不但与土壤的有机质和粘粒含量有关,而且也与土壤-水系统中除草剂的初始解吸浓度有关。供试4种土壤在pH较低的环境下对烟嘧磺隆的吸附能力较强,随着pH值的升高,其吸附能力降低。
关键词:
烟嘧磺隆 解吸 滞后特征 pH值 吸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梅 喻敏
【目的】探讨硼对植物铝胁迫的缓解机理,研究果胶对铝的吸附解吸特征及硼的影响。【方法】利用等温吸附法,研究pH 3.5,25℃时,不同浓度硼处理后的果胶对铝的吸附解吸特性,并利用相关模型计算果胶对铝的吸附参数。【结果】随果胶浓度的上升,其对铝的吸附总量和解吸总量均显著上升,但单位果胶的吸附量和解吸量显著下降;随铝浓度的增加,果胶对铝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也显著上升;硼处理果胶后,影响果胶对铝的吸附解吸特性,25μmol.L-1时,随硼浓度的增加,果胶对铝的吸附量反而会增加,硼浓度为100μmol.L-...
关键词:
果胶 硼 铝 吸附 解吸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家年 雷明刚 谭军
柿吸附与解吸等温线是指导干制柿饼及其产品贮藏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密闭容器中不同温度下饱和盐溶液上方相对湿度不同的原理,采用微型风机使气流流动的动力学方法测定温度20℃和30℃时,柿吸附与解吸等温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柿饼的最佳含水量为21%~27%。
关键词:
柿,吸附,解吸,平衡含水量,相对湿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田超 王米道 司友斌
【目的】研究除草剂异丙隆在木炭上的吸附-解吸规律,探讨外源木炭对减少异丙隆从土壤中流失的作用机制,为土壤-水环境中农药的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异丙隆在5个不同粒径木炭和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结果】异丙隆在木炭和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木炭对异丙隆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木炭粒径越小,对异丙隆的吸附能力越强。添加木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对异丙隆的吸附量,木炭添加量越多,异丙隆吸附量越大,木炭添加量与异丙隆吸附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9568**)。异丙隆在木炭和土壤中的解吸过程均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且这种滞后效应随着木炭添加量的增...
关键词:
木炭 异丙隆 吸附 解吸 土壤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窦春英 徐温新 叶正钱 张圆圆 姚芳 吕家珑
研究了中国6种典型农田土壤对锌的吸附-解吸特性,其中采自西北陕甘地区和东南地区浙江省的农田土壤各3种。结果表明,6种农田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均随平衡液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均可用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来描述,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6种土壤对锌的解吸量随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加,它们的相关性也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东南地区土壤对锌的最大吸附量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其中青紫泥的吸附量最大,达到3 333 mg.kg-1,黄绵土的最小(909 mg.kg-1);而西北地区土壤对锌的缓冲能力、吸附固定能力和固定量方面强于东南地区的红壤和青紫泥,利用Langmuir...
关键词:
土壤学 农田土壤 吸附 解吸 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志卿 张电学 王秋兵 陈洪斌 常连生 于玉桥 刘东强
通过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潮褐土及其微团聚体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从各级微团聚体磷素吸附与解吸储量角度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磷素吸附与解吸性能的变化实质。结果表明:麦秸和玉米秸直接还田配施常量NPK化肥主要是通过降低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建新 郭维 燕慧 杨琼 董心亮 杨文强
研究了在湖南烟草专用肥中普遍使用的A、B、C 3种农用腐植酸对钾的饱和吸附、解吸及pH对其吸附和解吸钾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C腐植酸属于钾饱和腐植酸钾盐型,较A、B腐植酸具有更强的解吸活性,阳离子交换量达375.74 cmol/kg,解吸反应进行到60 min时趋于最大解吸量(71.00 mg/g);A、B腐植酸对钾离子的吸附趋势基本相似,A腐植酸在反应到60 min时达到吸附饱和,单位吸附量为10.2 mg/g,B腐植酸在反应到20 min时达吸附饱和,单位吸附量为7.72 mg/g;3种腐植酸对介质的pH变化都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在其有效的缓冲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A、B腐植酸对钾的吸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秀梅 张夫道 张树清 冯兆滨 何绪生 王玉军 王茹芳
研究了纳米级和天然高岭土对营养元素氮、磷、钾和有机碳的吸附及解吸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初始处理浓度下,纳米级高岭土对氮、磷、钾和有机碳的吸附量均比天然高岭土高,氮的吸附量是天然高岭土的1.5~1.7倍、磷是1.9~2.2倍、钾是1.4~2倍、碳是1.3~1.9倍。纳米级和天然高岭土对氮、磷、钾和有机碳的解吸量与其吸附量呈正相关。2种高岭土对氮、磷、钾和有机碳的吸附规律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来拟合。
关键词:
纳米级高岭土 吸附 解吸 方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